大乘赢学是什么东东?
创造 “大乘赢学”的这位“大侠”,压根对佛教的发展历史不了解,以为 “大乘” 是代表现在的印度,仿照 “日耳曼赢学” 创造了一个用来 “乳印”的 “大乘赢学”。这很明显是个错误,给我的感觉就象是:拿着清朝上方宝剑穿越回到明朝,代表皇上斩明朝的官。明显“乳印”乳错了。
首先要区分的是:古印度地区与现代印度国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古印度时期,即使不同的历史年代所指代的区域有所不同,但仍然包含了现代: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阿富汗部分区域等区域,所以如果将古印度跟现代印度这个国家等同起来,这是“妥妥”的为现代印度地图开疆。
然后是佛教的诞生与发展的简要:众所周知,佛教是公元前 6 世纪,由来自尼泊尔地区的悉达多·乔达摩王子建立,一直延续11-13世纪随着伊斯兰的入侵,德里苏丹国摧毁佛教中心(如那烂陀寺、超岩寺),僧侣流亡西藏、东南亚,佛教在印度本土消亡(重点:佛教在印度本土消亡)。而现代的印度国上的佛教,是19世纪末(也是近代)由一些居士和信徒逐步建立起来,但在现代的印度中是属于小众宗教,而现代印度的国教是印度教(老仙),所以印度现代的佛教压根代表不了印度。
佛教在印度本土消亡的同时,佛教的经典思想向周边区域传播,其中的大乘佛教思想从东汉传入中国发展成为汉传佛教,汉传佛教又通文化交流传到朝鲜地区和日本,接着另一个传播分支就是藏传佛教(主流是金刚乘)。因此,如果就 “大乘佛教” 的发展而言,这个术语所涵盖的范围为两大类:
1。古印度大乘佛教(公元1世纪-12世纪),包括中观派、瑜伽行派及密教前期形态 。说直白一点就是:是古印度那部分,跟现代印度国没什么关系。
2。现存大乘佛教体系,含汉传系统(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地宗派)与藏传系统(融合大乘教义与密教实践)。也跟现代印度国没什么关系。
所以使用 “大乘赢学” 与期是在“乳印”,不如说是“自乳”,因为现在大乘佛教最兴盛的地区是大中华地区。事实上,下面的赢学作为“乳印”更加贴切:
+ 梵天赢学
+ 毗湿奴赢学
+ 婆罗多赢学
象“大乘赢学”这种没有明确的特指的名词,那天就会象回旋镖一样打到自己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