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公平更重要!
作者 | 天涯补刀
这几天“董小姐”的事情很火,按理说,我们这个时政号是不该凑热闹的。但是我还是想借这个热点做点事情,因为我曾在国企工作十几年,亲身经历过一些事情,深有感触。
目前关于董小姐的事情有各种猜测和谣言,真真假假,难以分辨。不过有一点是没有争议的,那就是董小姐本身并不是学医的,而是通过“4+4”进入医院的。
所谓的“4+4”就是:4年非医学专业本科教育 + 4年医学专业教育。
一般医学生需投入8-10年的时间完成专业学习,而“4+4”则只有4年的专业学习,而且董小姐的专业跨度之大让“局外人”很难想象——她的论文研究方向为妇科影像,指导老师却是骨科教授;其学位证书显示为内科,规培却在胸外科,最终任职于泌尿外科。
这就难免让人怀疑:“4+4”这种非常规模式是不是存在“特权”通道?
我可以明确的说,所有非常规的东西的初衷都是好的,但是最终一定会沦为特权的通道。
这里我就举一个亲身经历的事情。
我以前在中国最大的油田工作,那时想要进入油田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那时的油田是“铁饭碗”,而且收入高、福利好。
然后,有一年我就发现了一个异常的现象,很多不是大学毕业,也没有学过石油专业的“退伍兵”被招进了油田,而且也是正式工。原本我也没觉得有啥异常的,油田是国企,退伍军人进入油田,从感情上来说是能接受的。但是后来我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因为我发现那些退伍兵中的很多人素质非常差,有些人一放假就去K歌、蹦迪、乱搞,据说还有一些还参与了赌博、嫖娼和吸毒……他们的行为完全不像从军队退伍下来的。
说实话,那些人给军人抹黑了,那时我们普遍对那些退伍兵没有好感,也顺带对军队产生了怀疑。
那时的工作异常忙,我也没有心思关心那些八卦,也没有去了解背后的东西,只是本能上不愿和他们接触——那些人虽然是正式工,但大多都是操作岗,交集不大。
但是,有一年,出了一件震惊全国的事情:大量油田职工多次到总公司门口静坐、示威,甚至有一些人进京上访了……
这么大的事情,哪怕是我这种整天埋头搞研究的人也不可能视若无睹的,最后我才得知,那些职工大规模示威的原因竟然是:油田想要改革,想要动油田职工子女“包分配”的模式。
听到这个事情后,不仅我惊呆了,很多人也惊呆了,整个网络上一片骂声:都什么年代了,还有“子女顶岗”这种方式?
于是,我就想到那些“退伍兵”的事情,然后就去详细了解了下,最后发现那些“退伍兵”几乎全部都是油田职工子女——当时,油田有政策,只要是油田职工子女,哪怕不是重点本科毕业的,哪怕不是学石油专业的,只要是“二本”及“三本”毕业的就能分配到油田;如果没有读大学,只要当兵三年,也能分配到油田当正式工。
那些“退伍兵”都是油田职工子女,初中毕业后去当了三年兵,然后分到油田上的,而且大多都是没有太硬关系的职工子女——那时,我们油田在内蒙古发现一个新油田,条件非常艰苦,一般人都不愿来,所以那些稍微有点关系的都留在了大庆。
这时就出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油田为什么要出台这个政策?
其实,这个政策的初衷是好的。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那时的中国非常需要石油,然后就在大庆那地方发现了一个大油田,不过那时的大庆不像现在的大庆,那时的大庆就是一片大荒地,人烟稀少,啥也没有。油田是一个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行业,需要大量人才,那样的一片大荒地,就算待遇高,谁又愿意去?不说别的,子女的教育就是问题。于是,油田为了留住人才出台了“子女包分配”的这个政策。
这个非常规政策的初衷当然是好的。事实上,在我毕业的时候,由于油田极度缺人,核心的油田专业的毕业生是可以带着非油田专业的男朋友(或女朋友)一起被招进油田的。
“油田子女包分配”的这种非常规招聘模式是建国初期定的,那时的大庆是一个大荒地,没人愿意去。但是,后来的情况变了,后来的大庆在油田产业的带动下不再是一个荒地,而是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发达且繁华的大城市,那时进油田工作的性质已经和建国初期完全不一样了。
建国初期,你去大庆油田工作,那是奉献、是牺牲,油田对子女有所补偿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大庆发展起来后,你再在油田工作,那已经不再是奉献、不再是牺牲了,而是荣耀,不仅待遇高、福利好、社会各种配套齐全且发达,很多人都挤破头想进来。所以,这个时候你还采取“油田子女包分配”的模式当然会引起很多人的不满了——不仅仅油田内部有很多不满,整个社会也非常不满。
对于我们来说,辛辛苦苦读了那么多年书,千军万马中才闯进来的,结果那些油田的子女啥也不用做,初中毕业当三年兵就能进油田……你能心理平衡?
那时,油田职工的收入本来就高,所以他们的子女从小就生活的非常好,再加上他们知道长大后能包分配,你说他们会努力学习?于是就出现了那些我们看到的素质极差的“退伍兵”。
如果事情仅仅到此为止,那也不算太大的事情,关键的在后面:有些高管的子女进入油田后,提拔速度飞快,远超正常途径。
你说我们大学毕业签约到油田的,谁也不认识,也没有任何关系,想要提拔,那得付出多少努力?但是,那些油田子女就完全不一样了,人家父母稍微找下关系就能得到更好的岗位和职位……
可以想象,企业要是按照这种模式发展,能发展好吗?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这些年东北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它地区了吧?
现在我们回到前面的问题,“4+4”有没有存在的合理性?
当然是有的,既然能设置出这种非常规的东西,那它就一定有其合理性——非常规模式的设计者大多都是位高权重的聪明人,他们怎么可能设计出一个让人一眼就能看出问题的东西?
这个世界上有天才的,对于那些天才来说,你学8年可能都不如人家学4年的,所以“4+4”这种模式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因为它对“4年非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要求非常高——本科需毕业于QS/Times/US News世界排名前50的高校,或国内“双一流”大学(如清华、北大、复旦等)。
一般的本科,哪怕你智商不是那么太出色,只要你勤奋,也是有可能考上的。但是,对以清华、北大这种学校来说,不是天才,你再勤奋也没有用。
医院本身的初衷可能是:那些天才学4年就赶上你学8年的了,何况人家学的不是4年,也是8年,只不过有4年不是医学专业而已。这就等于,在同等的医学才能前提下,人家比你多学了4年其它专业。
这就是“4+4”给出的理由:通过跨学科背景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
这个逻辑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初衷可能也是好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协和医学院“4+4”项目的生源条件为——本科毕业生高校名录参照QS、Times和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任一排行榜前50所,或US News文理学院排名前10所;推免生高校名录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表面看,这个条件也够苛刻了,没有太大问题,能毕业于这些大学基本都可以算天才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外国的高等大学没有一般人想象的那么难,只要你有钱,就算你智商一般,也依旧可以上。
美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只要你有足够的钱,就连总统都能当,何况大学?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比如我们以前和大家说的潘石屹的两个儿子,一个进了哈佛,一个进了耶鲁……你以为是他们的智商高?是潘石屹给那些大学捐了很多钱。
比如,王健林的儿子王思聪都公开说自己是“学渣”了,但是他却可以读被誉为“金三角名校”之一的伦敦大学学院——金三角名校是指位于英国剑桥、牛津及伦敦三个城市的英国英格兰地区六所顶尖研究型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伦敦帝国学院、伦敦大学学院、伦敦国王学院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再比如,前些年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赵雨思事件。
2019年5月,美国媒体报道,在美国大学招生欺诈案中,最大的一笔贿款来自一个名叫“Yusi Zhao”的女生的家庭。她的父母花费650万美元,通过中间人辛格的帮助,使其进入斯坦福大学。随后有媒体报道称,这个女孩的中文名叫赵雨思,她的父亲是山东步长制药集团董事长赵涛。
……
你再看看,美国那些政客的子女,有几个不是顶级名校毕业的?
——特朗普女婿贾里德·库什纳,高中成绩平庸,其父向哈佛大学捐赠250万美元后,他被哈佛录取;
——老布什、小布什及其女儿均毕业于耶鲁大学;
——拜登的大儿子博·拜登毕业于耶鲁大学法学院,小儿子亨特·拜登毕业于乔治敦大学;
……
别的就不说了,你觉得拜登的小儿子,也就是那个全世界都知道的人渣,你觉得他的智商能有那么高吗?
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为什么那么容易就能上顶级大学?
因为美国的名校大多都是私立大学,存在捐款录取的合法机制:发展性录取。
所谓“发展性录取”主要是针对学术资质未达标但家庭具备捐赠能力的学生,通过捐款换取录取机会,通常由学校发展办公室直接对接富豪家庭。
捐款的门槛:文理学院,约3万-8万美元;综合排名前25的大学,15万-38万美元;常春藤盟校,至少200万美元(非校友家庭需2000万美元以上)。
中国顶级大学里面很少有学渣的,但是美国的大学则不一样:通过正常途径进去的都是天才中的天才,通过非常规手段进去的则存在大量人渣(用“学渣”形容那些人太高看他们了)。
协和医学院“4+4”项目本身的设计是没有太大的问题的,但是它有漏洞,漏洞就在于它把外国的一些顶级名校也列进去了,而外国的那些顶级名校是可以通过非常规手段进去的。
一旦那些有钱、有权的人通过非正常方式将自己的子女送进外国名校,然后再通过“4+4”进入医院;进入医院后,再依靠其父母强大的关系网走上重要岗位和职位,开启快速晋升通道……那不就和我们前面举的我亲身经历的例子一样了吗?
现在问题的关键有两个:
第一,董小姐是不是靠自己的本事考进去的?
第二,董小姐在外国学习的庞大开支来源是否是合法途径得来的?
现在的美国为什么会出现阶级固化的现象?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之一就是:大量美国富豪通过捐款让自己的子女进入精英圈层,然后他们彼此抱成了团。根据统计,美国20所精英大学获得全美28%的捐赠,却仅培养1.6%的本科生,资源高度集中于富裕阶层。
说实话,我现在也是有点担心中国的教育的,因为现在国内的很多顶级名校也逐渐加大了高考之外的升学途径——现在的清华北大近一半的学生都不是通过高考进去的,而是通过强基计划、竞赛保送、专项计划、少年班等多元化招生渠道进入的。
我们承认,完全依靠高考录取会漏掉大量人才。比如,某个人在物理上具有非常高的天赋,但是他就是对化学一窍不通,那么他是无法通过高考上顶级大学的,我们也就因此失去一位顶级天才。但是,如果不完全依靠高考,那么这里面就可能沦为有钱、有权、有关系人的利用工具。
“不知知网”的翟天临学术门才刚过去不久!
一个是公平,但可能会埋没很多有特别、特殊才华的人;一个是能发现大量有特殊才华的人,但可能会被人钻漏洞……如何抉择,这是一个难题。我相信,不同人肯定也有不同的看法,也无所谓对错。
说到这,我就又想到另一位董小姐说的话:既然我分辨不清,那我就一个都不要。
从我的角度来说,如果只能选一个,我更倾向于选择公平——既然别的途径有漏洞,有可能被人利用,那么就算它再有合理性,我也要堵死那条路径!
更何况,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本身就更讲究公平,至少公立学校、政府部门、国企等,应把公平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