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目繁多的爱因斯坦奖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贡献卓著的理论物理学家,而且是一位爱好世界和平、捍卫社会正义的卓越思想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鉴于其显赫声誉和崇高威望,国际上热衷以爱因斯坦的姓名或姓氏命名各式各样的奖项。本文特遴选出8个(5个来自美国,另外3个分别来自墨西哥、瑞士和德国)最为重要的爱因斯坦奖项,择其要点予以介绍,以飨读者。同时谨以此文纪念爱因斯坦先生逝世70周年。
那些虽以爱因斯坦的姓名或姓氏命名,但颁奖时间跨度短暂(如临时性设奖),授奖地域范围狭窄,总体受奖人数稀少,影响力较弱、含金量较小以及在史学界地位较低的此类奖项,不在本文的考察范围之内。
国际上以爱因斯坦的姓名或姓氏命名的各种奖项名目繁多,名称大都相近甚至相同,稍不注意就容易犯张冠李戴的错误,故在描述相关奖项时应注明其全称和颁奖机构,以示区别,避免相互混淆。文中PH、CH、PM、PE和ES分别表示5项诺贝尔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平奖、经济学奖)。“1965PH32”表示1965年3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的第2位,以此类推。
撰文 | 朱安远(自由撰稿人、北京荣休高级工程师、诺奖研究者)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
1982年,世界文化理事会(WCC)在墨西哥城成立。WCC负责颁发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Albert Einstein World Award of Science),该奖奖励基金由WCC董事会通过私人募捐筹集。诺贝尔奖(简称诺奖)由西方发达国家瑞典王国的颁奖机构颁发,因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由发展中国家墨西哥合众国的颁奖机构颁发,故该奖有时被视作发展中国家颁发的诺贝尔奖。1984—2023年的颁奖情况见拙作《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概览》(《世界科学》2024年第5期)。
2005年,约翰·霍普菲尔德(John Hopfield)以生命科学方面的成就荣获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2024年10月8日,他又以神经网络模型方面的开创性贡献斩获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可以说是“慧眼识珠”了。
在此补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的最新颁奖情况:2024年6月6日,丹麦进化遗传学家、哥本哈根大学进化生物学伦德贝克基金会讲席教授兼剑桥大学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菲利普亲王讲席教授埃斯克·维勒斯列夫(Eske Willerslev)获奖,颁奖领域属于进化生物学,获奖者以其在分子人类学、古生物学和生态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而闻名。同年10月22—23日,第39届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颁奖典礼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举行。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
1949年,为庆贺爱因斯坦诞辰70周年,刘易斯和罗莎·施特劳斯纪念基金(Lewis and Rosa Strauss Memorial Fund)在普林斯顿创设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Albert Einstein Award),奖励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理论物理学家(数学家库尔特·哥德尔以宇宙学方面的成就获奖)。
作为该奖创始人之一的刘易斯·施特劳斯(Lewis Strauss)是美国犹太商人、慈善家和海军军官,1949年接替赫伯特·马斯(Herbert Maass)出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AS)董事长。
奖品中包括一枚金质奖章和奖金,第1届和第11—12届每届奖金总额是1.5万美元,其余各届均是0.5万美元。
由IAS的教授组成评委会负责评奖,首届评委会由以下4位科学巨匠组成:爱因斯坦本人、罗伯特·奥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赫尔曼·外尔(Hermann Weyl)。除罗伯特·奥本海默(1947年9月至1966年6月出任IAS第三任院长)以外的其他人是受聘IAS首批5位教授(均系数学学院教授)中的3位。该奖的获奖难度和声望可与诺奖相媲美。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始颁于1951年3月14日(爱因斯坦72岁诞辰日),不定期颁奖,1979年爱因斯坦100周年诞辰时颁发的第12届是最后一届,后停止颁奖。除首届授予2人以外,其余各届均只授予1人,获奖者共计13人,全都是男性,其中诺奖得主5人(4人是获该奖后才获诺奖)。历届获奖者名单见表1。
理查德·费曼所获1954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奖章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章
1977年6月28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学会(德文Albert Einstein-Gesellschaft;英文Albert Einstein Society)在瑞士首都伯尔尼成立,该学会负责颁发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章(德文Albert Einstein-Medaille;英文Albert Einstein Medal),表彰那些在与爱因斯坦相关的科学发现、工作或出版物中作出杰出贡献者。奖品只有一枚奖章,并无奖金。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章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章始颁于1979年,每年颁奖一次,未颁奖年度6个:1980年、1981年、1997年、2002年、2021年和2022年。1979—2024年共颁奖40届。每届颁奖给1—2个个人或组织机构,授予2个个人或组织机构的5个年度:1993年、2001年、2011年、2015年、2017年。获奖者共计42个个人和3个组织机构,其中女性得主1人,诺奖得主12人(9人是获该奖后才获诺奖)。历届获奖者名单见表2。
颁奖亮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唯一的女性得主——瑞士哲学家和翻译家让娜·赫尔施(1987)。
第二,有3个组织机构得主:LIGO科学合作组和Virgo合作组(2017)、EHT计划项目组(2020)。
2016年2月11日,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科学合作组和室女座(Virgo)引力波天文台合作组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宣布,他们于2015年9月14日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GW150914,它是来自13亿光年以外的1个质量为36倍太阳质量的黑洞与1个29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发生碰撞,然后并合为1个62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失去的3倍太阳质量转化为引力波的能量。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章在奖励探测引力波的个人(基普·索恩是2009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章得主)的同时,还注重奖励直接探测到引力波的集体(LIGO和Virgo),科学类诺奖则只奖励个人。
雷纳·韦斯、巴里·巴里什(Barry Barish)和基普·索恩3人因对直接探测到引力波作出决定性贡献而分享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19年4月10日,事件视界望远镜(EHT)计划项目组在华盛顿等地召开新闻发布会,同步公布人类有史以来捕获的首张黑洞成像照片,它是银河系室女座A星系团中一个超大质量星系中心的黑洞M87。2007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章得主莱因哈德·根策尔因发现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致密物质(黑洞)而分享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三,唯一的华裔得主杨振宁(1995),时为美国国籍。
第四,唯一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章双料得主——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爱德华·威滕(2016,1985)。
第五,有两位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章双料得主: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约翰·惠勒(1965,1988)、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斯蒂芬·霍金(1978,1979)。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平奖
1979年,为纪念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并唤起人们对敦促核裁军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1955年7月9日)的关注,美国商人和慈善家威廉·施瓦茨(William Swartz)捐资在芝加哥创设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平奖基金会(Albert Einstein Peace Prize Foundation),用来颁发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平奖(Albert Einstein Peace Prize),主要奖励对核裁军运动作出重要贡献者。奖品中包括一个较大的奖匾(可像相框那样悬挂在室内墙壁上)和奖金,每届奖金总额是5万美元,无奖章。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平奖始颁于1980年,每年颁奖一次,未颁奖年度3个:1987年、1989年、1991年。1992年颁发的第10届是最后一届,后停止颁奖。每届颁奖给1至3人,1982年授予3人,1992年授予2人,其余各届均只授予1人,获奖者共计13人,其中女性得主1人,诺奖得主6人(3人是获该奖后才获诺奖)。历届获奖者名单见表3。颁奖亮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唯一的女性得主瑞典外交家和社会学家阿尔娃·米达尔(1980),其丈夫是瑞典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冈纳·米达尔(Gunnar Myrdal,1974ES21),夫妻二人都是诺奖得主。
第二,唯一逝后被追授的获奖者瑞典政治家奥洛夫·帕尔梅(1986),作为在任首相于1986年2月28日在首都斯德哥尔摩市遇刺身亡,年仅59岁,同年9月29日被追授当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平奖,10月29日由其遗孀莉丝贝特(Lisbeth Palme)在华盛顿代为领奖。
APS爱因斯坦奖
1899年5月20日,美国物理学会(APS)成立,总部现设在马里兰州大学公园市。1995年,APS引力专题组(GGR)成立,2016年更名为引力物理学部(DGRAV)。1999年,由GGR特别是其成员戴维·莫里斯·李(David Morris Lee,1996PH31)的捐赠创设了爱因斯坦奖(Einstein Prize),褒奖在引力物理学领域的理论、实验或观测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奖品中包括一张获奖证书和奖金,每届奖金总额是1万美元,无奖章。
爱因斯坦奖始颁于2003年,每两年颁奖一次(逢奇数年颁奖),2003—2025年共颁奖12届。每届颁奖给1或2人,2003年、2007年和2021年各授予2人,其余各届均只授予1人,获奖者共计15人,全都是男性,其中诺奖得主1人(雷纳·韦斯,获该奖后才获诺奖)。历届获奖者名单见表4。
颁奖亮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唯一死后被追授的获奖者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布莱斯·德威特(2005),2004年9月23日因胰腺癌在得克萨斯州首府奥斯汀病逝,享年81岁。2005年4月16—19日,APS四月年会在佛罗里达州坦帕市举行,在4月17日举行的爱因斯坦奖颁奖仪式上由其好友兼合作伙伴路易斯·阿尔瓦雷斯-高姆(Luis Alvarez-Gaume)代为领奖并发表演讲《布莱斯·德威特科学工作的亮点》(Highlights of the scientific work of Bryce DeWitt)。
第二,唯一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章和爱因斯坦奖连中三元者约翰·惠勒(1965,1988,2003)。
第三,有3位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章和爱因斯坦奖双料得主(约翰·惠勒不重复计入):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伯格曼(1992,2003)、美国天体物理学家欧文·夏皮罗(1994,2013)、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克利福德·威尔(2019,2021)。
激光科学爱因斯坦奖
1978—2000年,原光学和量子电子学会每年在美国多地轮流举办激光与应用国际会议,大会英文简称Lasers '78—'00。1988年起,由伊士曼·柯达公司赞助,在大会上颁发激光科学爱因斯坦奖(Einstein Prize for Laser Science),奖励在量子光学研究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奖品中包括一枚直径3英寸(7.62厘米)的铜质奖章,奖章正面图案是爱因斯坦头像和对A、B系数两级跃迁的描绘,奖金情况不详。
激光科学爱因斯坦奖始颁于1988年,每年颁奖一次(1997年和1998年未颁奖),1999年颁发的第10届是最后一届,后停止颁奖。每届颁奖给1或2人,1994年和1999年只授予1人,其余各届均是授予2人,获奖者共计18人,全都是男性,其中诺奖得主7人(5人是获该奖后才获诺奖)。历届获奖者名单见表5。
唯一的华裔得主量子物理学家乔瑞宇(1993),1940年生于香港,1947年随父母移居美国,1964年入籍美国,1965年以论文《布里渊散射与相干声子的产生》(Brillouin Scattering and Coherent Phonon Generation)获麻省理工学院(MIT)理论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导是“激光之父”查尔斯·汤斯(Charles Townes,1964PH31)。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纪念奖科学奖
叶史瓦大学的前身可追溯到1886年3月15日在纽约市曼哈顿下东城成立的一所提供世俗教育的小型犹太学校,1928年5月29日更名为叶史瓦学院,1945年11月16日更为现名至今。现为四年制私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因受犹太教信徒赞助而被归于犹太大学。1934年10月8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获颁叶史瓦学院名誉人文文学博士学位。1953年3月15日,叶史瓦大学新建的医学院正式命名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AECOM),1955年9月12日正式开课,10月23日举行落成典礼。
AECOM负责颁发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纪念奖(Albert Einstein Commemorative Award),它是系列奖项,由科学奖、医学奖、人文科学奖(细分为艺术奖和文学奖等)和公民权利义务奖(细分为公民奖、人权奖、公共事务奖和慈善奖等)四大类奖项组成,旨在褒扬在上述领域取得杰出成就者。奖品中包括一枚直径3英寸的铜质奖章和奖金,每届每类奖项(含细分奖项)的奖金总额是1000美元。
理查德·费曼所获1960年爱因斯坦纪念奖科学奖奖章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纪念奖始颁于1956年,首届颁奖典礼和晚宴于当年4月17日,即爱因斯坦逝世1周年忌日前一天在纽约市著名的华尔道夫酒店举行,与会者约1200人。原则上每年颁奖一次,时有断续,每个奖项通常只授予1或2人。
因该奖在科学史学界的地位不高,影响力相对较小,故历届科学奖的颁奖情况不甚明了,前十届科学奖获奖者名单见表6,后续颁奖情况不详。表中11位获奖者全都是男性,其中诺奖得主8人(4人是获该奖后才获诺奖)。
颁奖亮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两位华裔得主李政道和杨振宁(1957),当时均为中国国籍。赵天池在《李政道评传》(2017)第355页和季承在《李政道传》(2010)第135页都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赵天池将该奖误作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1957年未颁奖),季承则将该奖误作1984年才开始颁奖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
第二,两位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和阿尔伯特 · 爱因斯坦纪念奖科学奖双料得主: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1954,1960)、美国籍匈牙利裔核物理学家利奥 · 西拉德(1960,1962)。
第三,唯一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章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纪念奖科学奖双料得主——杨振宁(1995,1957)。
1957年4月下旬,李政道和杨振宁被授予第二届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纪念奖科学奖,表彰他们“进行理论研究并提出了实验方法,实验结果推翻了宇称守恒定律,从而驳倒了过去30年包含在一切物理学理论中的基本定律之一,使我们在研究构成宇宙的基本粒子这个方面获得了极其重要的发展”。同年5月5日,颁奖典礼和晚宴在华尔道夫酒店举行。颁奖前,李政道向与会各界人士发表科学演讲。同年12月初,新科诺奖得主李政道和杨振宁分别给诺奖颁奖机构和诺贝尔基金会提供了最初版“自传”,二人当时不约而同提到的唯一获奖奖项便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纪念奖科学奖。
1957年5月5日,李政道发表科学演讲
1973年5月15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长子、美国和瑞士(双重国籍)水利工程学家和教育家汉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Hans Albert Einstein)在纽约市著名的广场饭店领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纪念奖特别奖,2个多月后的7月26日,汉斯突发心脏病在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病逝。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创设的汉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Hans Albert Einstein Award)始颁于1989年,奖励在侵蚀控制、泥沙沉积、水道开发领域作出突出贡献者,每年颁奖一次。
AECOM还颁发过以爱因斯坦姓名或姓氏命名的其他奖项,如精神病学及相关学科卓越贡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Albert Einstein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Psychiatry and Related Disciplines)等。
爱因斯坦基金会促进研究质量奖
柏林爱因斯坦基金会联合柏林健康研究所QUEST责任研究中心(BIH QUEST Center for Responsible Research)创设爱因斯坦基金会促进研究质量奖(Einstein Foundation Award for Promoting Quality in Research),旨在表彰那些在全球范围内为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和稳健性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机构。
该奖始颁于2021年,每年颁奖一次,包括个人奖、机构奖和早期职业研究奖(意译则是新锐奖,Early Career Award)三个奖项,前两个奖项的奖金原是各20万欧元,第三个奖项的奖金原是10万欧元,2025年分别减至15万欧元和5万欧元。奖品中还包括一支颇具创意的长方体粉笔,无奖章。该奖通常在每年年底揭晓,每个奖项只授予1个个人(含小型合作研究团队)或机构。历届个人奖获奖者名单见表7,4位获奖者中最后一位是女性,暂无诺奖得主。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世界科学”。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