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外戚窦宪的“勒石燕然”,没什么含金量
文 | 杨津涛
东汉班固所书的《燕然山铭》,记录了外戚窦宪统率汉军击破北匈奴的历史。中国历代文人喜好使用的“勒石燕然”的典故,即由此而来。传之后世,“勒石燕然”已是朝廷“虽远必诛”与个人“建功边塞”的代名词。但具体到这场战争本身,其实并没有多少含金量。
1、当时并无边患,窦宪只是因内部政治斗争的需要而出征北匈奴
经后世文人的演绎,“勒石燕然”一词,代表着朝廷大军征服敌国,安定边疆的煊赫武功。
但窦宪发动对北匈奴战争的初衷,并不在此。
汉章帝死后,即位的汉和帝只有10岁,由窦太后临朝称制。窦宪(窦太后之兄)与都乡侯刘畅争权,命人将其刺杀,并嫁祸他人。事情败露后,窦宪被太后禁闭宫中。为从这场内部政治斗争中脱身,窦宪主动请求领兵出击北匈奴,立功赎罪。
早已归附汉朝的南匈奴(但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也恰在此时上书,希望汉朝协助其北征,“破北成南,并为一国”。窦太后为救窦宪脱罪,并趁机扩大窦家在军队中的势力,顺水推舟,同意北征。
2、北匈奴衰弱已极,窦宪不必要的劳师远征,没什么含金量
被窦宪击败的北匈奴,当时已非常衰弱。
据史书记载:从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到和帝即位前,这十几年间,东汉先后几次大败北匈奴。鲜卑等从前臣服于北匈奴的族群,也起而与之争胜,多次大败北匈奴,甚至杀死了北匈奴的优留单于,“取其皮而还”。和帝即位前,北匈奴先是陷入内乱,后又遭遇大雪灾,部众20余万人一次性投降东汉。
面对如此虚弱的对手,窦宪集合精锐之师,“发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自然没有不胜的道理。这也是其“敢于冒险”的原因。
窦宪击破北匈奴之役的含金量不高。历史学家陈序经在《匈奴史稿》中,对此早有定论:
“应该指出,窦宪与卫青、霍去病虽有相同之处,亦有根本不同之点。汉武帝时,匈奴正处在强盛时代,东西北三面与之毗连的各族均被征服。就是南面的汉朝,自汉高祖至汉武帝六七十年间,也一再忍辱和亲送礼,只有匈奴侵扰汉朝,汉朝没有出塞追击。汉武帝用卫青、霍去病数次攻击并大败匈奴之后,匈奴的强盛局面才被打破。虽然汉武帝未看到匈奴单于入朝称臣,但匈奴之趋于衰弱确是在汉武帝攻击之后。窦宪时代,匈奴已分裂为南北,又经过鲜卑等的攻击,匈奴北庭已空虚,所以窦宪才能一举而空朔庭,再举而至金微。与卫青、霍去病之临劲敌于漠北,是不可等量齐观的。”
因北匈奴已不构成对汉朝边塞的威胁,以司徒袁安、太尉宋由、司空任隗为首的汉廷大臣,大多反对窦宪劳师远征,认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兴发军役,扰乱天下”,乃是“以一人之计,弃万人之命”。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尚书宋意的战略分析。宋意认为:北匈奴与鲜卑相争,汉廷可坐享渔人之利;若北匈奴被消灭,鲜卑进占原北匈奴的地盘(在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下,汉廷没有能力移民垦殖相当于今天蒙古国的漠北苦寒之地),将成为汉廷更大的边患。
为了窦家的声望和利益,窦太后无视上述反对意见。
3、鲜卑吸纳北匈奴残部,占领其故地,成为东汉更强大的对手
永元元年(89年),窦宪、耿秉率领大军,同南匈奴一道,击破北匈奴于稽洛山。史称:此役“斩名王以下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匈奴各部先后归降者有20余万。窦宪兵至燕然山,勒石纪功。
永元三年(91年),窦宪拒绝北匈奴的请和,组织了第二次北征,在金微山击败北匈奴,北单于率部远走西域。
窦宪功成名就。宋意的担忧也变成了现实。
北匈奴余部西迁,并没有解决边患问题。鲜卑占领漠北的北匈奴旧地,并接收了没有西迁的10万户北匈奴部众,势力范围东西达一万四千余里,南北达七千余里,成为东汉在北方最大的敌人,甚至一度侵扰日本列岛。原本已归附汉廷的20余万北匈奴人,于永元六年(94年)又在逢侯带领下反叛。呼衍王率领的北匈奴残部也在西域活动,时常和汉军发生冲突,前后达60余年。
北匈奴未除,依旧与东汉为敌;没有后顾之忧的鲜卑崛起,开始侵扰东汉的幽州、并州。东汉的边患反而更严重了。
在东汉时期统一了鲜卑各部、成为东汉最大边患的檀石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