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贫自幼多磨砺,南洋树胶界“先觉”,李映雪兄弟情系桑梓办新学
陈嘉庚与其女婿李光前,是20世纪著名的华人商界巨子,也因橡胶与其他生意而致富。陈嘉庚坚信,教育是使社会摆脱贫困、无知和绝望的关键;陈嘉庚、李光前翁婿毕生致力于推动教育事业。
今天,我们分享一下陈嘉庚、李光前的精神追随者,且与陈嘉庚翁婿颇有渊源的李映雪、李五香兄弟的事迹。
南安国光中学“光前堂”
福建省南安国光中学,由爱国侨领陈嘉庚的女婿李光前于1943年创建,陈嘉庚也为该校倾注大量心血。在新中国成立后,当李光前决定在家乡扩建中小学、创办医院及其他公益事业,经陈嘉庚推荐,有一个人放弃优渥的生活,携家人毅然回乡办教育,鞠躬尽瘁,他就是李五香。
值得一提的是,触发李光前回乡办教育,除了受到陈嘉庚先生精神的影响外,也与一位情系桑梓的家乡教育先驱不无关系,他就是李五香的三哥李映雪。早于1936年,有感家乡许多贫苦儿童失学,急需兴办新式学校的李映雪,就独资创办竞敏小学,让家乡200余名儿童有入学读书的机会;而竞敏小学的创办,促使李光前在家乡办学的决心。
接下来,《一波说》分享一下李映雪由南洋树胶界“先觉”到家乡教育先驱的传奇历程。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二月二十七日,李映雪出生于福建省南安县梅山镇竞丰村池尾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李国颂是一位乡村私塾教师,育有5子2女,李映雪是其第三子。父亲虽是乡村私塾教师,但李家主要是靠务农维持生计,小小的李映雪就得随家人干农活,砍柴、割草、巡视瓜田。
由于子女众多,一家人虽勤劳俭朴,日子过得依然清贫,捉襟见肘。童年的艰辛环境,也磨砺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勇于拼搏的精神。
李映雪14岁时,父亲因积劳成疾、罹患重病去世,家里也顿时失去了顶梁柱。为了补贴家用,李映雪前往泉州,投靠一个宗亲办的旅店当杂工。第二年,李映雪转到厦门打工时,私下与一位同乡侨亲订立聘约,一起南渡新加坡谋生。
陈嘉庚的堂兄、华侨银行创办人之一陈延谦
初到新加坡的李映雪,最初在茶行当店员,也一度到酒店打工。第二年,他遇上改变自己一生轨迹的“贵人”,他就是陈嘉庚的堂兄陈延谦。
由陈嘉庚基金会于2008年设立的先贤馆,除了陈嘉庚、李光前翁婿、族亲陈六使外,也展示了林义顺、林推迁、李俊承、陈延谦、孙炳炎、高德根、陈笃生、林荫华等对新加坡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
陈嘉庚的堂兄陈延谦(1881~1943年),字逊南,又字益吾,别号止园老人,他10岁入私塾,15岁辍学随父亲去缅甸,18岁赴新加坡谋生,在商店打杂。没受到高深教育的他,白手起家,后成了新加坡有名的银行家、树胶界巨子,华侨银行就是由陈延谦、林文庆、林义顺、陈先恭等人合力创办。
被陈延谦“慧眼识珠”,李映雪被他安排到马六甲一家商栈当书记员,学习采购树胶。2年后,李映雪靠着孜孜不倦地工作,展现了在相关业务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不久后,他被陈延谦委任为商栈的经理,时年仅18岁。由于过于年轻,有一次他到汇丰银行转巨款,银行方面看他好似未成年,还专门电询陈延谦。陈延谦亲自带着李映雪前往银行,证实他的商栈经理身份,可全权处理他所托之事。
1919年,李映雪奉母命回家乡娶妻,其妻子黄治出身书香门第,知书达理。婚后,夫妻俩同返新加坡。1921年,李映雪与他的同乡、后来成为陈嘉庚女婿的李光前,同时在陈嘉庚先生所创办的马来西亚槟城“谦益公司”任职,从此,李映雪与其弟李五香与陈嘉庚翁婿结下不解之缘,时年27岁的李映雪迎来人生另一个转折点。
李映雪
当时的谦益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树胶贸易商,此前在陈嘉庚堂兄商栈任职的李映雪“如鱼得水”,犹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得到陈嘉庚充分信任并得到重用的李映雪,担任谦益公司经理数年间,与公司上下打成一片,他经常骑着脚踏车巡视工厂,这种平易近人、工作踏实的作风,也赢得了员工的尊敬与爱戴。
李映雪凭借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果敢的决策能力,帮助谦益公司实现了业务的快速扩张,每年的盈利高达80万至100万元叻币。
1930年底,李映雪因长期劳累,身体不堪重负,染上重病,不得不携眷返回厦门鼓浪屿治病疗养。1931年春,大病初愈的李映雪,再度远赴新加坡。此时,陈嘉庚的女婿李光前慧眼识人,聘任他出任南益树胶公司经理。李映雪悉心钻研树胶制造工业和经营树胶管理方法,办事干练,公道精明,不久便升任总经理,并成为李光前在南洋各埠分行的首任总巡。
在李映雪的领导下,南益树胶公司迅速崛起。当时受全球经济大萧条影响,胶市一度萧条,胶价暴跌,许多中小胶商纷纷抛售生胶。然而,李映雪却以过人的胆识,力主大量购进生胶,甚至建议李光前购进新的树胶园,以备将来公司扩大再生产。事实证明,李映雪的决策是正确的。1932年,胶市逐渐回暖,南益树胶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很快跃居世界最大树胶商之宝座。
李映雪在树胶界的卓越表现,赢得了同行们的尊敬和赞誉,被称为“树胶界先觉”。不仅因为他能够准确预见胶价的走势,更因为他在商业决策中始终秉持信义至上的原则。李映雪此后一生从未离开南益公司,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打拼,最终成为李光前在南洋创建庞大企业王国的左膀右臂。
陈嘉庚女婿李光前
传承嘉庚精神,陈嘉庚的女婿李光前比李映雪大一岁,李光前不仅是位企业家,也是慈善家、教育家,还是著名的侨领、新马社会的领袖人物。
1920年,李光前与陈嘉庚长女陈爱礼结婚,后于1927年创立南益公司,事业成功后,他毕生热心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极力赞助创办学校,振兴教育。身居异国的李光前,心系桑梓,在南安梅山家乡创办了国光中学与光前学村。此外,他投入巨资帮助陈嘉庚先生扩建厦门大学与集美学村,还捐助华侨大学的建设。
今天的国光中学,成了南安培养人才的摇篮,而李光前回乡兴办新式学校,也是受李映雪的启发。
1930年底,李映雪回厦门鼓浪屿疗养期间,曾回乡省亲,目睹家乡许多贫苦儿童失学,萌发了创办新式学校的心愿。当年,他与胞弟李五香、堂兄弟李引眉、李天赐商量,拟在1935年创办一所新式学校,但遭到乡里一些封建势力的极力反对。1936年,他独资修建好祖厝敏斋堂后,说服乡亲,并趁热打铁,创办竞敏小学,并设“敏斋公助学金”,让 200 多名儿童有入学读书的机会。
当年,李映雪高薪聘请新式教师,并引入新式教材,还配备西乐鼓号队,同时还让全校师生统一制服,学校也成了当年家乡南安颇具知名度的侨校。竞敏小学创办后,李光前也萌发回乡办学的决心。1940年,竞敏小学也与李光前所创办的国专小学合并接办。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经陈嘉庚先生推荐,李映雪的胞弟李五香回国主持了国光中学的建设。
1937年农历正月十一日,李映雪因病医治无效,英年早逝,年仅43岁。李映雪去世后,灵柩曾停于厦门鼓浪屿六天,后运回梅山安葬。
李映雪的一生,是奋斗与奉献的一生。他从一个贫苦的农家子弟,成长为南洋树胶界的“先觉”,并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始终心系桑梓,倾资兴学,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李映雪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他的一生如他所言:“历尽沧桑寻常事,造福枌榆慰此生。”李映雪的光辉业绩,将永远为侨乡人民所怀念。
李五香
提到李映雪,就不得不提到其胞弟李五香。
李五香,生于1903年,是李映雪的五弟,他出生时,父亲李国颂引用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名篇《陋室铭》篇章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为他取名五香,字吾馨,喻人穷志不穷。
因出身贫寒,只念几年私塾的李五香,12岁时跟随亲属南下,投奔当时在马来西亚工作的三哥李映雪。李映雪疼爱胞弟,就送他在大马侨校读书。毕业后,他与三哥一起在陈嘉庚的谦益公司当职员。
在谦益公司任职五年,他为人诚实,工作认真,勤于钻研业务,深得陈嘉庚的信任。此后,他经陈嘉庚的推荐,到李光前的南益橡胶有限公司任职,先后任马来西亚槟城南益橡胶厂经理、泰国南泰橡胶厂总巡、马来西亚南益橡胶厂各埠分行总巡等职,为李光前旗下公司服务近30年。
除了在商业上大展其才,李五香也热心参与公益,他曾在槟城南安公会名誉会长及槟城书报社、钟灵中学、福建女校等单位担任财务管理职务。抗战期间,他响应陈嘉庚先生号召,参与“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工作,发动华侨开展抗日救国活动。其中,他担任槟城筹赈会财政主任,积极筹集捐款,并交由总会支援祖国抗战;另外他还组织有专业知识的南洋青年回国服务。
李五香、潘慧贤伉俪
三哥李映雪情系桑梓,成了家乡兴办新学的教育先驱。当年,创办竞敏小学和“敏斋助学金”,李五香也积极出资。
新中国成立后,李光前决定扩建国光中小学,创办医院、学村等公益事业。由于投资多、规模大,谁来主持大局,曾是李光前为之费心的大事,于是去函当时已在国内的岳父陈嘉庚,最后,陈嘉庚先生向他推荐了李五香。
当年,李五香在李光前的南益橡胶公司担任总巡要职,出门有轿车,薪酬优厚,但他仍以家乡教育为重,毅然回国。当时,李光前曾设家宴,为李五香、潘慧贤伉俪及其子李远荣饯行。
1951年春,李五香一行从新加坡返回故里,此后几年,他不辜负陈嘉庚、李光前重托,一心扑在家乡教育及公益事业上。回国后,李五香曾出任南安首任侨联主席,其夫人潘慧贤也曾出任梅山侨联主席。
1957年,李五香到北京参加全国侨代会,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他后来说,这是他自己有生以来的最高荣誉。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