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背叛资本,应该的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五一档,接着来一部。
今天华仔出列——
猎金游戏
看名字就知道,一部讲钱的电影。
这是能杀人的钱。
一个过去港片最喜欢的主题。
无论是赌、是黑,还是黄,哪个不是钱在话事。
△ 《金钱帝国》
它代表香港电影的市井趣味,勾人魂魄。
然而,《猎金游戏》恰恰反其道而行——
并不香艳火热,金钱变成了冰冷冷的数字深渊。
来自邱礼涛,带着怨气与怒火,给“发财梦”泼了一盆刺骨的冷水。
01
那张桌子,就是金融行业,尤其是投资行业。
电影里有这么一句:
“从下往上看,高不可攀。从上往下看,深不可测。”
高不可攀,是入行的门槛。
深不可测,是混下去的代价。
主角高寒(欧豪 饰),小镇做题家,名牌大学硕士,成绩拔尖。
第一天实习,他花光积蓄3000块买了身西服,却被领导当众羞辱:
“你这皮鞋、领带、衬衫,是来羞辱公司的吗?”
嫌弃的真是衣服?
不,是出身。
真正的门槛,是“血统”。
刘德华饰演的张托德,电影中的正义化身,骂得更难听,但把话挑明了。
滚
也不是富二代
带不了生意给我们
你看你现在
凭什么留在这呢
现实里,金融圈的职场往往被富二代垄断。
要么靠背景拉业绩,要么靠家底买业绩。
做题家高寒,成绩如此优秀,也不过是靠好友父亲的业务关系才挤进门。
翻身了?
不,拿到的入场券,却通向“厕所”。
《猎金游戏》不拍光鲜亮丽,不拍声色犬马。
相反,它拍这帮金融精英是“出来卖”的。
最直白的情节:高寒被一名甲方富婆盯上。
钢丝球的花语是富贵与隐忍,想签合同?
“要么吃我。”
“要么吃狗粮。”
吃了它
我就把这个项目
都给你
你别说,欧豪胃口真不错。
高不可攀,说的是命要贵;深不见底,说的是人要贱。
一表一里,金融行业的精英神话被彻底打碎。
“金玉其外”都不屑展示,而是从头至尾的怀疑和批判。
张托德(刘德华 饰)与高寒师徒二人,主要任务是为准备上市的公司提供计划、估值评级。
估得高,客户上市后赚得多;客户赚得多,你也分一杯羹。
说白了。
是裁判员,但又偏偏利益相关。
砍别人估值
不是砍自己的奖金吗?
《猎金游戏》甚至有点含沙射影,在“某些”金融监管松懈的地区,散户们痴迷的股市涨跌,不过是企业与评级机构狼狈为奸的暗箱操作。
并想冷静地告诉各位:韭菜始终是韭菜。
你的血汗钱不过是砧板上的肉。
因为磨刀霍霍的,不是某个坏蛋,而是一整个腐烂的金融生态。
02
《猎金游戏》不想盯着某一个人的贪婪或恶行骂街,它把镜头拉远,直指那个更阴冷、更无形的敌人——体制性问题。
电影从一个华资公司上市前的“对赌合约”布下圈套,渐渐引出一场外资的恶意收购。
一场引狼入室的阴谋。
为此,电影塑造了一个面目可憎到有点刻板的反派集团。
可随着剧情不断深入,你会发现这些反派也不过是更高层布下的棋子,最后你会发现,真正的幕后操手,是资本唯利是图的本性。
为了让这团烂泥更刺眼,电影塑造了一个“不存在的”正义精英——张托德。
表面上,是资本市场的传奇人物,精准预测股市走势,点石成金。
实际上,是一个游走在体制边缘的异类。
是来扯遮羞布的。
人的贪婪
已经把金融市场
变成赌场
精英、高明,又带着点风流,似乎是刘德华舒适圈内的角色类型。
但电影至少扒开了他的三层皮。
第一层,表面上的玩世不恭。
一个关键道具,随身酒壶,像是他的第二张名片。
上班时喝,谈生意喝,去趟厕所都不离手。
可不是潇洒,是麻醉。
拒绝合污但也并非救世主,只是这场资本棋局中过度清醒却无力的过客,随时随地地吐露厌恶。
外表光鲜但内心撕裂。
第二层,就是行动上的严谨专业,一个守门员。
电影中展现了一场他估值的戏码——
在众目睽睽下,当场拆了一架乙方生产的直升机,像解剖尸体般对着每个零件研究:哪些是自主技术?哪些是东拼西凑?
专业数据脱口而出,乙方一头冷汗。
如此严谨负责,结果呢?
出局了。
“不识时务”。
前期,故事是想要保留这种理想主义存在的可能性;而到了中期,幕后黑手浮出水面,消灭了这种可能。
最终暗淡出局。
电影也试图勾勒这种理想主义的根源。
第三层,在最深处,是一个赎罪者。
电影用倪妮饰演的安娜,这条支线故事,揭开他心底的伤疤:其父曾与张共同投资,但最后的下场,是破产自杀。
故事里,张托德给安娜带去了一张支票,是其父生前所持股票的分红。
只有杯水车薪的几千块。
但那也是长久以来的愧疚,与将会坚守底线的决心:
曾经,他或许也在这泥潭里挣扎过,双手沾满污垢,如今却想洗干净,哪怕是所有人的眼中钉。
浪子、守门员、赎罪者。
三层性格构成了一个在金融圈高压下挣扎的矛盾面孔;而其存在也是一面镜子,照出他周围一切的污秽不堪,也照碎了金融圈的精英幻想。
这是电影始终关注的——
并非成就,而是代价。
与张托德形成对照,则是高寒的堕落,一个“做题家”为成功不择手段的人物路线。
“干完这票就收手”。
类似的话在电影中出现多次,它无非是另一种妄想,因为欲望是无限的。
从一个实习生,爬到了高级经理的位置,名利上的攀升,代价是道德上的堕落。
但你我都清楚,上升道路是有限的,而堕落是永无止境的。
归根结底,《猎金》是“反成功”的。
在以前,这样的价值观念或许显得唠叨;而现在,它精准地摸住了这个“后成功”时代的脉门。
金字塔顶上的成功都如此不堪。
而金字塔下,还压着一帮普通人,压着你和我。
03
提问。
对于没有雄厚资本,没有专业知识,并落后在巨大信息差里的普通人来说,股市什么时候最令人开心?
答案是,段子里。
现实里,股市的怨声载道早已不是新闻。
散户们盯着K线图,幻想一夜暴富,却一次次被割得血淋淋,“庄家吃肉,散户喝汤”都算客气的......
《猎金游戏》抓住了这股集体怨气,告诉所有人:发财的梦,远没有你想的那么性感。
不卖弄金钱的香艳,也不鼓吹逆袭的神话,而是用一盆冷水泼醒你:成功,从来不是天上掉馅饼的白日梦。
坐吃在沙县,心系大A。
数字轻轻向下一跳,人就可能跟着原地晕倒。
血汗钱说没就没,尤其是《猎金》的高潮戏。
诚实得让人心寒。
张托德与高寒师徒再次联手,以恶制恶,掀翻了资本的桌子,成功复仇,保住了民族企业。
砸盘
全线卖出
这一刻,是个酣畅淋漓的英雄结局?
不,镜头一转。
高塔之下,散户们再一次成了“韭菜”。
复仇赢了,正义似乎来了,可普通人还是输得一干二净。
不是爽文是现实。
体制的烂疮,不是一两个人掀桌子就能治好的。
这正是香港电影的属性,也是邱礼涛素来对社会结构性不公的批判。
他最让Sir爱恨交加的原因是,即使是拍娱乐性极强的类型片,他也都不放弃自我表达。
一个标志性的动作——
怒吼。
《拆弹专家2》里,在潘乘风被毫无担当的体制用后即弃。
“他疯了”,这是外界无视他的借口,可也悲剧性地成为了自我实现的预言。
我不是疯
我是痛
《谈判专家》里的开场戏,精神病患夫妇的儿子被福利机构带走,却并未做好妥善交代,求助无门,不得已挟持了人质。
他们撕心裂肺地,吼出了最沉重委屈:被无视。
没人理我们啊
《猎金游戏》自然也继承了这种血脉,但在气质上收起了愤怒,但放大了冷峻。
代替嘶吼的是一记悲鸣。
我的养老的钱
都没了
被高寒建议入市的保洁大爷,最后血本无归。
这也是邱礼涛区别于普通香港电影的地方:以类型片为壳,藏着对社会变迁的深切焦虑,不给观众任何白日梦的余地。
《猎金游戏》也是如此。
它直白与狠辣,讲述了一个我们假装看不到的事实。
高塔之上,永远是豺狼在狂欢;
高塔之下,你我买单。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