舐犊之情,人皆有之,但吃相别太难看
给子女留点家底儿就行了,别什么都要传承,给普通人一些机会吧。
1
五一期间休假,网络不太好,时断时续,速度很慢,严重影响了吃瓜。董大姐的“坚决不用海归”的瓜还没吃干净,就被董小姐的“协和4+4”的新瓜所取代。
我作为一个在国外拿过学位的所谓“海归”,虽然已经到了不需要也找不到工作的年龄,但还是相当厌恶董大姐“不用海归”的言论。要是当年人人都像董大姐,我岂不是工作都找不到。
同时,作为一个一路考试,最终冲过高考独木桥的“做题家”,高考是我人生路上登上的最重要阶梯之一。对于董小姐的走捷径弯道超车的人生道路,自然也没什么好感。为了上Top 2,我付出了多少努力,凭啥你在美国混几年,就能搞到一个协和的博士。
董大姐的言论、董小姐的人生,都是我厌恶的对象。不过,人活到董大姐的年龄和地位,也算能从心所欲,满嘴开喷了。不喜欢她的言论,也没办法,毕竟还是有基本的言论自由。至于针对董小姐的舆论风波,也只能先高呼大快人心,然后叹息一声无可奈何。
2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说人类社会,资源的分配逻辑一共只有三种:血缘分配、择优分配、平均分配。血缘分配,是人类社会最古老最普遍的分配方式。只要家庭这个概念在人类社会还存在,父母和子女之间关系不断绝,血缘分配这个分配方式,就永远不会消失。六亲不认的人是极少数。绝大多数的父母都会想办法为自己的子女铺路。
进入现代社会后,人人平等的概念开始深入人心,血缘分配成为了一种“政治不正确”。能战胜“血缘分配”这种政治不正确的,只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种政治正确。所以,除了私有财产的继承光明正大理所当然外,今天其他类型的血缘分配都是遮遮掩掩,羞羞答答。与外国人相比,中国人对血缘分配格外厌恶。
中国人对血缘分配的这种特别的厌恶,要感谢两个时代。一个是秦。秦之前,中国的制度是世卿世禄的贵族封建制。权力阶梯所有的位置,都是血缘继承。天子的位置由天子的儿子继承。诸侯的位置由诸侯的儿子继承,大夫的位置由大夫的儿子继承。
商鞅和秦始皇,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制帝国。权力阶梯上只有最顶层的皇帝这个位置,是理所当然由皇子继承。其他的位置,三公九卿、郡守县令,都是官僚,而不是贵族。官僚的权力是无法无损传承给下一代的。丞相的儿子并不天生就是丞相;郡守的儿子也并不天生就是郡守。
当然,和普通人相比,权力者的子女在权力分配上仍然具有巨大的优势,但除了皇太子之外,其他权力者的嫡长子并无法直接继承父亲的权力和位置。这就是中央集权官僚制的优势。随后的科举制度,进一步削弱了权力的血缘继承,让中国受益至今。
第二个时代,就是中国革命。这次革命让私有财产的继承都不是那么天经地义了。人民群众对不平等的容忍程度也大幅降低了。
如果在西方,董小姐这样的人,几封顶级推荐信,或者一笔捐款,就足以把她送到常青藤名校。但在中国,高考这一关就卡住了董小姐,只能去读个美国大学,然后再辗转通过4+4曲线回国进协和了。
3
前面说了,资源的分配有三种形式,血缘分配、择优分配、平均分配。血缘分配不公平不正确。平均分配损失效率。择优分配似乎是最好的方案。
择优分配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什么才是“优”。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武”是有清晰的标准的。百米跑,9.7秒就是比9.8秒快。拳击摔跤,打倒对方就是胜利。“武”这个领域择优分配很简单。
“文”这个领域就很难了。用什么标准择优?历史上,中国皇帝选继承人,为什么大多数情况都是嫡长子继承制,而不是择优?
对于皇帝的继承人,什么算“优”?文笔好算优?得人心算优?能带兵算优?会讨老爹欢心算优?没有公认的标准。相比之下,嫡长子这个标准就一目了然,毫无争议。
择优同时没有明确的“优”的标准,后果是什么?后果就是,因为“武”有标准,“优”不能服众,那就不来“文”的来“武”的。历史上,不搞明确的“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皇位继承往往伴随着权力争斗的腥风血雨。
既然“文无第一”,那就“靠武决胜负”。奥斯曼帝国的继承就是一个务必血腥例子。
择优制,问题就是“什么算优”?搞一套特别明确客观的标准,会僵化死板,有可能无法选拔出真正优秀的人才。搞复杂主观的标准,结果就是漏洞百出。权力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去诠释什么是“优”。
择优的标准越客观越透明越标准化,相对就越公平。科举制远比门荫制和孝廉制更公平,就是这个原因。为什么科举制最后会进化到八股文,也是这个道理。
高考,就是一套明确客观评定“优”的标准,僵化死板,没有太多主观操控的空间。于是,无法钻空子的人就想搞更加主观腾挪空间更大的招生方式。面试权重更大的自主招生,各类降分,以及协和的4+4就应运而生了。美国的大学招生,标准化考试的权重很低,主要靠推荐信和面试,拼爹的成分自然远远大于中国的大学招生。
想要公平,就得用客观标准化考试去择优,得减少面试推荐信这些主观判断的成份。代价就是僵化死板八股文。呼吁更全面的“择优”,搞创新搞改革搞素质教育,结果就是各种可以钻的窟窿,可以走的捷径。董小姐不是第一个,也绝对不是最后一个。
4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写在人类基因中的。父母为子女铺路搭桥,希望子女能够继承自己的资源,也是人类社会的共性。舐犊之情,人皆有之。
前文讲过,现代社会中,争议最少的血缘继承,就是私有财产的继承。所以,有能力把资源变现成财富的人,搞搞家族信托,把家产传下去,限制住子女的败家,就可以确保手里的资源代代相传。资本主义兴起数百年了,这种资源传承,已经被大众接受。社会公众对富二代虽然非议多多,但少有人质疑他们获得父辈财富的合法性。
另外一些人,手里的资源很难全部变现成财富,比如官员,比如院士这样的大学者。他们的资源在代际传承中会折损几乎全部。对他们来说,就得找各种办法,走各种捷径,拉各种关系,来尽可能减少资源在代际传承中的折损。董小姐的家族,就是一个例子。然而,这种传承,也是社会公众最愤怒最无法容忍的。
董小姐的事情,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很难避免的。99%的父母,都希望把自己手里的资源传承给下一代。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去定义“什么是优”,然后用表面择优的方式把资源传承给子女。如果这种“伪择优”不被制止,社会矛盾将越来越大。既然“文无第一”,那就只能“来武”。
从这个角度,社会舆论对董小姐的愤怒和揭露,也是一件大好事。让这些挖空心思搞资源传承的人,知道社会大众对他们的愤怒,可以让他们收敛一点,吃相好看一点。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父母手里的资源越多,传承中的折损比例就越大,子女超越父母的难度也越高。
手里有资源,一心想传承的父母,别折腾了。实在不行,就给子女多买两套房吧。毕竟,今天的社会对财富的传承还是宽容的,给子女留点家产就行了,别什么都要传承,给普通人一些机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