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建议年轻人每天投入4小时以上与AI互动,你怎么看?

据澎湃新闻报道,清华教授沈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建议年轻人每天投入4小时以上的时间与AI互动,以适应和训练AI,把AI当作激发自己能力的最好伙伴,发现自己的天赋和个性,在AI所精通的无数技能中找到一个自己最喜欢的,通过人机协同共生,快速地把自己在那个方向上的水平提高到博士生水平。“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很多都超过4小时,需要把移动互联网时间转换成智能互联网时间。”

沈阳指出,“如今我们每个人最好的老师其实是AI,因为AI是全科的,在所有方向上你问的任何问题,AI都可以做出回答。但是AI这个老师有‘AI幻觉’,所以这个时候需要发挥我们的主体性,去甄别减少AI的幻觉,以及我们到底跟AI聊什么,这需要培养我们的意义感和美感。”

沈阳认为,应考虑允许学生在某些课程使用AI参加考试,考察他们在使用AI时的最佳表现。对于论文中使用AI的问题,沈阳表示,如果允许学生在部分情境下用AI写论文,就需要建立新的学术评价体系,考核评价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变革。即以后能否把纯人力的论文和使用AI发表的论文分开来评价。“写论文的最根本的目的是创造新知识,人的评价只是一个副产品。我们不能搞反了。我们应该鼓励人脑和智脑的结合,使用复合智能解决科学问题。”

500

去年,清华大学已为每一位入学的新生配备了AI学习助手“清小搭”。

此外,针对“文科无用论”的说法,沈阳称,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若文科不与AI结合,可能会呈现出过剩状态,但文科与AI融合后,其发展空间巨大。

“现在很多人对这一轮生成式人工智能有一个巨大的误区,以为AI会替代文科,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沈阳说,“大家在跟AI聊天时,普通人的最大感受是AI写的诗词歌赋、文本的好坏。所以这一轮生成式人工智能,哪一家AI公司要做好它,都一定要具备极高的文学素养。如果文化素养不好,AI就做不到极致的诗词歌赋。”

他表示,文本要最好,团队里就必须保证文科要到位,只靠理科生是写不出这么完美的文本的。所以从训练AI的时候,就很需要文科专业的知识。

观网小伙伴,对此你怎么看?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