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帝国主义如何用利益诱惑和分化统治对象建立其层级结构(之三)
皇帝对这一群外来者异常优待,赐予了奢华的住处。这个剧组在愿意注意的细节上会非常到位,铁木真入关以后,不仅穿上了亮缎花衣,而且配了粉底缎面皂靴,不再穿皮靴。
男主回到住处,告诉亲人们,毫无疑问,他们变成囚徒了,“尽管是关在一座很好的笼子里(in a very nice cage)”——注意电影是让男主自己说出这话,承认这点的。
他们的马被收走,而且保护北京的城墙上有两千多帝国士兵,这让他们插翅难飞。
这下当然引发了争吵,等大家都冷静下来之后,男主说:皇帝已经教会了我们一件事,那就是我们还有很多要学习的,有很多我们将来会用得上的。
他的妻弟们于是纷纷夸赞这里的文明生活多么让人享受,特别开心。
不仅男主,这个小小外来部落的所有上层人物一律穿上了丝绸服装。忽略前景的火锅,也许剧组当成香炉了。
倒是孛儿帖冷静地指出,你们也许会在好生活中变胖变懒,也许皇帝等的就是这一点。
男主说,是的,因此,我们不能放松一天的训练。
接下来的桥段再次让人怀疑是隋炀帝转世做了这个片子的掌事儿的,重拾前生未竟的事业。男主和他的族人真的就此像金笼中的鸟儿一样被养了起来,他和妻子获得了贵族的待遇,日子过得那是当年在家乡时没法比,而且依然统领着部众,天天练武。
就这样持续了好几年,铁木真从没胡子变成了有胡子。
奥马尔·沙里夫(Omar Sharif)也真是有两把刷子,愣是能演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年龄段,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状态。进入长城之前,男主是个乐观向上、对世界充满憧憬、白纸一样的青年,几年后,留了胡子的他变成了一个充满愤怒、心头压着大石头的不开心中年汉子。
入关数年之后的男主
对比一下入关前的男主。专制制度害人哪。
长城前,靠镜子反光交换的摩斯密码再次闪起,帝国的边境上出现危机了。“满族”占领了帝国的一个城市,而且守城军队溃逃(据我的理解是这样)。
男主和三个妻弟难掩幸灾乐祸之情。
这时候,男主看到了机会,而皇帝也会心地请他进入书房内室密谈,只由甘灵作陪。经过这些年的磨练,男主在言辞方面老练了,能够巧妙地应对皇帝,还借机拿长城调侃了一下。
不太明白的是,在这里,皇帝开始称呼“铁木真王子(prince)”。是从他入关起,帝国就承认他是王子?还是当金丝雀这些年加封的?prince这个尊号与中国的封建体系相差太远,无从判断。
皇帝的内室。啊啊啊,维米尔,和荷兰画派!
书房里又是一番交锋,皇帝上酒上茶,加以笼络,但继续采用精神碾压的战术,非要一边作画一边交谈。男主虽然恼火,但稳住了情绪。他主动献计献策,建议尽快消灭向长城杀来的那股进犯之敌。皇帝说,可惜,我的部队在千里之外,一时赶不过来。男主表示,我和我的部族可以去应战。皇帝反问,我有什么可以保证你们不像上一支队伍一样叛逃呢?(本文作者按,这是最初看影片时我依照我们中国人民养成的逻辑很天真的想当然,后来才注意到,皇帝说的是:我怎么能保证你们不会变成另一支入侵者呢?)
男主锐利地回答:你没有!——意思是,你可以相信我的诚信,相信我信守诺言。
这时老奸巨猾的甘灵笑嘻嘻出来打圆场,说可以让男主的妻子和孩子作为人质。
男主说:我同意!
皇帝马上吩咐:留心让铁木真王子需要多少金子都能满足。用这种圆滑的方式表示了同意,还进一步主动提出把最小的女儿嫁给铁木真的妻弟。
待男主随甘灵退下,重新开始作画的皇帝忽然独自微笑。这时候观众明白了,皇帝把铁木真当金丝雀养,并不是帝国财富多到没地方儿花了,而是一直在等着今天,是在耐心地进行收服和驯化。
尽在至尊的掌握之中
作为被统治一方,男主在耐心等待之后,以为终于发现了机会,掌控了机会,是自己主动,是在把握命运,殊不知尽在统治者的操纵中。——看到这里,你会觉得,这个片子是在批判帝国主义、批判统治者的吧?中国观众也会非常反感这些地方,把“中国人”表现得特别奸诈。
但是接下来的桥段,才真正反映出了剧组人员的立场、政治观和世界观:
那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出征场面。
皇帝带着左右人等坐在高高的城墙门楼里。铁木真头戴兜鍪,围着锁子软甲、金属铠甲,骑在马上,威严庄重,气质也变得成熟了,凝肃而沉峻。他不再是那个带着小部族在荒原上流浪的未开化青年,而是帝国的统帅,帝国的安危系于他一身。
不过因为漂亮的头盔带着好像是西方头盔的特点,不是中国古代头盔的样子,锁子软甲也是西方中世纪的式样,而奥马尔·沙里夫是个祖籍黎巴嫩的埃及演员,所以我这个中国观众看着,倒更觉得是看到了萨拉丁。(库尔德人:瞎说!才不像萨拉丁!我看着像侯赛因!)
萨拉丁
他的三位妻弟各自帅着一团骑兵,每团都分成数列,坐骑披着白羊皮软罩,军士们则全部穿白袍,头盔铠甲俱全,右手长矛,右手圆盾,整齐有序地行进过来,带着军事机器的美感。
男主的妻弟之一哈撒尔(片中设定如此),片中安排他后来负责进攻印度。
铁木真的妻弟之二,用了哲别的名字。
铁木真最年轻也是最剽悍的妻弟,用了速不台的名字。
对比一下,刚刚入关,来到北京的妻弟们
到达北京后,立刻受到优待,变为穿丝绸的男人的妻弟们。另外,不知我是否解读过度,剧组似乎故意把帝国赏赐给铁木真及妻子的宫殿搭造得特别像个精致的鸟笼,各种镂空隔断,和镂空花窗。
四个塞外青年一起成了帝国军队的统帅
他们成为正规军了。
他们,实现了文明跃升。
这时候再回想,男主第一次看到红袍骑兵队出现在长城下的场景,大家才能明白那是一处伏笔,是为了呼应后面这段,是用电影语言,来宣扬帝国主义理论。
入关前,男主甚至没见过正规军,没见过高级的军事形式,没见过帝国的形象。
入关后,如今他自己成了正规军的统帅,掌握了高级的军事形式,变成了帝国形象的象征。
到这个时候,剧组的真正立场就非常清楚了。
这个剧组的创作班子信奉的,是标准的帝国主义理论和殖民主义理论。
这个理论的逻辑大致是这样的:
文明是分等级的,有先进文明、落后文明,有所谓“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帝国一旦成形,就必然会对其他地区、人群、国家实行控制和统治,尤其是那些落后文明。
到了二十世纪,在左翼力量、第三世界反帝反殖民的持续抗争之下,很多自认为有良知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帝国、先进文明对其他地区和人群施行控制和欺压,是错误的,违反平等的原则。剧组人员都是文明人儿,是文化人儿,所以也接受了这个观念,承认帝国的压迫不对,也承认先进文明凭借文明优势压迫其他人不对。
但是,帝国论者、殖民论者在承认压迫不对的前提下,提出:
落后文明有个本质的问题,那是造成自身受控制和欺压的根本原因,就是落后。
落后文明要想变为先进,要想改变受控制和欺压的命运,就必须学习先进文明,让自己变得和先进文明一样,拥有与先进文明一样的文明形态。
进入先进文明,进入帝国,融入帝国,成为帝国的有机体里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帝国的控制和欺压,通过这种方式,从先进文明那里学习,从而实现文明跃升,是落后文明的唯一办法。
因此,帝国、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一定程度的控制和管理,总体上是有益的,是利于人类进步的。
接受先进文明和帝国的管理,对落后文明来说虽然痛苦和耻辱,却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绕了个弯儿,还是变成帝国和先进文明的压迫有道理了。
剧组下意识地拼命强调铁木真一方的落后、中华帝国的先进,就是因为在心里深信这一套理论。
中国观众看这部电影会迷惑,一会把皇帝写得很奸诈很可恨,一会又夸张中国的文明高度。如果明白了剧组的观念,就能够理解了。
北京城门前的指定驸马仪式
随着剧情的演进,这种观念越来越清楚。
那么庄严的列队检阅仪式,高潮居然是萨拉丁选择把中国公主指定给哪一位妻弟,真是看得你想打人。很少有一部影片这么欠揍,每一个桥段,都能引发至少两群完全不相干的人同时想胖揍这个剧组。
指定妻弟的情节就至少可以从东方主义、女性主义和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几个角度去胖揍,但最让我生气的,是其中无耻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逻辑:
一个落后文明中的杰出人物,如果同意进入帝国,接受帝国的管理,那么他/她会在帝国秩序内获得一定的位置,分享到特定的权力。毕竟,帝国是一个多层级的结构,权力需要层层配置,这中间就需要各种代理人、地方领袖、族群领袖来替帝国掌握权力,这是帝国结构本身使然。
被当成赏赐品和帝国吉祥物的中国公主,由男性权力结构决定她的命运。这个中国娃娃对这件事没有任何反感,反而似乎有点高兴。片中,她后来一直乖乖跟着速不台,乖乖跟着铁木真为首的蒙古征服者,没有声音,没有感情,像是剧组硬给铁木真加上的中华帝国皇室血统的贴标。
这个片子的任何一段,都让人希望自己真是中国皇帝,把影片的主创人员,从制片、编剧到主演乃至剧务,全部拖到午门外打板子。
补充想法:
不结盟运动宣扬第三世界一起反帝反殖民,让我们中国人误以为,第三世界各国领袖都是一样的革命者。然而,如尼赫鲁家族、布托家族,都是因为大英“帝国是一个多层级的结构,权力需要层层配置“而得以成为”代理人、地方领袖、族群领袖来替帝国掌握权力”。尼赫鲁等领袖毫无疑问相信社会主义、进步和平等,希望把印度建设成民主和平等的国度。然而,可能他们自己都没意识到的是,实际上,他们在意识里接受了大英帝国的全部意识形态,他们在无意识或有意识的情况下,以大英帝国的继承人甚至大英帝国的嫡长子自居,因此必然走上帝国主义道路,必然在南亚和对邻国推行帝国主义。对他们来说,赶走英国统治者,就是他们要做印度的统治者了,而且是帝国统治者,所以帝国主义就是他们的主义。也就是,他们替印度帝国和世界替换了统治者,把英国王室和贵族换成了他们自己。
另外,中东的反帝运动有个特点,那就是不同地区的西式青年军官起而造反,推行激进的西化运动,建立以社会主义为口号和目标的、世俗化、西化、现代化的国家。这批军官,是否最初也属于英帝国、法帝国多层级结构中的地方代理人?或者至少是英法出于培养帝国层级中的地方代理人的目的而培养了他们?如纳赛尔、卡扎菲、阿萨德、萨达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