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孔”搜索量狂飙375%,我们为何痴迷疼痛?

500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

我们一直以为“穿孔”这事是年轻人叛逆、放荡不羁爱自由的专属。

但其实,很多中年人也在穿孔。

穿孔文化早就从小众圈杀出来,火得一塌糊涂了!

500

穿孔,从亚文化到“全民运动”?

你可能不知道,全球正在掀起穿孔热潮。

QYR调查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身体穿孔首饰市场规模达79.8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5.3%,中国市场占全球份额的15%,且增速领先全球,年复合增长率6.1%。

TikTok数据显示,过去4个月里,“穿孔”一词的搜索量猛涨,直接飙升了375%。

500

先是时尚圈把穿孔玩出花样。

Vivienne Westwood让模特带着眉钉走秀,Rick Owens 2025年春夏秀场的200名模特里,80%都有穿孔。

500

明星们也纷纷加入这场“穿刺狂欢”。

迪丽热巴,鹿晗,文淇,某冰冰,blackpink,霉霉……这段时间都有出圈的穿孔照。

500

普通人也是不甘示弱。

很多年轻人对穿孔可谓是相当狂热。

500

500

走在大街上,也经常能看到打了鼻钉、唇钉的潮人,街头最靓的仔。

我还刷到有穿孔人在网上交流经验。

包括且不限于各种类型、各个位置的疼痛指数。

500

打了超多耳洞之后怎么睡觉?

500

00后追求标新立异很正常,让我震惊的是中年“钉子户”的崛起。

有统计数据显示,在穿孔者中,19-29岁人群占比最高,达45%,而30-39岁的人群排名第二,占高达26%,相当于每4个穿孔客里就有一个是中年人。

500

大家为啥对穿孔这么上头?

500

为什么突然爱上“挨扎”?

很多人选择穿孔,主要原因是它是最低成本的叛逆方式。

现在谁还没点反骨?但真要搞点大动作,钱包和勇气都得掂量掂量。

如果说纹身像在人生简历盖钢印,而穿孔更像给灵魂装了个挂件。

作为叛逆界的“入门款”,不仅风险小,而且几杯奶茶钱就能get,摘了钉子,还能做回“乖巧本人”。

500

中年人穿孔,则大多是想弥补青春的遗憾。

如今经济独立了,社会包容度也上来了,年轻时没敢尝试的新鲜事儿,终于能补上了。

500

穿孔也是对抗千篇一律的审美,寻找“自我认同”的方式之一。

在这个人均透明人的时代,谁不想刷点存在感?

穿孔就像身体上的个性签名,各种钉、环往耳朵、鼻子上一戴,瞬间从“路人甲”变身 “独一无二的崽”。

有人打脐钉,是纪念自己成功瘦身;戴舌钉,是提醒自己要“毒舌”做自己......每一个穿刺,都是对自我的一次盖章认证。

500

在亚文化圈,穿孔也是妥妥的社交密码,帮圈内人找到群体认同感。

走在街上,看到戴着同类饰品的人,眼神对视的瞬间,就像对上了暗号,立马从陌生人变同好。

500

还有一个让我有些出乎意料的原因:很多人选择穿孔,都是想用可控的痛感换取心理慰藉。

日常生活太糟心,被甲方虐、被KPI追......主动来一场可控的小疼痛,反而有种“掌控人生”的爽感。

“挨打”时的刺痛,就像给紧绷的神经来了个物理暴击,压力、焦虑瞬间退退退!

500

不少人都说,打完钉的那一刻,仿佛很多坏情绪找到了出口,主打一个痛并快乐着。

500

人类为何痴迷痛文化?

当我们把穿刺文化里的痛感放到更宏大的“痛文化”语境中,就会发现:疼痛,早已成为人类文明最隐秘的狂欢。

在痛文化里,最直接的就是身体之痛。

典型代表就是行为艺术和极限运动。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在《节奏0》中,将72种道具交给观众任意处置,最终被刀抵住喉咙。

看似疯狂的行为艺术,实则是用肉体的痛感撕开社会禁忌的遮羞布,用伤口丈量着人性的深渊。

500

极限运动则把疼痛包装成征服世界的勋章。

跑酷者在钢筋森林里飞檐走壁,擦伤的膝盖是与城市博弈的战损标识;马拉松选手“撞墙期”的每一步都像踩在碎玻璃上,却在突破临界点后获得“跑步者高潮”。

人类通过主动拥抱疼痛,完成对身体极限的暴力美学解构。

心理上的痛,也一直被人类追求。

不管是文学还是影视,悲剧都始终受欢迎。

从古希腊悲剧到前段时间让全网上头的“BE美学”,人类对“自讨苦吃”的审美癖好,本质是用虚构的疼痛治愈真实的精神创伤。

500

互联网则将痛苦改造成社交货币。

“我裂开了”“emo了”这些热梗,把情绪崩溃变成可分享的表情包;“摆烂文学”用自嘲消解KPI压力。

在宗教中,疼痛是通往神性的阶梯。

印度教信徒相信肉体苦行能洗净罪孽;基督教苦修士通过斋戒与自鞭,试图复刻耶稣受难的荣光……

这些仪式用疼痛构建起人与神,将肉体的苦役升华为灵魂的朝圣。

500

哲学家们则用文字解构疼痛的本质。

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永无止境地推石上山,痛苦成为存在的铁证;尼采高呼“杀不死我的,终将使我强大”,将疼痛锻造为超越平庸的力量。

500

人类对疼痛的迷恋,或许是文明进程中最矛盾的浪漫。

我们既恐惧疼痛,又主动拥抱它;既用它标记伤痕,又将其淬炼成勋章。

从原始部落的纹身仪式,到当代年轻人的穿刺热潮,人们迷恋的或许从来不是疼痛本身,而是疼痛背后的“不可被定义”。

疼痛始终是人类确认自我存在的证明,盖在每代人试图挣脱平庸的灵魂上。

要痛得具体,痛得独特,才能在茫茫人海里,永远能凭这道伤疤认出自己。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