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为赵括洗白?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吗?

为什么很多人为赵括洗白?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吗?

2018-08-31

学过历史的都知道,战国时期长平之战因为赵国启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为主帅,导致赵军40万人被秦军活埋,使得战国最后一个能够和秦国独立对抗的国家遭受惨败,加快了秦国的统一。小编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现在有很多人为长平之战的赵括翻案,并提出了目前网上流行的四种翻案理由,针对上述理由,小编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1、国力说:赵国国力不够,军粮无法供应,赵国无法支撑只能速战速决,赵括执行高层命令,进行进攻速战速决,并造成秦军伤亡近半,所以最主要是赵国国力不行,不是赵括不行。

小编认为,国力说是近代才出现的,历史上记载并无此说,历史记载均是赵王命廉颇出战,廉颇不应,赵王换赵括为将。而且就算赵国确实国力不济,粮食无法供应,这是外部因素。评价一个主帅是不是名将,从这个人的统兵、战略、战术、战绩来看,而不是顾左右而言他,赵括来到赵营以后干了什么呢?将之前廉颇的制度和老将系数更换,换成自己所带的年轻将领,虽然自己所带的年轻将领可能更听话,但是因为与下级军官磨合不够,无法使下级军官更好的执行战略战术,临阵换将,兵家之大忌。

2、人数说:现代考古发掘,长平之战坑杀赵兵预计最多15万,没有史书记载那么多,所以赵括其实是将大量赵军用来杀伤秦军和突围杀死秦军30万(不知道这数据哪来的),赵括在如此绝境下能完成如此壮举,一代名将也。

小编认为,这条理由就是赵括被钉在“纸上谈兵”耻辱柱上的第一大理由,当时廉颇防守时,秦军凭着连胜一鼓作气攻下赵军第一道防线,但秦军伤亡惨重,致使秦军不敢再进行进攻,而廉颇构筑的防线原本是牢不可摧。名将的第一要领是先保证不败,再取其胜。这也就是说赵括在出击前应该必须选好主战场,即使赵军出击,背靠后方壁垒,绝不可能陷入死地。而赵括因为对当地地形不熟,进了白起预设的主战场,而对己方壁垒和粮道没有做好足够支撑,造成白起出奇兵占领壁垒断其粮道,使己方壁垒反而变成包围自己的防御设施。

3、阴谋说:秦军偷偷已经换战神白起为将,致使赵括还以为是王龁轻敌所致,如果真是遇到王龁肯定大胜。

这一条小编就更觉得可笑了,但凡名将无论对谁均不会轻敌,只会根据战场地形、敌我情况进行战略、战术布置,如果说两位将领很熟悉,相互之间交手多年相互了解还能说得过去。可赵括无论是和王龁还是白起均没有交过手见过面,居然就敢轻敌,以为自己统帅45万大军就天下无敌。

4、治军说:赵括大军被围46天居然军纪不乱,还能组织有效突围,给秦国造成重大创伤。说明赵括治军严明,并有效发挥了兵法中“置之死地而后生”,只是赵国没有援军救他导致他失败。

小编认为这是赵括被钉在“纸上谈兵”耻辱柱上的第二大理由。第一,既然被围入死地,居然助垒待援,难道是想学孟良崮战役的里应外合,反包围秦军?难道赵括不知赵国无兵?赵军壁垒秦军攻不破难道现在换做赵军就能攻破了?第二,赵括之前突围不是集中兵力向一个方向突围,而是分成四队分别突围。第三,赵括被围46天突围实际上组织的士兵不是45万,而是只有8000人,为赵括翻案的人太高估了赵括的能力,把你饿十几天你还能突围?

综上所述,赵括必将被钉在“纸上谈兵”的耻辱柱上千万年而永世不得翻案,当然,当时没有纸,所以赵括实际上是“布上谈兵”或者“简上谈兵”。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