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意那艺娜上《歌手2025》
关注综艺的都知道,芒果台向来有在节目开播前500年就先上热搜热炕的习惯。尤其是《歌手》这种被定位为S级的综艺,光是参演艺人名单就够在定档前“泄露”出百八十个版本的。
由于芒果台资本摆在那儿,往年《歌手》“泄露”的名单都主打一个漫天吹牛逼,什么水果姐、牛姐、艾薇儿、火星哥、碧梨……没上过芒果台泄露名单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国际巨星。
这种咋咋呼呼的玩法,早些年看着还挺新鲜的,但“狼来了”玩多了,是个人也该看明白套路,不再被遛了。
不过,今年还是有一则《歌手》泄露名单引起了我和部分网友的关注。这么说吧,它不能说是超出预期,只能说是预期违背,只因上面写着一个响亮的名字——LADY NANA。
这图任谁看了都会认定是网友整的抽象烂活,大概笑一笑就过去了,只是当时我和大多数抽象网友没想到的是,这事儿居然还有后续。
4月30日,五一假期前一天,也许是营销造势到位了,也可能是再受不了网友整天泄露些上不了台面的东西,芒果台官微终于发出了#歌手2025全民举荐 的召集微博。
在我点开这条微博的时候,评论已有6000多条。但直到我往下划到评论区,才发现大事不妙:
“LADY NANA”那艺娜已登顶《歌手2025》网友举荐榜,评论区点赞量1.4万排名断层第一,第二名连零头都没赶上(2000多票)!
并且不管从任何方面考察,这个点赞数据都是绝对的含金量十足。
原博的其他评论,无不是各种几十字推荐长文加花里胡哨的表情,还要附带一张写满听都没听说过的作品的明星个人海报——看就知道是饭圈做数据冲榜的模板。
大致图例
而网友把那艺娜点赞点到断层第一,只是因为那简简单单三个大字。
当然了,评论区点赞数据是不作数的,于是把那艺娜投上去的网友们又纷纷开始按规则发帖——带上官方话题,写明歌手及推荐理由,会来事儿的还把本尊艾特了出来。
吓得那艺娜本人都下场评论:“不要添如乱。”
事情发展至此,那艺娜不上《歌手2025》已经很难收场。
但都是在网络营销骗局里摸爬滚打过的人了,看到这场面难道不值得怀疑一下?
这没准是芒果台营销部门因为真没活儿了,才想出来的极限奇招——献祭一个污点艺人,换来一批不用钱的关注度,毕竟类似的事情娱乐圈也没少发生。
但转头一想芒果台应该也犯不着为一个必火的综艺,玩这么一出铤而走险。
因此我还是更愿意相信,这就是抽象网友们出于叛逆整出来的聚众拱火大活儿。
不过为什么被选中的人会是那艺娜?这事儿确有前因后果。
前苏联国宝级歌手怒斥《歌手》制作人原片流出
那艺娜凭什么?
我相信点进这篇文章的人大部分都认识那艺娜,甚至对她的事迹如数家珍。
但为了照顾不认识她或已经失忆的朋友,我还是想先尽可能简单地回顾一下这位“国际巨星”的履历。
先说姐们出道时的第一个身份——俄罗斯娜娜。
2022年初,这位姐曾以“俄罗斯娜娜”之名,在短视频平台怒吸200多万粉丝。彼时她用超厚的滤镜扮着俄罗斯人,抢着外国人的爱国饭吃,小日子过得滋润。
但好景不长,抖音官方在4月就识破了其真身。这位湖北籍女子因此惨遭封号,耻辱下播。
抖音的好景也不长,因为俄罗斯娜娜被封了,“大中国娜娜”来了。
在首次被封后的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娜姐就完成了两次华丽转身,先从异国风情转向了田园牧歌,后又摆脱乡土气息,突然就成了娱乐公司签约歌手那艺娜。
根本就难不倒她!
再往后的这件事情大家都知道了:2022年底,现象级神曲《爱如火》横空出世,那艺娜凭此曲一举成为了华语乐坛最炙手可热的DIVA。
百折不挠的娜娜注定不会走上歌火人不火的羊肠小道,相反,她选择了歌火人更火的极限打法——抖音PK。
在直播PK当中,她凭借蛮不讲理脏话连篇的口才迅速兑现了泼妇骂街天赋,吸引了无数男通讯录的青睐。其骂术最巅峰时期,甚至可与通讯录民选女神三梦奇缘一较高下。
万人迷、那艺娜、三梦奇缘三足鼎立
期间,由于嘴硬名言“我从没说过我是俄罗斯人”、“朴彩英是谁”等等,那艺娜又获封号无数——前苏联国宝歌手、前苏联女特务、俄罗斯人自己的谷爱凌、世一女kpop……
在造梗方面,那艺娜建树颇丰。
在去年9月,她发布《爱如火》的姊妹单曲《恨如冰》,让“X如X”成为了一时的流行语;同年发布的专辑《贝塔儿歌》,又让其“β”成了通讯录粉至今爱不释手的热梗。
“跟你爸爸妈妈一起合唱这首歌,一定会大火!特火!”
过去两三年间,那艺娜从出道开始,热度、爆梗就没停过。从这段网红履历来看,你完全能看出这位姐在抽象赛道上称得上是天赋异禀。
我们可以把那艺娜直接归类到抽象明星一挂。抛开受众不谈,其走红原因说白了与三梦奇缘、药水哥、虎哥刀哥、甚至甲亢哥等基本无异——那就是素质感人,但节目效果不断。
而跟其他抽象明星不同的是:那艺娜有自己的作品,并且是文艺作品。从百科提供的资讯来看,歌手身份的那艺娜也根本就没闲过。
还有今年刚刚推出的《谁能给我爱》
客观地说,这些歌无一例外都是像《爱如火》一般的洗脑土曲,但这些歌能火,并且火的不只一首两首,多少能说明她已被市场认可。
观其粉丝评价,也是好评如潮:被水牛吻过的嗓子、世界第一的音劲、S&B风格代表……
那艺娜还有综艺作品,包括参演某电音网综并被一剪没,自荐并在《乘风2024》节目中亮相0.6秒。所以你甚至可以说,我们娜姐已经为登上芒果台大舞台完成了铺垫。
冷知识之那艺娜上过《浪姐》
冷知识之那艺娜的歌也上过《浪姐》
看到这儿,就算你之前不认识那艺娜,我想也已经对其人其事有了进行评价所需要有的基本认知。
简单说,这人就是个会唱歌能走道也能给自己造热度的抽象明星。
与此同时我也相信,随着对她认识的加深,你产生的问题肯定就更多了。
比如:
给这人投票的都是些谁啊?你们是真想看那艺娜上《歌手》吗?
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我想可以简单概括为“玩抽象的”,如果你想知道第二个问题的答案,还得听我细说。
2025年玩抽象的人都在玩什么?
谈论一个污点艺人或网红,正常的思维或者约定俗成的规则应当是:我们不应允许这个人在舞台上抛头露面圈达不溜。
那当我们谈论的是抽象明星呢?正常的思维和约定俗成的规则可能奏效,但是奏效有点不可能。
因为包括那艺娜在内的这些抽象明星之所以能火,恰是由于他们先违反了一些规则和约定俗成。
2025年再谈论互联网语境下的抽象可能是件过于滞后的事情,因为它已经从过去一个被大多数人嗤之以鼻的人群标签,变成了一种行走互联网江湖的时尚单品与“免死金牌”。
但我觉得也正因为此概念被泛化,才让那艺娜有机会成为《歌手》举荐榜一。
因此,我认为要想了解给那艺娜点赞拱火的人(包括我),或可从分析目前更广泛的抽象受众入手,从头盘一下互联网抽象的发展与演变。
先从大的画像聊起。
如今网络上玩抽象、拥护抽象明星的网友,95后和00后是绝对的主力。被笼统称为Z世代的这代人,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互联网原住民。
冲着浪成长起来的这一代,绝大多数都经历过互联网最自由奔放的时期,都在网上跟不良诱惑说过很多次“快”,都曾以为未来的互联网会更加百花齐放。
但紧接着,这群人又共同见证了互联网的飞速垮塌。整个中文互联网从百花齐放的网页论坛变成被少数社交媒体寡头割据垄断。
现在很多人上网应该都有这种感觉:网上的一切动作都似乎为了广告流量,所有热搜和新闻都值得怀疑背后有资本运作。
寡头垄断的两个现成结果是规则林立、人群割裂。而规则当中不仅包括为数众多明面上的禁忌,还包括各种各样的隐形规则,于是所有网络言论都需要小心翼翼,一个不小心就会冒犯到不知道从哪蹦出来的群体。
推荐算法更在其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且其影响的不仅是普通网民,还有创作者。各个平台的算法不一,但目的统一:给想分一杯羹的人立规矩,越来越多的规矩。
套路和规则成了创作者首要考虑的事情,每个人都需要学会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能火什么不能火。
于是网络内容越来越趋同,对于Z世代当中冲浪冲得比较狠的一部分人来说,上网变得越来越无聊,也就成了一个必然的结果。
可以这么说,互联网养成了很可能是有史以来信息阈值最高的一代人,但是后来只能喂他们吃屎了。
于是仍留在互联网这片生活空间的人,开始渴望规则的破坏者。
网综作为先走起来的互联网产品,曾经被寄予厚望。我们也看到《奇葩说》《吐槽大会》等综艺以规则破坏和常理挑战者的姿态走红。但是很快,新的规则就让这批节目消失了。
芒果台也干过一些狠活,《浪姐》《披哥》《再见爱人》带头挑战的是娱乐圈规则,但也很快,娱乐圈明星对节目规则的超速适应,再次让这种形式的节目不再有趣。
无数没必要的规则,杀S了一批互联网原住民原有的乐趣。
并不意外,内容消费者中有一部分人,把目光投向了更常与他们作伴的网红。
抽象带明星的出现,与上面谈论的“互联网垮塌”时间段大致重合。早期涌现的抽象受众,在这时捧火了一个个行为无法用常理解释,往往举止言论过激的网红。
比如一些满嘴喷粪的和一些直接吃粪的,一些咬打火机的和一些唱贝如塔的。
他们多数靠负面行为走红,多半文化有限,看起来不太有机会被资本和营销裹挟、被规则驯化,也正因此,他们倍受抽象受众追捧。
很多人也在此时开始发现,与其被动期待规则破坏者的出现,不如直接成为规则破坏的参与者。
人固有叛逆之心,于是他们将一个本就劣迹斑斑的人打造成了无恶不作的历史级恶棍,也不断补档被平台封禁的狠活视频,还将污点网红捧成了电子魅魔……
以南通群体为代表的一批抽象女明星受众,则开始自立赛道,他们以“楼兰古国”为据点,不停在短视频PK中发掘语言和外貌天赋超乎常人的女网红,当起了抽象界的星探。
早期及存活至今的“原教旨”抽象受众,可以说是在已然规则林立的网络世界里又圈出了一块“法外之地”,让他们得以跳脱外界主流语境和伦理规范,挑选出可以在安全范围内输出的负面对象,用超越冒犯的攻击力,继续挑战自己和他人的阈值。
抽象的早期趋势无疑是负面的,但后来的发展就有些刹不住车了。
随着抽象群体影响力继续扩大,自称抽象的人也越来越多,直到这个词成了每个人都挂在嘴边的形容词。
现在多数人说着的“抽象”,可以说已经经历过了文明演化。
“抽象”用法示例
它剔除了大部分攻击性,仅留下一些不合常理或缺乏道德但又无法对人造成真实伤害的段子语录,以及一些被媒体老师们统称为“发癫”的反常却不至于反社会的行为举止。
或许这个词也可以直接被替换为“预期违背”。
违背约定俗成的应然规则,造成意想不到的笑料——这大概就是现在大众语境下抽象的定义了。
最近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小红书上的“审美积累”词条。过去这个词条长期被大师之作和各种艺术美图占据,但现在再搜索相关词条,你只能看见一大堆懂者自懂的抽象搞怪图集。
只要你整了一出像上图这样的预期违背,就可以得到评价:“这也太抽象了。”
抽象虽始于恶臭难闻的互联网下水道,仍难逃被资本挖掘并加以改造的宿命。此时,经过重重演化的“抽象”也已渐渐走上了市场化进程,并随之加速扩散。
你能看到一些抽象明星频频登上漫展舞台,成为“二次元教父”;也能看到他们中一部分有点才艺的,出现在livehouse和音乐节上,摇身变为“艺能人”;甚至部分品牌都开始有样学样玩起抽象营销。
但要说到现在为止,抽象还有什么不变的,我觉得应当是:对单一叙事、审美以及既定规则的反叛和冒犯。
音乐节、漫展来来回回都是那么些自嗨傻乐的活儿;电视综艺,我知道我想看的都不能播;刷个小某书也都是些重复的模板和话术……当你能消费的一切都如预期般无聊,抽象就有了崛起之必然。
只是随着抽象市场化进度的加速,抽象一词融入越来越多人的日常,它能带来的乐趣显然也将逐步消退了。
但至少在其被规则彻底驯化之前,我们还能期待在这个领域积累更多不一样的“审美”。
书归正传,我们还得绕回原来的问题:为什么人民选择了那艺娜?
我认为那艺娜作为抽象界后起之秀,或有其特殊之处:她的“失常代表作”横跨了多个领域,同时拥抱了前后两种抽象审美,并且创作热情似乎从来没有消退过。
这使得在可想象的未来中,老抽象粉可以继续挑战她的《贝如塔》,新抽象粉也完全可以从她的失常中持续找到笑料。
任谁都可以想象到,如果她真上了《歌手》,这将是一场多大的抽象狂欢。
所以说白了,这段时间以抽象之名给那艺娜投票的人,都已经在有意无意中,给这注定无聊的内容市场投出了反对票。
在此之前,谁都知道这档节目将会连着上一段时间热搜,然后祭出#五旬老太守国门 这样的无趣词条,通过公证处公证后公布看着也没那么公正的投票,最后给看起来最适合夺冠的歌手颁出勉冠。
谁都知道大多数人看的根本不是音综而是热搜。既然套路和规则都已摸清,那这玩意儿究竟还有什么可期待的呢?
所以这种情况下,或许也只有让热搜换一个姓那的坐镇,才能让观众们打起精神了。
最后,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我是院办野汉,我同意那艺娜登上《歌手2025》舞台并成为年度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