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观影之长安城那些满城风雨的谣言

《长安十二时辰》这部片子中有一个大家公认的老戏骨,而且实力很强,几十年来虽然多出演配角,但每每都很出色,这就是韩童生老师。

韩老师在片中饰演何执正,其实原型就是贺知章,靖安司司长李必的老师,太子党的骨干,是右相李林甫的主要政敌,官至三品(按照目前的剧情走向)。

不过,有人在玄宗面前进献谗言,何执政被撸掉了,而且失去了和群臣宴饮观灯的机会。于是,何老和李必推心置腹谈了一番话,其中涉及到他写的一首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谁也没想到,这首咏春和咏树的诗成了一首“政治隐喻”诗,被坊间儿童广为传颂,碧玉妆成一树高说的是太子,万条垂下绿丝绦说太子成势了,“二月春风”说的是玄宗。这种解读说的有鼻子有眼的,给太子党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500

不过何老这个政坛老油子后来也坦承,到底写这首诗的时候,心理有没有政治隐喻,也是很难说的。

一首诗被当成了童谣,在街上唱,形成舆论,这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而且可以说是政治斗争的常规操作。“童谣”,在古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从秦汉,到三国魏晋,再到隋唐,再到宋元明清,小孩们在街头唱什么,是政治风闻的重要风向标,涉及到谶纬和很多传播学的问题。

甚至到了建国之后,和苏联关系不好的时候,民间还风传“毛人水怪”和“割蛋”,说民间有怪物专门割小男孩的生殖器,在华北地区搞得人心惶惶,公安部紧急出面,成立了专案组,才彻底把这个传谣打下去。

可见,这种以童谣为代表的民间政治传播学,它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要说传统,这才叫传统。

不如,我们来历数一下,当时大唐的长安城内,都有些什么样的童谣值得玩味。有关这一点的记载,主要在《旧唐书·五行志》中。

这个《五行志》其实就是充当某种“政教合一”功效的史实记载,乱七八糟事情很多,但或有或无,是中国特色版的“神学”,也就是天人合一的一种比附,阴阳五行失调,社会秩序就要乱了。

顺便提一句,陕西有个学者叫段清波的,拿汉书五行志当证据,说兵马俑是西方传来的,是西方的工匠制造的,这个老夫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辨析过——《五行志》的东西,要辩证地解读,不能死脑筋,它背后都是有微言大义的。占辞、预言怪力乱神的内容太多。

500

不过,《五行志》的童谣,给我们观察大唐的微观和宏观世界打开了一扇窗。


​一 贞观十七年七月,长安盛传有“狗人”挖心肝。城内气氛极为紧张,家家户户不敢夜行,此次谣言持续了一个多月,

二,开元27年,东都洛阳要改明堂,讹传要抓小孩弄死放在明堂下面祭奠,搞得孩子家长纷纷把孩子藏到山里头,人心惶惶;

三,天宝三年,长安讹传天狗吃月亮,官府放出一个名叫杖杖的东西,抓人,活体解剖人体,挖去心肝给天狗;

四,唐文宗时期,皇帝有个癖好,炼金丹,坊间传言抓小孩,活取心肝用来炼丹……引发了长安城的骚乱。

500

分析长安城内这些谣传,有一点必须要承认,那就是放出来的确实有可能是官府,扰乱视听,蛊惑人心,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这些谣传往往和某些天变有关。

比如贞观年间,围绕太子和魏王的政治斗争达到了白热化程度,不过双方最后两败俱伤,让李治捡了个便宜,当时在东井十六度出现了日食,同时出现了挖人心肝的谣传。

改明堂那次,本质上还是长安与洛阳的博弈,是“去武则天”化的舆论宣传。对东都明堂的改造涉及到玄宗对他奶奶武则天的评价问题。

为何种种谣传都涉及到挖心肝呢?这就是民间巫术的一种主要程序之一,认为心肝献祭代表诚意,作为生命最有活力,处于初始阶段的孩子,往往是献祭的内容。

500

本文的最后,再列举一下唐朝《通幽记》的一段:

唐建中二年,江淮讹言有厉鬼自湖南来,或曰毛鬼,或曰毛人,或曰枨,不恒其称。而鬼变化无方。人言鬼好食人心,少女稚男,全取之。民恐惧,多聚居,夜烈火不敢寐,持弓刀以备。每鬼入一家,万家击板及铜器为声,声振天地。

毛人吃孩子的传说,经久不衰,笔者小的时候,在村里还听说过,造成很大规模的民众恐慌。而且应对的方式也不多也是这样:万家击板及铜器为声,声振天地。

可见,我们距离大唐的长安,并非真的很远。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