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超视距空战的导弹攻防原理,了解印巴空战干货。
【本文由“反智愚昧黑歌会”推荐,来自《科普一下,巴基斯坦是怎么用J10C和PL-15远距离击杀印度阵风的》评论区,标题为反智愚昧黑歌会添加】
双脉冲的最主要优势实际是优化弹道,而不是末端喷射,单脉冲导弹绝大部分加速的能量用于初始阶段,此时导弹飞行高度和速度都很低,加速能量将消耗绝大部分动能。双脉冲的话,初始阶段导弹被抛入高空后,高空空气稀薄阻力小,再进行一次推力点火获得的存速就会更大,从而将末端的弹道更加优化和延长。由于目标处于机动状态,而且受机动规避影响,导弹处于末端时,载机很难再稳定的提供数据而只能靠弹自己的引导头获取目标,这时候的距离信息实际不是很准的。(如下图)
规避导弹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比能量,因为导弹末端是滑翔,速度是不断降低的(如上图),最后阶段导弹速度不如飞机就会追不上飞机(飞机可以一直加速),这不涉及干扰导弹,纯粹就是追不上。而另一种欺骗做法,则利用的是相对速度差,因为雷达下视识别目标要面对地面杂波,而雷达过滤杂波的主要手段是多普勒,此时,需要的是速度差【越低】越好,甚至是同速,通常我们说的3/9机动(英语叫 Notch),就是让被锁定的目标速度与探测他雷达的接近速度接近与0,也就是说用90度(3点方向)或270度(9点方向)相对雷达做横向运动,这时候由于没有速度差,雷达将很难分辨出到底是地面目标还是飞机,再到此时再去使用诸如泊条来制造一些假的空中目标,雷达就会歇菜,从而躲过导弹。(如下图)
而根据我们业内知道的一些信息,我们更多倾向于印军飞机的告警系统根本没感知到这种功能,从而根本没做出有效反应,说大白话就是印军飞机实际就是个靶子。而不是原博说的内容。这个结论的原因在于,作为巴军新锐的导弹,乃至于第一次实战的导弹,印军基本无可能获取PL15的雷达特征,因此就不可能提前将该信息整合到RWR(雷达告警接收器)中,自然告警器就很难作出提前预警,只有可能在快接近目标时,由近红外信号以及毫米波雷达提供信息的MAWS(导弹迫近告警系统)才可能在末端作出告警,但对于中距弹来说此时再做机动规避就太晚了。(如下图)
先说这么多,这文章错误挺多的,基本上是民间对空战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