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销冠到利润王!比亚迪凭啥净利润是上汽3倍?全球关税战是危机还是跳板?

2025年,中国车市的“开门红”已是事实。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5Q1,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同比增长14.5%、11.2%,达到756.1万辆和747万辆。

其中,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首次突破51.1%,这意味着每卖出两辆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车,由此可以大致判定中国汽车产业进入全面电动化转型的关键阶段。

500

落在微观层面,比亚迪必然是其中不可忽略的领头践行者。

据公司不日前发布的最新季报,25Q1比亚迪首创季度销售破百万辆的记录,一季度销量增长60%至100.08万辆;其中,乘用车和皮卡海外市场销量翻倍增至超20万辆。

得益于全球销量持续飙升,同期公司营收达1703.60亿元,增速为36.35%;更值得注意的是,同期对应归母净利润增速高达100.38%,显著跑赢营收增速。

这意味着,正如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所强调的,汽车产业应从“规模增长”向“规模与效益并重”转型,而比亚迪是这一产业大趋势的典型缩影。

日赚“亿金”!比亚迪上演速度与利润的狂飙

在新能源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比亚迪用一份净利润翻倍、销量登顶的成绩单,再次验证了技术驱动与全球化布局的乘数效应。

2025年一季度,比亚迪实现营业收入1703.6亿元,同比增长36.35%;归母净利润91.55亿元,相当于日赚“亿金”,同比大增100.38%,这一增速远超公司去年的成绩,也远超同期国内大多同行,同等规模中,只有稍微次之的吉利能与之相比。

数据显示,同期吉利汽车将预计以70万辆的销量(增速为48%),对应净利润52-58亿元,增速为220%-270%。

而从规模层面,继2024年比亚迪首次以427万辆的年销量终结了上汽集团连续18年高居国内销冠的纪录,成为国产自主车品牌新一任领头羊后,今年一季度比亚迪销量再超上汽集团(94.5万辆),守住了冠军之位。

更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以险胜的销量之姿,在净利润层面拉开了巨大悬殊。该季度其净利润规模是上汽集团的3倍。同期,上汽净利润预计增长10%-18%达30亿-32亿元。

核心原因在于比亚迪耗时多年整合的强大垂直产业链与规模效应正在持续加速释放,从而驱动公司成本控制和运营效率提高的能力显著优化,期间其毛利率虽然较去年同期减少了3.09个百分点,但净利率同比大幅提升了45.17%,达5.54%。

期间,公司在优化内部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总计为91.79亿元,三费占营收比为5.39%,同比下降了24.42%,整体费用控制方面表现的很出色。

“技术下沉+品牌上攻”见成效,继续力压特斯拉!

值得强调的是,不只是在国内市场成功晋级为首屈一指的国产自主车势力,放眼全球市场,比亚迪的营收规模在2024年就已经超越了特斯拉,分别为7771亿人民币、976.90美元(约7119人民币)。来到今年一季度,比亚迪营收规模继续领先。

同样领先的还有其纯电车型的销售数据,一季度其纯电车型以41.64万辆的成绩超越特斯拉的33.67万辆,连续两个季度蝉联全球纯电销冠。

尤为突出的是海外市场,一季度比亚迪出口20.61万辆,同比增长110.5%,占总销量的20.59%。在欧洲市场,比亚迪在英国、西班牙、葡萄牙三国销量同比激增551%、734%、207%,与之鲜明对比的是,特斯拉同期对应销量下滑8%、76%、29%。最终报告期内比亚迪总销量同比增长了38.74%,而特斯拉则同比下降了13%。

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的数据,特斯拉在欧盟市场的新车注册量同比下降了45%,从去年同期的约6.6万辆降至约3.6万辆,市场占有率为1.3%;在欧洲的主要市场如德国、丹麦和瑞典,特斯拉的销量跌幅均超过50%,销量全线暴跌。

亮眼成绩的逻辑,是比亚迪的“技术-成本-市场”正循环正在加速。在过去14年中,比亚迪有13年的研发投入超过当年净利润,目前仍在延续这一惯例。今年一季度,比亚迪研发费用达142.23亿元,超同期净利润,至今其累计研发投入突破1900亿元。

且高研发投入也为公司带来了切实的技术创新实力,包括如刀片电池、DM混动技术、易四方技术、云辇智能车身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支撑了比亚迪在这场能源变革中一路爆发。进入2025年后,比亚迪又进一步陆续推出“天神之眼”驾驶辅助系统、车载无人机系统“灵鸢”、超级e平台等颠覆性技术,进一步拓宽了技术护城河。

除了技术优势,比亚迪还具备垂直整合的全产业链优势。一台车75%的零部件可以自研,这使得其生产成本比欧洲车企在欧生产成本低25%左右。同时规模化效应也让比亚迪拥有产品定价的主动权,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今年2月,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宣布,比亚迪正式迈入全民智驾时代,全系车型将全面搭载其自主研发的“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系统。

对比特斯拉依赖单一纯电路线且车型迭代较慢,而国内新势力则受制于供应链外购与研发投入规模,比亚迪正在通过“技术下沉”与“品牌上攻”的双向策略,构建了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

基于这些优势,公司管理层对接下的发展信心十足。据此前比亚迪高管透露,2025年比亚迪全年销量目标为550万辆,其中海外市场将成为重要增量市场,海外销量目标为80万辆。

同时基于比亚迪在技术创新、产品布局等多方面的突出优势,市场调查机构CounterpointResearch也十分看好比亚迪的发展前景,预测其在2025年将以15.7%的市场份额稳坐全球纯电动汽车销冠宝座。

譬如,东吴证券在最新发布的财报中给予了比亚迪买入评级:25年公司全面普及智驾车型,该行预计公司单车成本增加4千元左右,但出口+高端化占比有望升至25%+,叠加规模效应带动单车折旧下降,预计单车利润维持9千元+。

从核心库存指标来看,这些预测并不是无的放矢。财报显示,比亚迪一季度末存货达到1543.74亿元,较年初增加33.04%,主要是“市场订单增加备货增加”所致。

当行业还在争论"电动化"与"智能化"谁主沉浮时,比亚迪已用"技术全栈自研+全球生态布局"给出答案。当然,对于任何企业,在高增长的光环下,如何平衡规模扩张与风险控制,将是其下一阶段的必修课。

全球汽车进入"比亚迪时间"!关税战是危机也是跳板

比亚迪全力向全球纯电动汽车市场登顶的努力,是我国汽车产业加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2023年中国以522.1万辆汽车出口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后,2024年凭借586万辆的成绩蝉联首位,继续远超同比下滑4.6%的日本汽车出口量,中国汽车出口的优势持续放大。

不过车型方面,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呈现“油车强,电车弱”的特点,燃油车仍是出口主力,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占比21.9%。

这意味着在中国汽车出海3.0阶段,国产电动智能汽车的出海又庞大的加速发力空间。中汽协专家指出,自主品牌需加快智能驾驶、海外本土化布局,将短期增长转化为长期竞争力。

"我们不是在造车,而是在重新定义移动出行的未来。"以这种格局视野出发,或许国产“比亚迪们”才真正站上全球汽车品牌界的顶峰。

眼下,为了重新解构全球汽车产业链中的中国角色,中国车企正加快资本与技术输出。

出海模式方面,考虑到潜在的贸易壁垒影响,中国车企正加快推进海外建厂,由直接商品出口模式向资本、技术输出模式转变。

2024年比亚迪泰国工厂、广汽泰国工厂、奇瑞西班牙合资工厂建成投产,吉利与雷诺合资公司打造的新车在韩国上市销售。

来到2025年比亚迪进一步在匈牙利建厂,蔚来在柏林设研发中心,通过本地化生产规避贸易壁垒。虽然欧盟计划加大投入以强化本土电池供应链,但面临产能扩张缓慢、进口电池成本优势明显等挑战。中国车企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领域的技术突破,正推动全球汽车产业向"中国标准"靠拢。

至于目前喧嚣尘上的“关税战”,短期来看或许不可避免的对国产汽车出口造成干扰。但是拉长时间来看,关税拉起的溢价,或许会是催化中国电动+智能汽车实现品牌全球高端化的一个良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