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斯不是一个人,他念出的是西方长久一贯的思想(之五)

一位朋友最近通知我注意“万斯开喷全球化和国际分工”(https://www.guancha.cn/internation/2025_03_19_768966.shtml    ,不知为什么,做超链接总是转成别的文章),这其实是我把“成吉思汗影片分析”重新上传的一个原因。

当初的很多想法都很粗糙,写得也很潦草,但,到了当前的局势,似乎不无参考意义, 因此斗胆贴上来。

近代以来,西方关于中国的好多观点在我们看来莫名其妙,因为“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我太忙,没有时间读胡适,有个模模糊糊的印象,好像胡适是与《成吉思汗》同一思路的吧?但是,中国革命创造了自己一整套的政治理论,这就让我们中的很多人,完全没有意识到西方那一套思维的存在。

比如说,包括我在内,只是在最近才约略听说,西方对慈禧太后和李鸿章都评价不低,带有某种尊敬,甚至有某种神话化。(本文作者插嘴,几年过去,我逐步发现,西方对慈禧和李鸿章的评价那哪是不低,那是哄抬。而且目前包括中东在内,都更加地不断抬高慈禧,其中的目的当然很多,包括否定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奋斗。)这让大家都很惊异。从晚清的革命党开始,一直到我青年时代,慈禧和李鸿章都是大卖国贼,是丧权辱国的家伙,是耻辱的代名词,割地赔款、不平等条约、甲午战争……,是几代中国人的痛苦记忆。但是,如果站在西方列强的角度,按照《成吉思汗,征服者王子》教诲我们的帝国理论想一想,就会发现,即使慈禧和李鸿章,也没有“进入”大英帝国或者其他哪个列强的“内部”,他们也一分钟都没有想过,要让自己和中国“加入”到哪个列强的“内部”,被结合进对方的“秩序”之内。

相应之下,好像印度大起义失败之后,印度王公和印度上层集团就被结合入了日不落帝国的秩序之内。不过我对印度不了解,如果这是说错了,那就是说错了,我可以收回。

而在清朝统治集团这里,就算最糟的时候,他们也好赖是带着一个大国——按西方看来,是个大帝国——且战且退。也就是说,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统治者们,不管多糟,也从来没像那部电影里的男主那么乖。当然那个角色也是没办法,他的力量太小了,与帝国无法对抗。但中国体量大,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的时候,好赖慈禧能带上光绪和皇后,一路逃到西安。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她有厉害的地方,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那一步的。如果当时慈禧和光绪没有逃,或者没逃出去,那不就成了电影里的男主的处境了吗?咸丰北狩、慈禧西巡,伴随着火烧圆明园,在我们是奇耻大辱,一想起来心里就痛。但是看看那部电影,看看西方人梦想的理想状态是什么。所以从西方的角度来讲,慈禧和李鸿章等人那是很头铁了,而且他们本身就统治着大帝国,一个实心儿的、硬梆梆很难啃的帝国,一个始终在西方体系之外存在的帝国,所以对他们不无敬意,对他们掌握的权力更是迷恋。

一个对比是,印度大起义失败之后,英国人俘虏了莫卧儿末代皇帝,据说当着他的面把他的儿孙带走逐一杀害。又把这位皇帝流放到缅甸的仰光(?恕我懒得查书了),他在当地的陵墓成了什叶派的朝圣地之一。跟随他的朝臣和侍从的后代留居下来,形成了一条穆斯林街。这位皇帝作为俘虏仍然成为大英帝国重塑南亚政治和文化版图的工具,即使在死后,依然被昔日的英国殖民者利用,成为制造南亚和东南亚动荡的工具。想一想罗兴亚人,想一想西方如何在为罗兴亚人叫喊时理直气壮。

再比如,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界有种说法,是“美国失去了中国”,中国人既不理解,也没在意。对我们来说,“二战”意味着漫长的抗日战争,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而且是主战场。但从美国的角度来看,当时美国成立了中缅印战区,由史迪威任司令,同时他还是中国战区的参谋长,而常凯申是中国战区司令,这大概是西方国家最接近把中国纳入自己的帝国秩序的一次了。没想到国民党转进台湾了!于是美国的合体梦碎,当然觉得自己失去了。

记得好像是魏斐德还是哪位汉学家,在博士论文答辩的时候,有一位提问:“你认为美国是怎样失去中国的?”心里有数的汉学家回答是:“我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拥有过中国。”联系《成吉思汗》里的台词,男主找皇帝摊牌,皇帝公然说,“你是我的将军”,以及,我拿你当朋友,你却这样对我,搞得我心都碎了,就特别有趣。这部电影如果从制作水平而言其实质量很高,台词就非常精炼,每个词都像经过千锤百炼一样,内涵丰富,有极强的表现力,传达了丰富的信息。就像这句“你是我的……”,因为单方面觉得拥有,所以才会感到失去,才会受伤嘛。

再比如2008年华尔街搞出金融海啸,西方金融界公然叫嚷中国应该出钱救美国,理由是,中国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这是中国表现自己是负责任的大国的时候了;还一个理由是,救美国就是救自己。很多中国的“经济学家”也跟着叫嚷。脑子正常的中国人则觉得:“你哪儿来那么大脸啊?你们自己捅出的娄子,让我们中国人补救,凭什么?”

其实在那些西方精英看来,当时的情况就如影片里男主面临的突发情况,是中国的机会来了啊!是中国为当时美国统治下的帝国秩序出力平难的机会啊!如果中国立功,那么有可能进一步加入美国建立的秩序中,在帝国结构里升级,获得一个更好、更稳固、更优越的位置,上层集团还可以加入帝国的富人权贵俱乐部,甚至当上“王爷”。

  随后喧嚣了一阵的“中美国”、“中美共治”,中国人更是没明白其中的意思,大家会按照字面上的意思,以为是说两国之间发生一种对等的融合,就像两个不同的半球对接,同时一起治理世界,然后觉得西方人是想多了。其实如果读一下当时欧美砖家们的文章就能发现根本不是,人家是非常嚣张地认为,中美可以甚至必须形成一种绝对不平等的结构,中国任由美国剥削,依靠这种状态维持生存。他们神奇的脑回路认为,中国是必须依赖这个结构的。当时砖家们的话说得挺复杂,我把意思简化了,其实他们鼓吹的中美国,就是那个片子中皇帝和王爷的关系。当时那些文章我从来没法看完,看几段就气得放弃。那个嚣张,那个自信。

讽刺的是大多数中国人根本没懂,懂了的稀罕人儿更是嗤之以鼻。

(前两年,我对一位二十岁的知识女性谈起此事,她在世纪初还是青少年,所以从来没听说过什么中美国的理论,听我简单介绍之后,先是惊讶,然后嗤的轻蔑一笑。这是所有正常国人的反应。我的感慨是,她竟然从来没听说过当初的喧嚣。)

何况中国的领导人是伟大政治家,是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与速度的伟人,那样廉价的诱惑哪能起作用。走在前面的序列有着唐宗宋祖,秦皇汉武,乃至乾隆的十大武功,儒家思想教育给中国政治家的理想从来都是千秋功业,万世太平,一个历史只有二百年的帝国里的王爷位置,谁放眼里啊。

现实能有多可笑呢,为了佐证记忆,我在观网搜到了《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的一篇专访《尼尔·佛格森:应该让“中美国”继续下去》(https://www.guancha.cn/Macroeconomy/2011_01_25_53514.shtml),这才回想起,“作为‘中美国’(chiamerica)概念的创始人,弗格森2004年入选《时代》周刊‘影响世界的100人’”。当时,中国官方和学界都没有搭理这个说法,老百姓则根本没注意到,然而到了2011年,这位佛格森却大谈“从经济层面看,我可以说存在‘中美国’婚姻破裂的可能性”,“很多在华盛顿的人们认为‘中美国’会继续,因为中国更需要美国,而不是美国更需要中国”。

佛格森面对中国记者,竟能坦然地如此说:“美国不能让中国自己离开中美国,不能让中国自己走远,‘中美国’得维系下去。”

 这不就是封了王爷的男主去和皇帝摊牌时,皇帝的态度么?“你是我的……”“让他理智起来,这是为了他好”!

  我错了,太浮躁,我单知道《成吉思汗》编造历史,竟不知道在另一个层面上它是现实主义力作。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