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女性应走出的两层规训
昨天讨论北理工事件的文章发布后,有东部某大学的X同学留言说:“这个倒不大是性别问题吧,主要还是师生恋。不过房思琪是直接被老师xq了之后才开始恋爱,宫老师这边其实是很小心翼翼获取了同意的。不过老师和学生地位和信息都有差异,老师有可能滥用权力威胁学生的学业之类的,也确实有太多qj案例,师生恋不可能是平等的恋爱。参考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需要结束咨访关系至少3年之后才能建立恋爱关系,我认为师生恋就算是真爱,至少也得有这样一个时间上的标准。”
X同学的建议很好,但她说“这个不大是性别问题”,我却不甚同意。
这就是“性别问题”,不仅与问题内容有关,也与提问者和回答者的身份有关。
我是男性,而且也并不专攻心理学或社会学,却每天自信满满、振振有词、长篇大论、条分缕析地回答着女生们关于“性”的各种问题。然后女生们纷纷点赞,对我表示同意、敬佩。
大家想想:这样的一种互动真的没有问题吗?
在这样的场景下,你认为话语权在哪个性别手里呢?
曾经有兄弟院校的一名很优秀的女老师说:
“我真的觉得男同志的逻辑思维、理性思维,就是比我们女的强。所以很多事情就是得男的拿主意。”
尼采认为,所谓逻辑也是权力意志的一种体现。这是一种想征服别人思想的权力意志。而我输出的那一条又一条的推论,其实就在进行这种征服。
再说白一点,这个社会对男性的规训是:
“1.你是男子汉,有话要敢说,说错了也不要紧,谁也不能把你怎么样。
2.男子汉要心怀天下,要征服世界,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你干不了、管不了的事情。不管什么问题,你都可以感兴趣,都可以想,都可以说,不受任何约束。
3.逻辑是你的所长,它会大大增强你思想的力度,你要用好它,让你的思想无坚不摧,战无不胜。”
而它对女性的规训是:
“1.你的所长是情感,但世界上真正的大事不靠情感解决。
2.所以这个世界不是你的。
3.所以你要听话。”
在之前的互动中,我们不正是在执行各自所受的规训吗?
男性对什么都感兴趣,女性只爱谈“性”与“性别”;而且即使在“性”与“性别”领域,女性也没有建立自己主导的话语权。
这是不是受到以上规训的结果呢?
另一层对女性的规训可能更为微妙。
我常被女生问到一些有关性别、“性侵”等问题,尽力解答之后,但作为男教师对此类问题毕竟难以感同身受,而且有些话题异性师生之间谈论难免尴尬。
两年前,我曾经与西南某兄弟院校的女同行L老师说起过这个问题。
L老师的回答是:
“其实据我所知,我们不少女老师对待此类问题态度保守,讳莫如深,有的甚至指责性侵事件中的受害女生“知三当三”,大搞“受害者有罪论”。反而是你们男老师的态度普遍更为理性开明。
我分析:这可能是许多女性有了家室之后,存在“雌竞”心理,下意识地将与男老师或上司有纠葛的女生,不管有错没错,都当作自己潜在的敌人。
而你们男老师呢?即使少数心有邪念者,也总要装装样子,说出的话反而很“正”,不能引起女生反感,不然他也怕投诉啊。大多数心无邪念者当然更加客观公正了。
而且,不管哪种男老师,也都有“雄竞”心理,对于利用权势占有更多“性资源”的同性有着本能的反感,认为他们道德有亏,不如自己,不配得到异性好感。所以对待师德有亏的同性,他们反而会加以严厉谴责,不会怪罪受害者。
男老师这种微妙的“雄竞”心理,虽然未见得都是纯粹的道德动机——你也可以说他们在刻意经营自己的公众形象——但也助推了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与道德舆论氛围的理性化。”
L老师的意思是,所谓“雌竞”是对女性的另一重更深入的规训——可以展开如下:
1.“雌竞”的目标只是争夺男性的青睐;
2.而男性对女性的关注又集中指向生理上的性特征,比如年轻美貌;
3.因此“雌竞”赛道很狭窄;
4.狭路相逢,极度内卷,会令很多女性对同性产生强烈排斥;
5.而男性外在或内在的各种优点都可以引起女性好感;
6.所以“雄竞”的目标域与赛道都很宽广;
7.在宽广的赛道上,男性的心态更为健康,更关注自己的兴趣与特长,而不是其他人在干什么,其他人怎么看自己;
8.所以他们更容易持有相对公正的立场:对同性的失德行为不吝批评,但主要精力还是用在全面发展自身能力,提高自身价值上;
9.而这又反过来强化了男性的话语权与他们在女性心目中的“魅力”,形成闭环。
总之,女性要推进性别平等,关注性别议题是一方面;更全面发展自己,更勇敢地推进自身社会化,走出“雌竞”圈,并为此而扫除一切障碍——哪怕有些障碍看上去是来自女性自己——也是同等重要的一方面。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张桂梅校长是最伟大的女权主义者。
不知大家以为然否?
关于性别议题,我目前能说的就是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