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烦网红城市很久了

来源:微信公号“ 狐狸罐头”

2018、2019,可谓网红城市爆发年。西部三城,重庆、成都、西安,更是网红中的网红。

城市走红,本是好事,城市的知名度打开,旅游经济也跟着上涨。而且,近来官方也认证肯定,网红城市是二三线城市的营销觉醒,更有省份甚至探索“如何打造更多的网红城市”。

500

重庆洪崖洞夜景

但是,每当舆论讨论网红城市发展的时候,总有当地土著站出来表态,“我们已经被玩坏了”“这波网红热啥时候能过去”;或者舆论在预测“下一个网红城市是谁”的时候,不少当地土著也会站出来说,“求放过,不希望我的城市变成网红!

网红城市怎么了?搞得这个城市好像被“网红城市”头衔拖累了似的,城市居民也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

1.成为网红,招人反感

网红城市到底好不好,重庆人民可能是最有发言权的。

抖音发布的《2019春节大数据报告》显示,重庆是2019年春节期间国内打卡量最多的城市,荣摘“网红城市”之魁,西安、成都紧随其后。

500

洪崖洞、李子坝穿楼轻轨、长江索道、解放碑……时至今日,到重庆旅游,如果不打卡这些网红景点,吃得再好玩得再嗨,也是等于没去过重庆。

这些景点的共同之处,是展示了重庆依山而建的立体地貌。而这种地貌和景观,与其他城市——地势平坦、CBD标志建筑、摩登购物中心——的千篇一律不同,带给游客新奇和魔幻的体验

正是这一点,契合了当代年轻人猎奇的旅游消费理念。

500

重庆“穿楼而过”的地铁2号线

旅行的很大一部分经验就是去凝视和观看非比寻常的异地风光或城镇景观。比如,去非洲看大象、去挪威看极光、去摩洛哥体验北非风情……

而国内西部地区独特的城镇风貌、地域文化,对于那些来自一线城市的旅游者来说,具有一股神秘的吸引力。

这就是重庆、成都、西安成为这一波网红城市三雄的内在因素。

当代年轻人的旅游观念不仅仅在于猎奇,还有在社交媒体的展示和传播。

关于重庆轻轨穿楼的视频,播放量最高的那条,po主的文案是——

远道从广东顺德来到重庆看看这座神秘的城市,就为了看看抖音上穿楼而过的轻轨,第一次发,能不能有128个赞。

这完全就是人们到网红城市打卡旅游的心理诉求——来打卡、拍视频、发抖音

这种心理诉求的表达以及带来的病毒式传播,反复叠加,刺激更多的游客前来打卡,便造就了网红城市。

500

短视频平台上的洪崖洞夜景

除了爆红的这些打卡地点,重庆这座城市的城市气质也被高度概括为:来了就走不了的魔幻8D城市,充满了烟火气和江湖气

看这个走红的逻辑,重庆是被迫成为网红的。

这种被迫体现为:网友认为的魔幻地形和奇特景观当地人见怪不怪,而那些被美化为颇具烟火气的生活其实就是他们的日常。

对于这种走红,当地人的普遍反应是嫌弃

总结一下,这份嫌弃里,是对城市气质被高度概括为“8D魔幻”“江湖气、烟火气”的不满,还有日常生活被凝视、被猎奇的一丝愤怒。

500

重庆城市景观 图片来源:陈墨

沉潜千百年的山城重庆奔腾的长江承载着重庆人对于江湖和漂流的憧憬,江底和山上有人们口口相传、敬畏的神灵;这座城市的烟火气,绝不仅仅是翻滚在景区的牛油火锅里,更多在老街雨后的街上,在山上仰望整个山城的大树底下,在江声浩荡的水边,更多在雾气宛转灯火阑珊的夜晚,更多在打死都要雄起、充满铁血和烈性的重庆人身上。

500

重庆沙坪坝老街巷 图片来源:陈墨

这些重庆的魂魄,可不是15秒的抖音小视频、朋友圈的九宫格打卡照片所形成的那几个标签能概括的。

他们嫌弃山城的风情万种变为抖音里的千城一面。他们愤怒的是这座城市千百年来潜移默化的塑造,在15秒的抖音短视频里被简单消化。因为这些同质化的视觉和标签遮蔽了这座城市的多元意义

500

重庆依山而建,出行爬坡上坎 图片来源:陈墨


同样被遮蔽的还有城市发展的无奈。

以前依山而建的无奈现在成了奇特的景观;洪崖洞,是十几年前打造的旅游景点,一度被认为是失败的旅游景观设计,如今无意中打破了次元壁,因为酷似千与千寻的油屋而翻红;同样,作为交通工具的长江索道前些年因为运营连年亏损差点面临关停,如今游览队伍排起长龙;而爬坡上坎是山城人们永远的出行痛点,现在却成为游客观看的对象。

500

“棒棒”是山城应运而生的职业。他们爬坡上坎,肩上扛着一米长的竹棒,棒子上系着两根尼龙绳,沿街游荡揽活,是重庆街头的临时搬运工,是当地独有的文化符号。

这些此次翻红的魔幻奇特的城市景观,其实是重庆城市建设的无奈、无序混乱的日常,甚至是城建不到位的结果。

如今被其他人以猎奇心态观看并想象、美化,遮蔽的是西部的落后,淡化的是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先天事实。

这种被凝视的不舒适感,也是“网红城市”标签被嫌弃的来源。被观看、凝视的目标和元素,不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也不是经济实力的提升,更多是一种原始的、甚至是落后的、荒蛮的展现,甚至是不体面的。

500

重庆城市景观 图片来源:陈墨

可能正是因为如此,有在外打拼的重庆人表示,在跟别人聊起自己家乡的走红时,是一种“虽然家乡走红了,名气提升了,但自豪感和归属感并没有相应提升”的感觉。

无论是生活在重庆还是在外地,重庆人丧失了建构自己家乡形象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被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以及被蜂拥而至、浅尝辄止的打卡式游客抢夺。

网友不舍得把自己的家乡变成一座“网红城市”。我想,这大概就是原因吧。

2.网红城市后遗症

话语权的丧失还切实体现在城市生活中。

刚当上“网红”的很多城市和商家,对于纷至沓来的人潮往往乐享其成。上至交通、景区、旅游带来的城市整体经济,下至开火锅店、开民宿、卖特产的个体商贩收入,都获得了空前增加。

500

重庆洞子老火锅

但是,甜头过后,更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种种烦恼需要面对和忍受。

生活成本飙高、交通出行拥堵,是每个网红城市人民心底的痛。

物价上涨。来打卡网红重庆的游客,把三五块的冰粉吃到15块一碗,把两个人吃串串100块能解决吃到150块都拿不下来了。

交通拥堵。本来司空见惯的李子坝轻轨站,现在站下变成群体仰望拍照聚集地;本来周末可以散散步的磁器口老街,现在人多到根本不敢去;到周末,以前会开车到公园、游乐园逛逛,现在周末不敢出门;而且公共交通上到处有人公放刷抖音,声音开很大。

500

李子坝轻轨站打卡拍照的游客

民宿增多。不少小区里,原来三室一厅隔出五个房间和五个卫生间,甚至还砸掉了承重墙;民宿住客深夜喧哗扰民、乱扔垃圾、霸占天台等公共区域,甚至老年人挤不上电梯只能爬楼梯。

重庆民宿数量从2018年春夏开始猛增。至2018年底超过33000家,要知道在2017年只有5000家。而一套江景房的房租从2017年底的2500元/月已经涨到6500元/月。

这也没办法。为了接纳数十万数百万的游客,不得不增加千篇一律的小吃街、民宿。正如我们所见,全国各地的各种古镇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而反弹也很快出现。目前,重庆的热度或许正在消散,民宿的增长潮明显没有调整过来,做民宿的盈利空间受到挤压。民宿主进行的一系列开源措施——跟网络平台合作导导流,无孔不入的新媒体营销,甚至在房间中摆放有重庆特产的货架,给周边餐饮店打打广告,跟重庆旅游的票务供应商合作等——正是年轻人追捧的自由行诉求的大忌。这将降低消费好感度。

这种操作恰恰与网友自主发掘、传播的走红方式背道而驰。也有不少游客也开始反感这种过度商业化

500

游人如织的重庆磁器口

还值得一提的是,从重庆旅游相关数据看,一半以上的游客集中在主城区,打卡网红景点。要知道,在重庆成为网红之前,那些区县游——三峡、巫山小山峡、武隆仙女山等——可是到重庆旅游的主要景点,不过现在都被市内打卡点取代

目前,重庆旅游存在“游客数量大,过夜人数少”“客人来得多,消费释放少”等问题。

500

重庆巫山神女溪

重庆遭遇了网红城市后遗症

不过,这些都是旅游城市的通病。这种初期爆红——冷却——重新洗牌的过程,很多旅游城市都经历过,厦门、丽江、大理等地都有类似过程。

只是在重庆,因为互联网带来的网红效应,这一过程被缩短放大。

前些年是去鼓浪屿踏浪、去丽江邂逅、去杭州看湖光山色,现在只不过是去重庆看洪崖洞、去成都感受慢生活、去西安感受盛唐遗风。这样下去,城市可能越发展越没个性。

走红,可能是一种得不偿失

500

图片来源于网络

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描述,“城市就像梦境,是希望与畏惧建成的……对于一座城市,你所喜欢的不在于七个或是七十个奇景,而在于她对你提的问题所给予的答案。”

而这个答案,对城市的居民是什么,对远道而来来观看的游客是什么?城市要如何回答,得看这座城市的智慧和选择。

但很显然,肯定不只是一个网红城市。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