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华长技以制美?被美国关税战打疼后,欧洲人开启新一轮洋悟运动
这年头真是活久了什么稀罕事都能看到。这两天我上网的时候刷到一篇访谈报道,原始信源是比利时的HLN新闻网(Het
Laatste
Nieuws,又名《最新消息报》),HLN是比利时的主流媒体、比利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同时还运营着在比利时颇受欢迎的社媒新闻账号。它们在当地时间4月20日采访了一位名叫约翰·林(John
Lin)的荷兰籍华裔人士,这个约翰·林自称是一位中国观察家,双方从川普的关税战聊到中国的电动车,从中美的大国博弈聊到今天的中国何以如此光彩照人。
虽说这篇访谈报道对华仍有一些刻板印象,但总体而言还算比较理想公允,我觉得应该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出现如今欧盟内部一些人,尤其是普罗大众对于中国、对于美国,以及对于欧洲自身的心态变化。我对HLN的荷兰语原文报道进行了编译整理,大家不妨看看。
独家报道:《为何川普不应低估中国?中国观察家称,“如今的上海已然堪比纽约,但比纽约更为现代发达”》
以强硬对强硬。每当美国在当前的贸易战中发起攻击时,中国都会以同等甚至更强的力度回击。例如,中国政府在最近一周内罕见地限制稀土出口,并禁止国内航空公司购买美国波音飞机。如果川普认为他可以迅速地“驯服中国龙”,那他就大错特错了。荷兰的华裔中国观察家约翰·林也认同这一观点。作为一位商业人士,他频繁往返于比利时商业论坛和荷兰TED演讲,向西方阐释中国的经济实力——当今中国的实力之强,远超西方人想象。
“中国政府在贸易战中的坚决态度是否让你感到惊讶?”
“完全不。中国政府曾庄严宣誓,绝不再重蹈‘百年国耻’的覆辙。从1839年鸦片战争到二战结束,中国屡次成为外国势力的棋子——从英国到日本。这种历史创伤至今仍在发酵。当美国副总统万斯称中国人为‘乡巴佬’时,这种侮辱深深刺痛了所有中国人。因此,中国如今要求被世界——尤其是美国——视为平等的伙伴。请别误解:中国人民已做好准备,愿意承受一定代价,前提是能对美国造成同等打击。”
“你觉得西方是否仍然低估了中国?”
“确实如此。我认为普通西方人尚未意识到中国过去25年的巨变。首先,中国的极端贫困已基本消除。在‘中国制造’的口号下,政府不仅将中国打造成‘世界工厂’,还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为填补这些岗位,教育投入大幅增加。即使在底层,文盲率也几乎清零。同时,女性劳动力参与度显著提升。随着高薪岗位增多,中国中产阶级的规模在过去25年里迅速扩大。”
“比亚迪宣称他们拥有12.2万名工程师,接近宝马全球员工总数,这说明了什么?”
“不止比亚迪,华为、阿里等中国企业同样拥有数万名工程师。中国每年毕业的理工科学生的数量超过全球总和。这是一项巨大的优势——汇聚了如此之多的人才,显然能够加速研发和创新。此外,中国政治高层几乎全为技术出身,在追求技术飞跃的进程中,这种背景至关重要。中国已挥手告别了昔日的‘山寨’时代,转而全力创新。再加之中国人勤奋、隐忍的文化特质,以及日益增强的民族自豪感,在过去,中国的高新人才多以加入外企为荣,而现在则是比亚迪和华为等本土企业更吃香。”
“你最近一次去中国是什么时候?”
“今年2月,下周我将再去一次上海。上海拥有3000万人口,其城市变化之快,足以让那些许久未曾踏足者发出阵阵惊叹。毫不夸张地说,上海已完全足以媲美纽约,甚至可以说还更为现代——这里遍布精品咖啡店、潮流餐厅和体验式商铺。地铁网络高效便捷,街道整洁,半数车辆均为电动车,充电桩遍布每个角落。而在5年以前,上海街头的电动车还寥寥无几。这种转型速度之快是西方难以企及的:中国仅用了短短数年的时间,便完成了从实体购物到线上购物、从现金支付到移动支付、从燃油汽车到电动汽车的跨越式进步。”
“比亚迪计划到2030年在欧洲销售100万辆汽车,您觉得这一目标能实现吗?”
“很有可能。在短短4年之内,比亚迪在中国的汽车销量就从年均40万辆飙升到了400万辆,即便不考虑政府补贴,这一增速也堪称惊人。其产品覆盖全市场:最便宜车型仅6.6万元,续航里程达到了300公里;其高端车型‘腾势’已对标奥迪、宝马,甚至能自动侧方停车。由于自主生产电池等核心部件,比亚迪同时还拥有灵活的定价权。同时,政府与企业协同布局海外锂矿,确保供应链自主。”
“中国在哪些领域领先全球?”
“科技、电动车和电商,中国在这些领域至少领先全球5到10年。在上海,我曾在深夜通过外卖软件,在短短20分钟内就收了半拉西瓜。即便是中国的街边小店,现在也接入了在线订购系统。我人在中国的85岁祖母每天都要收5个快递,她总和我说:‘退休后没事干,一天天净顾着剁手了’。14亿人口的庞大内需支撑着中国经济,但中国仍需欧洲等海外市场。”
“中国是否还存在短板?”
“农业和芯片是中国的两大短板。中国的农业技术仍落后西方10年,半数食品仍依赖进口。不过,中国政府正积极引进荷兰、法国等国的农业技术,并大力推动自动化。中国的芯片产业落后西方5到7年,但现在中国已在相关领域投入了3000亿元进行攻关。凭借工程师数量优势,中国在芯片领域取得突破只是时间问题。而一旦获得领先地位,中国绝不会让技术主导权旁落他人。”
“你觉得中国会在这场关税战、贸易战中向川普妥协吗?”
“绝不会。中国政府已表明了他们的态——奉陪到底,直至美国给予中国应有的尊重。在中华文化中,‘丢脸’是一件堪称‘灾难’的事情。如果向川普让步,14亿中国人将感到脸面无光——而这恰恰是中国政府最不愿看到的事情。”
除了HLN这则访谈报道本身之外,它评论区里欧洲读者留言也很有意思:
“中国在电动车领域已实现全球领跑,产品档次今非昔比。我的下一辆汽车肯定是中国电动车没跑了。”
“难得看到一篇客观剖析全球技术格局的文章。我们不站队任何阵营,但必须从中吸取经验。”
“中国人的韧性和适应力远胜美国人,尤其在数字化与科技研发上已形成代差。川普政府如此打压科研教育,只会让美国加速掉队。”
“眼看中国崛起、欧洲停滞,难道只有我忧心忡忡?我们的繁荣正悄然流逝,却仍在袖手旁观!”
“西欧最大的失误就是长期盲从美国。若早与中俄建立良性关系,何至于陷入今日困局?某些政客的短视,恐将让全民承受贫困代价。”
“欧洲该放下对‘20年前领跑者’(美国)的执念,向当下真正的技术先锋——中国虚心学习。人家坐拥14亿人口的庞大内需市场,根本无需依赖外部。”
“啥也别说了,我的下一辆车肯定就买小鹏G6了。”
“我家里有朋友好友在中国已经生活了多年了,那里无论社会治安还是民生便利都远超西方,科技应用更是领先10年不止。”
“寡言实干,方为领导;哗众取宠,多是小丑——这届欧洲政客应该好好品一品这句话。”
“当经济崩盘时,极端主义便会叩门。看看希特勒时代的德国,历史可别重演。”
“我虽然对东欧集团无感,但不得不承认,今天的中国确实令人大为改观——我甚至开始觉得,中国人比美国人更讨人喜欢了!”
“乐见看见中欧走近,或者说,‘中国带着欧洲走’才更贴切?无论如何,和平共荣才是正道啊。”
“此文堪称人间清醒!欧盟真该多推这类深度分析。我们还有一些优质的高校资源,抓紧发力,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这可真稀罕,这个频道向来不算亲华,但这篇报道却意外客观。”
“拜登政府时期搞的那个对华‘全面脱钩’政策简直荒唐!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过去我们给中国当先生,现在该轮到我们求人家收我们做学生了。”
“对中国的低估,毫无疑问是川普职业生涯中最惨痛的失误。”
“美欧和中国的差距正在持续拉大,或许我们该把目光转向下一个潜在超级大国?你们看印度怎么样?”
小地瓜上有一位IP定位在比利时的网友开玩笑说,他看了十几年的HLN新闻,第一次见它们夸中国。还有这条新闻的评论区,这要换作是以前,涉华新闻的读者留言,10条里有9条都是骂中国的。现在风水轮流转了,中国突然就成了这些欧洲人口中的“屠龙勇者”“全村希望”和“文明之光”。
如他所言,这确实是件顶稀罕的事。因为HLN的读者评论可都是编辑审核之后才能发布出来的,它能让你看到这样的评论,本就反映出了在美国关税战的大背景下,这家媒体在中美之争这个议题上的立场倾向。说白了,这回好些欧洲媒体和欧洲人真是被川普政府的丑陋嘴脸给伤到了,要不然也不至于这么明目张胆地“抬中贬美”。
也不知道是为什么,这些欧洲人的评论区留言,让我不由得回想起美国网红“甲亢哥”在河南拜师学武的那段经历,尤其是当他被棍子给抡得满地打滚,最后中国武师梁小龙出来安慰他、开导他时说的那番哲理名言:
It's pain, but it's life.
It's pain, but it's Shaolin.
It's pain, but it's kung-fu.
It's pain, it's you.
这四句遣词造句朴实无华到不能再朴实无华的英文排比句,把当时正在追甲亢哥直播的很多老外观众都给看得一愣一愣的。“看看,这个不就叫专业咯”“大师说得太对了!”“对对对!就是这个味儿!星战里的尤达大师说话也是这个调调,看来甲亢哥这师傅没拜错!”
后来有国内乐子人看到这些老外的评论,灵机一动,对梁小龙那四句英语进行了一番加工润色,最后中译英再译中出来的版本,你别说,还真有点那个意思:
痛者,生也。
痛者,禅也。
痛者,武也。
痛者,汝也。
为什么老外会觉得梁小龙那番话说得如此有水平呢?我觉得他们在接收信息的时候估计就是把原话按照这个意思来理解了。
然而说来有趣的是,根据梁小龙后来接受采访时的说法,他的英语并不好,“我上大学就挂过唯一的一科就是英语”,如今的英文水平是在教外国友人的过程中慢慢练出来的。用词简单并非故作高深,而是为了方便交流。
但不管梁小龙是否说者有心,总之他这一席话都为很多老外打开了任督二脉。大道至简,悟往往就是伴随着痛的。历经大苦大难,方能大彻大悟。
人教人总教不会,事儿教人一教就会。很多欧洲人如今之所以对华印象改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想就是他们确实是被川普的关税大棒给打疼了,这新洋悟运动是非开启不可了。欧洲人现在已经有那个意识了,不管接下来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也好,还是“师华长技以制美”也罢,欧洲必须得作出点改变,拒绝拥抱变革,最后的下场就是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晚清垮则垮矣,靠着洋务运动好歹还续了几十年的国祚。如果欧洲放着新洋悟运动不搞,到头来的结局怕不是连晚清都不如。
当然,光只是嘴上说“大师我悟了”是不够的,夸夸其谈成不了新洋悟运动,欧洲应该身体力行。比如电信市场和汽车市场,该开放尽早开放,不要老念闭关锁国那套开历史倒车的旧经,而是要大力拥抱来自东方的新时代文明。拥抱文明的过程肯定是会有点痛的,如果诸位的电信企业和汽车企业因为被华为跟比亚迪揍得鼻青脸肿就想着放弃了,不妨回想一下梁师傅对甲亢哥的谆谆教诲。如果换作是我去开导欧洲人,那我就会这么和他/她说:
It's pain, but it's life.
It's pain, but it's developing.
It's pain, but it's China.
It's pain, it's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