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防癌早筛先行—构筑癌症防治生命防线

癌症,这一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正以每年数百万新增病例的态势侵袭全球。在我国,肺癌、肝癌、胃癌等高发癌种持续占据发病率和死亡率前列。然而,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约45%的癌症可通过预防和早筛避免或显著改善预后。值此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之际,我们结合权威指南与专家观点,梳理癌症防控的科学路径,呼吁公众“防患于未然,早筛早行动”。

癌症高发警示:早期无症状,晚期难逆转  

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超480万例,肺癌、肝癌、胃癌位列前三。值得注意的是,90%的早期癌症无明显症状,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导致治疗难度骤增、生存率骤降。例如,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可达90%,而晚期不足20%。  

预防先行:规避风险,筑牢防线  

癌症的发生是遗传、环境与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以下措施可降低40%以上的发病风险:  

1. 远离致癌因素  

  戒烟限酒:吸烟直接导致30%的癌症死亡,包括肺癌、口腔癌等;酒精则与肝癌、食管癌密切相关。  

  饮食调整:减少加工肉类、高盐食品,避免油炸烧烤产生的苯并芘;增加全谷物、膳食纤维及“彩虹蔬果”摄入。  

  控制体重:肥胖与13种癌症相关,建议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保持BMI在18.5-24.0。  

2. 阻断感染途径  

HPV疫苗:预防宫颈癌、肛门癌等,建议9-45岁人群接种。  

乙肝疫苗:降低肝癌风险,新生儿及未感染者应优先接种。  

幽门螺杆菌筛查:胃癌一级预防手段,阳性者需规范治疗。  

早筛早诊:精准技术助力“掐灭癌变火苗”  

针对高发癌种,国际与国内指南均推荐分层筛查策略,高危人群需定期专项检查:  

1. 肺癌:40岁以上吸烟者、职业暴露人群,每年低剂量螺旋CT筛查。  

2. 乳腺癌:40岁以上女性每年钼靶+超声检查,高危人群(如BRCA基因突变)提前至30岁。  

3. 结直肠癌:45岁以上人群每5-10年肠镜检查,或采用粪便DNA检测初筛。  

4. 肝癌:乙肝携带者、肝硬化患者,每6个月联合甲胎蛋白(AFP)与肝脏B超检查。  

5. 胃癌:高发地区居民、慢性胃病患者,定期胃镜检查。  

技术创新:  

液态活检、AI影像分析等新技术正逐步应用。例如,甲基化基因检测可提前3-5年预警肺癌风险,粪便DNA检测通过分析肠道脱落细胞实现无创肠癌早筛,阴性预测值超90%。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强调,癌症防控需“关口前移”,建立筛查长效机制,推动“以治疗为中心”向“以预防为中心”转变。

国家癌症中心陈万青教授指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结直肠癌、宫颈癌、乳腺癌、肺癌,还有我国高发的胃癌、食管癌、鼻咽癌、肝癌,共有八个癌种筛查在国内展开,这些筛查包含两个特点,一是癌症发病率相对较高,二是目前有便捷有效可行的筛查方法可在早期发现癌症,通过干预可得到很好的治愈效果。

癌症防治是一场关乎生命质量的持久战。从戒烟限酒到定期筛查,从技术创新到政策支持,每一步都是构筑健康防线的重要基石。正如上海市抗癌协会指南所言:“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是抵御癌症的最强武器。”让我们以科学为盾,以行动为矛,共同迎接“健康中国2030”的曙光。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