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假新闻” 成为政治盾牌:民调动态性与特朗普的双重标准
当 “假新闻” 成为政治盾牌:民调动态性与特朗普的双重标准
—— 评特朗普对民调的 “选择性愤怒”
撰文:雅礼学人
2025 年 4 月 29 日 星期二
在特朗普“百日新政纪念日”前夕,《纽约时报》给特朗普送了个大礼包:根据最新民调,特朗普的支持率是43%,荣获所有历届总统同期支持率倒数第一名,第二名也是特朗普本人。
让人惊掉下巴的是,特朗普对《纽约时报》的反击不是回应43%的民调是不是假新闻,而是怒发一帖:要追究大选中《纽约时报》发布了假的民调数据的责任,来势汹汹!
特朗普对民调的抨击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位精于舆论战的政客,每逢民调结果不利于自己时,便会迅速抛出 “假新闻” 的指控;而当民调数据对其有利时,又将其视作 “人民的胜利” 大肆宣扬。这般双重标准,恰恰暴露了他对民主政治中民调本质的误解 —— 或者说,是刻意的扭曲。
民调的本质:动态的民意快照,而非政治宣判书
民调从来不是对未来的 “预言”,它只是特定时间节点下民意的切片。以 2024 年美国大选为例,选战期间民调结果多次出现翻转:2024 年 7 月,哈里斯因拜登退选后的 “蜜月期”,在民调中以 49% 对 47% 的支持率领先特朗普;同年 9 月,《纽约时报》的民调显示特朗普以 48% 对 47% 的微弱优势实现反超;10 月,多项调查显示特朗普凭借在经济议题上的优势进一步扩大领先幅度;到了 11 月大选前夕,两人的支持率再度持平,在关键摇摆州的竞争中,胜负差距仅在毫厘之间。
这种支持率的大幅波动,恰恰印证了民调所具有的动态性特点:选民的态度会随着各类事件的发生而不断变化,诸如候选人在辩论中的表现、政策层面的争议,或是突发的重大新闻等,都可能成为影响选民态度的关键因素。特朗普却将那些对自己不利的民调结果斥为 “虚假”,而对有利的数据则保持沉默,仿佛这些数据本就理应如此。例如,他曾猛烈抨击《纽约时报》在 2025 年 4 月发布的一项民调,该民调显示他的支持率仅为 37%;然而,他却绝口不提该媒体在 2024 年 9 月曾报道他领先哈里斯的民调结果。这种 “选择性愤怒”,本质上是对民调科学性的否定,更是对选民理性判断力的一种蔑视,仿佛只要将不利的民调定义为 “假新闻”,就可以改变背后所反映的民意现实。
特朗普的逻辑陷阱:将 “言论自由” 武器化
特朗普在对待民调时所展现出的双重标准,与他对 “言论自由” 概念的操纵如出一辙,二者背后都遵循着相似的策略逻辑。他一方面声称 “一月六日骚乱是言论自由”,试图为那些冲击国会、破坏民主程序的极端行为开脱;另一方面,却将媒体对他的负面报道定义为 “人民的敌人”,对正常的舆论监督进行打压。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嘲笑拜登 “年龄太大”,利用年龄问题攻击竞争对手;但当哈里斯以 59 岁的年龄优势在某些方面占据上风时,他又开始抱怨 “年龄成为回旋镖”,指责对手利用年龄因素获取不当优势。
这种自相矛盾的言行,揭示了特朗普的一个核心策略:将一切不利于自己的言论都归为 “政治迫害”,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激发支持者的同情与愤怒,巩固自己的政治基本盘;而将那些支持自己的信息包装为 “绝对真理”,以此来强化自身形象,吸引更多选民的支持。
更为讽刺的是,特朗普的竞选团队实际上曾精准地利用民调的动态性来调整竞选策略。例如,在 2024 年 7 月,当哈里斯在年轻选民群体中的支持率飙升时,共和党迅速转变策略,将攻击重点转向哈里斯的政策立场,而非其族裔背景,试图通过政策辩论来削弱哈里斯在年轻选民中的影响力;当 10 月经济议题成为选民关注的焦点时,特朗普团队又大举宣传其 “通胀控制能力”,试图借此在经济问题上赢得选民的信任。由此可见,民调在本质上本应是政治博弈过程中用于参考和调整策略的重要工具,但在特朗普手中,却被异化为 “舆论战场” 上的弹药库 —— 对自己有利时就充分利用,不利时就弃如敝履,完全不顾及民调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民调的科学性与政治现实的割裂
特朗普对民调的攻击行为,还进一步暴露了民调科学性与复杂政治现实之间长期存在的张力。专业的民调机构在开展调查时,需要严格遵循统计学方法,以确保样本的代表性、控制误差范围等,从而尽可能准确地反映民意。然而,尽管民调机构在方法上力求严谨,民调结果却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包括提问设计的合理性、受访者当时的情绪状态,甚至是整个社会氛围的影响。
例如,若真如特朗普戏言的那样,出现 “投票给特朗普可中百万大奖” 这种极端情况,短期内的民调结果或许会因为利益诱惑而出现失真;但到了真正的选举日,选民最终的选择终将回归理性,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为所支持的候选人的政策主张买单,而不是基于一场不切实际的彩票式幻想来做出政治选择。
然而,特朗普所构建的叙事方式却将这种复杂的现实情况简化为一种 “非黑即白” 的阴谋论。他一味地指责媒体 “故意制造负面结果”,试图通过这种简单粗暴的指责来误导公众,掩盖民调结果所反映的真实民意。但他却无视一些关键数据所揭示的事实,比如共和党选民在审判特朗普相关问题上高达 67% 的反对指控率,或是 2025 年独立选民对其执政表现仅 29% 的超低支持率。这些数据并非是所谓的 “假新闻”,而是当前美国民意分裂状态的真实镜像,它们客观地反映了不同选民群体对特朗普及其政策的态度差异。
结语:民调不应是政治角力的替罪羊
从本质上讲,民调是民主社会用于监测民意的体温计,它能够帮助政府、政党以及政治人物了解公众的想法和诉求,从而为政策制定和政治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而绝非是政治斗争中可以随意攻击和利用的标靶。特朗普对民调的抨击行为,实质是试图用 “假新闻” 这一标签来消解公众对民调数据的信任,进而巩固其自身 “受迫害领袖” 的人设,以此来维持其在部分选民中的影响力。
然而,现实的政治发展却一次次证明了民调的客观性和重要性。当特朗普在 2024 年大选的关键州凭借在经济议题上的策略调整成功逆转劣势时,这一结果反映了选民对其经济政策主张的认可;而当他在 2025 年因俄乌政策遭到 54% 民众反对时,同样也体现了民调对选民态度的准确捕捉。这些事件表明,无论政治人物如何试图操纵舆论、抹黑民调,选民最终的态度和选择都会通过民调数据以及选举结果等方式客观地呈现出来。
民主政治的核心价值,在于承认并接受民意所具有的流动性与不确定性。选民的态度会随着时间推移、事件发展而发生变化,这是民主政治的常态。若政客仅仅将民调视为一种 “工具性真相”,根据自身利益需要来决定对民调的态度,对自己有利时就加以利用,不利时就横加斥责,那么他们真正否定的,或许并非仅仅是某一项民调结果,而是民主制度本身所赖以生存的民意基础。毕竟,在一个健康运行的民主社会中,需要的不是政治人物对数据的盲目 “忠诚宣誓”,而是对选民选择权的深刻敬畏 —— 无论这些选择最终是否符合某些人的预期,都应该得到尊重,因为这正是民主的真谛所在。
当《纽约时报》公布特朗普百日新政的支持率仅为 43% 时,他并未针对这份民调的科学性和数据来源进行正面反驳,而是出人意料地重提历史旧账。他在社交媒体上长篇累牍地回顾自己在 2016 年竞选期间如何 “力挽狂澜”,战胜诸多对手获得党内提名,还提及自己在第一任期内促成的所谓 “历史性” 外交成果,如推动中东部分国家关系正常化等。这种转移焦点的做法,再次凸显了他在面对不利民调时的鸵鸟心态。
他似乎试图用过去的 “辉煌” 来掩盖当下的执政困境,暗示民众这份低支持率的民调是对他过往功绩的忽视。然而,选民关注的往往是当下的政策成效和执政表现。在百日新政期间,特朗普推行的一系列政策,诸如激进的关税调整、移民政策改革等,已引发国内诸多行业的强烈不满,甚至连其所在共和党内的温和派也对部分政策持保留态度。《纽约时报》的这份民调,正是对当前美国民众对其执政观感的真实反馈,而特朗普重提历史旧账的行为,恰恰暴露了他无法直面当下民意、无法为自己执政不力作出合理解释的窘迫。
附:特朗普的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