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药店,病了!
斑马消费 范建
“胡吃海喝”数年之后,中国的连锁药店终于出现了“积食”症状,集体生病了。
精神抖擞的狂飙突进不再,行业性的业绩下滑、腰斩甚至是亏损,成为常态。
2024年,当中国的药店数量突破70万家时,结构性的供给过剩,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全年,关店近4万家,只是一个开始。今明两年,药店关门还将加剧,周期性的阵痛无法避免。
如何解困?解药还得各自去找。
集体“生病”
各个城市的小区周边,哪种业态最密集?药店肯定是其中之一。
十年前,开一家药店,几乎稳赚不赔,如今,这种“躺赚”的生意,已一去不复返。
2024年,医保统筹及个人账户政策的调整,促使顾客购药渠道与品类选择发生变化,线下药店客流量显著下降;叠加监管规则持续细化,企业在医保合规、药品追溯等合规领域的资源投入增加,短期内推高运营成本;同时,医药零售行业竞争加剧与医药电商的线上分流效应叠加,导致医药流通行业,整体陷入调整性。
根据中康CMH数据,2024 年,全国零售药店市场累计销售规模5282亿元,同比下滑2.2%。
行业性的调整,在A股主要连锁药店上市公司的业绩中明显体现。长达数年的狂飙后,它们在2024年,集体猛踩刹车,业绩大幅下降甚至亏损,成为了主旋律。
国大药房,是“国字号”国药一致旗下的零售板块,也曾是“万店俱乐部”成员之一。
2024年,受关店、资产减值等因素影响,国大药房实现营业收入223.57亿元,同比下滑8.41%;归母净利润-10.27亿元,同比下降388.83%。
在进击百亿、万店的路上,漱玉平民突然跌了一跤。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5.70亿元,同比增长4.11%,增速较过去大幅下降,但各项刚性支出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控制,导致全年归母净利润亏损1.89亿元。这也是该公司自2013年有公开业绩披露以来,首次出现亏损。
大参林(603233.SH)是连锁药店的“店王”,截至2024年末,门店数量为16553家,行业排名第一。尽管拥有绝对的规模优势,但公司仍无法摆脱增收不增利的命运。全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01%至265.0亿元,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均下降超过20%。
老百姓(603883.SH)更不容乐观,2024年,公司门店净增1703家,达到15277家,但全年营业收入不增反降0.36%,归母净利润5.19亿元,同比大降44.13%,瞬间回到5年前。
总部都位于云南昆明的一心堂和健之佳(605266.SH),均主要采取直营模式,虽规模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在2024年表现出了相同的趋势,营业收入微增,归母净利润分别大降79.23%和69.08%。
头部连锁药店上市公司中,2024年维持稳健增长的,只有益丰药房(603939.SH)。这主要得益于公司强力推进的降本增效措施。
并购后遗症
中国连锁药店行业的崛起史,就是一部并购史。
一般人可能并不清楚,中国第一家被称为“连锁药店之王”的企业,是海王星辰。早在2007年,该公司就在全国60多个城市,开出了超过2000家药店,绝对的行业领头羊。就在这一年,公司成功在美股挂牌上市。
海王星辰是如何跌下王座的,是另一个故事。结局是,2016年,公司通过私有化从美股退市。
就在海王星辰终结资本之路的同一时期,A股迎来了连锁药店的资本化大浪潮。一心堂、益丰药房、老百姓、大参林等相继在沪深两市成功挂牌上市,中国头部连锁药店企业,在资本市场完成集结。
成长的冲动、资本的助推加之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共同推动了一场持续数年的连锁药店扩张潮。
当时,全国各地的优质区域性连锁药店,基本都被行业上市公司收入囊中。一时间,连锁药店标的的价格水涨船高。
自建+并购双轮驱动下的“开店竞赛”,2022年,中国连锁药店正式进入“万店时代”。该年末,老百姓、益丰药房、大参林的门店规模携手破万家,全直营的一心堂,距离万店也仅一步之遥。
很难准确计算,那些年,连锁药店上市公司,究竟在并购市场撒了多少钱。据媒体初步统计,仅益丰药房一家,在2015年-2023年,就完成了超百起并购,投入资金超过50亿元。
外延式并购,的确在数年间,推动了头部公司们规模和业绩快速飙升,也为如今的结构性过剩埋下了伏笔。
短短十年间,中国线下药店的数量,从40万家猛增至70万家,单店人口覆盖不足,经营效率下降,成为必然。
寻找解药
闭店,是市场之手调节的结果。
有一组惊人的数字,据米内网数据,2024全年共3.9万家药店闭店,闭店率高达5.7%。
国大药房已显然感受到了市场的压力。2024年,将战略方向从“规模增长”调整为“高质量发展”,并成立了亏损治理小组。全年,战略性退出并关闭1270余家直营店、389家加盟店,期末门店数量降为9569家,暂别“万店俱乐部”。
头部企业尚且如此,中小连锁药店的生存状况可想而知。
虽然,上市连锁药店中,门店的增长仍是主流,但速度已明显放缓,关店、调整的力度增强。相对于数量,此时的它们,更加关注质量。
行业预计,今明两年,将有更多的药店被出清,2025年的关店数量或将达到5万-10万家。有专家预测,全国的药店数量降至40万左右之时,才能实现供需平衡。
这意味着,连锁药店行业,还将经历较长时间的周期性调整。如何挺过这段阵痛期?各企业各显神通寻找出路。
业务上,布局新零售、承接处方外流、布局院边店、 DTP药房、慢病门店等,几乎是各企业都在采取的动作。当特色变成了常规,新的同质化竞争又将开启。
多元化,是多家连锁药店企业,共同选择的转型路径。
“云南药王”一心堂(002727.SZ),是较早探索多元化的连锁药店企业之一。其在云南省内的药店里,商品极为丰富,不仅能买药品、保健品,还能买护肤品、化妆品等个护家清产品,以及牛奶、休闲零食等。甚至,购药的同时,还能顺手买彩票。
2024年,公司泛健康品类销售同比增长29.3%,其中,功能食品增长120%,个护品类增长28.7%,成为推动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心堂已明确,将提升非药品类经营,未来将减少对医保支付、药品销售的依赖,将医保销售占比从目前的约30%,降至25%以内。药品销售占比短期目标降至60%附近,长期目标50%附近,大力发展非药泛健康类产品。今年,将在云南区域改造出500多家三代门店,试点门店非药占比从15%提升至40%左右。
老百姓则将非药的重点,放在了自有品牌“老百姓优选”上。2024年1-9月,公司自有品牌自营门店销售额达到25.3亿元,销售占比21.9%,同比增加约2.4个百分点。
漱玉平民(301017.SZ)已在2024年试点引入乳制品、花生油等高频生活便利品。与此同时,公司与大树、旺旺合资的“大树漱玉”药房即将落地,该店将聚焦个护、进口药品等差异化商品。
未来,你身边的药店,将不再是单纯的药店,而是一家以医药为特色的便利店。届时,它的竞争对手,也不再是隔壁的药店,而是所有的便利店和美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