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出行:聚合平台的“打工人”

文:互联网江湖 作者:刘致呈

最近,网约车行业大事不断。

先是占据市场70%+份额的老大滴滴,拿出真金白银进行补贴。后是在嘀嗒出行,如祺出行上市后,行业老三曹操出行已经无限接近上市。

500

近日,中国证监会国际合作司发布公告,正式批准曹操出行有限公司境外发行上市的备案申请。发行不超过1.92亿股普通股,并在中国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这似乎预示着,网约车行业似乎烽烟又起。

流量自给:曹操出行们的难题

根据曹操出行最新的招股书显示,出行服务、车辆租赁和车辆销售是曹操出行的主营业务。

其中,出行服务是曹操出行的核心业务,相关收入占总收入超过90%。

2021年至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曹操出行的收入分别为71.53亿元、76.31亿元、106.68亿元及61.60亿元,

上述时段内曹操出行的经营亏损分别为28.01亿元、18.66亿元、15.75亿元及5.07亿元,亏损幅度逐渐收窄。

毛利方面,在2024年上半年进一步提升至7%至4.28亿元。

可以看到,公司的营收稳健增长,但盈利依然承压,这背后,是对流量入口的依赖。

招股书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来自聚合平台GTV快速提升,占其总量分别为43.8%、49.9%、73.2%和82.6%;同期,通过聚合平台获取的订单占其总订单量分别为43.6%、51.4%、74.1%和83.1%。

可以看到,曹操出行通过接入各种聚合平台,实现了订单规模的迅速提升,但是GTV占比超过八成也使得公司面临更大的市场波动和不确定性。

管理层也意识到这个问题,表示“我们依赖第三方聚合平台处理大量订单。如果聚合平台行业进行整合,我们可能因议价能力有限而不得不接受不利条款”。

流量入口在互联网时代就是命根子,可以小,但是必须得有,从曹操出行营收的增速和利润的改善我们可以粗暴的认为,离开了聚合平台,公司似乎寸步难行。

而也正是因为此,聚合平台对曹操出行们一点也没有手软。

招股书显示,通过聚合平台获取订单,曹操出行还需额外付出与聚合平台合作所带来的佣金成本。

曹操出行的销售及营销开支由2022年的6.39亿元,增长30.8%至2023年的8.36亿元。

而成本大幅增长的原因,则主要是由于向第三方聚合平台支付的佣金由2022年的3.22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6.67亿元,这代表公司的议价能力不强。

如果这还不够具象的话,可以看看没有流量话语权的游戏公司是如何被平台剥削的。

简单来说,就是像华为,OPPO,VIVO等主机厂商组成的硬核联盟,会对游戏开发商收取高达50%的渠道分成费用,没错,只要玩家充100元钱,就要交50元给渠道方。

多年来有不满也只能嘴上说说,只有腾讯敢于“顶风作案”,原因为何?因为腾讯有自己的宣发渠道,微信能够连接一切,也能分发一切。

但是其他的游戏厂商就没这个能力,只能默默忍受被“剥削”的命运。

虽然处于不同的行业,但是对于流量的依赖是一样的,倘若将来聚合平台坐地起价,曹操出行该怎么办?

无独有偶,去年和曹操出行前后脚提交招股书的同行盛威时代,也有这个问题。

相比曹操出行,作为一家区域性的公司,盛威的体量不大,但是财务数据的走势却十分的相似。

21年至24年H1,报告期内亏损分别为5.87亿元、4.99亿元、4.82亿元、2.85亿元,3年半累计亏损18.5亿元。

营业收入分别为5.5亿元、8.16亿元、12.1亿元、7.26亿元。

也是营收增长亏损收窄,于此同时,公司通过聚合平台高德产生的GTV分别占网约车服务业务总GTV的95.3%、92.9%、89.5%及93.4%。

那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和游戏行业的腾讯类似,除了行业第一的滴滴有能力绕开平台,由T3出行,曹操出行开始,不得不依靠聚合平台,任由平台方“定价”。

当然了,自创平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时候可能还不如交给这些聚合平台来的划算,只不过,要是这些作为入口的超级APP也想下场玩玩,事情就不一样了。

今年3月,美团打车发布海报,大规模招聘司机,疑似开始重启自营业务;华为推出了众测版打车应用“Petal出行”,在北京、深圳、南京、杭州四座城市开放……

虽然关于网约车的战争早就随着滴滴的胜利结束了,但是互联网这个东西一直没有什么“边界感”,只要有流量,万物万事都能做,巨头们想要增长,就需要一个够大的市场。

而且使用逻辑也足够顺畅,以美团为例,在美团上搜索吃喝玩乐的地方,确定目的地后,就可以直接在美团上约车,整个操作实现了闭环,简单省事,用户体验感好。

因此在这种区域性网约车和用户体验更好的双重推动下,消费者一旦改变网约车使用习惯,对于整个网约车市场来说,整个行业格局就有可能重塑。

当然,大厂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可能无限的扩张。

只不过这背后映射出的是被人握住命运的无力感,没有自来流量的曹操出行们注定只能当个“打工仔”的角色,赚些“小钱”。

而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洪流之下,这近在眼前的“小钱”,其实也没有那么容易赚到兜里。

无人驾驶:烧钱陷阱or弯道超车?

这么说是因为在可见的未来,网约车平台面临无人驾驶的冲击时,是需要付出成本的。

具体来看,网约车一直以来依靠的就是对乘客订单的分发,然后交由司机完成。

但是在近几年无人驾驶取得长足进步之后,这一模式似乎会把司机这个环节刨除出去,抛开社会问题,作为出行行业的一员,如何跟上时代的脚步很重要。

拿曹操出行来看,在招股书中,募集资金的用途有这么几项:在未来三年将用于提升并推出定制车、改进车服解决方案和服务质量、扩大地理覆盖范围、提升技术及投资自动驾驶、以及偿还借款和补充营运资金等方面。

可以看到,除了加强自己定制车的优势,扩大经营之外,李书福的曹操出行很适时的意识到要“提升技术及投资自动驾驶”。

这是弯道超车的机会,也是不得不跟的“带刺玫瑰”。

众所周知曹操出行是传统车企吉利孵化的一家网约车平台企业,虽然在流量入口上天然就有缺陷,但是和流量相比,智驾方面又要稍强一些。

尽管吉利的智驾能力和头部相比还有差距,但新能源汽车时代,车企通过消费者在终端的使用,能够收集到的数据足够的多,样本也足够的大,离无人驾驶也就更近一些。

比如在政策条件更为宽松的美国,特斯拉和谷歌的Waymo走在前列,一个是纯粹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另一个就是造车的。

作为背靠车企的曹操出行,倘若能够先一步跑通无人驾驶,带来的必定是泼天的流量,即使无法以此做一个超级APP,对聚合平台的议价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但是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资金缺口,无人驾驶是个极其烧钱的路径,在美国已经经历了两轮洗牌,对资金实力不够雄厚的企业来说是个带刺玫瑰。

第一轮(2020年):Starsky Robotics破产,Uber出售ATG部门,Zoox被亚马逊收购。

第二轮(2023-2024年):Argo AI解散、Embark关停,Cruise战略收缩。

这可能也是曹操出行想要上市的原因之一,连年亏损之下,做无人驾驶的资金可能不是很充足。

于此同时,中国的巨头们已经走在了前列,百度Apollo累计订单量超600万单,第六代无人车RT6成本降至20.46万元(较第五代降60%)。

滴滴出行占据约25%-30%市场份额,依托网约车平台用户基础,在上海、深圳等地运营300+辆无人车,日均订单量5万单。

此时再开始追赶,虽然有吉利的技术背书,想要后发制人难免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或者和DeepSeek一样有天才般的新解法。

当然,也有声音说不跟进不就行了,反正背靠着吉利,又有定制车业务,老老实实卖吉利的车不就行了,正好两边的老板都是李书福。

这方面的疑问可以看看美国同行,去年10月11日,特斯拉发Robotaxi发布会后,Uber、Lyft两大网约车巨头股价应声大涨。

然而,特斯拉表示公司计划明年在加利福尼亚和德克萨斯推出打车服务,Uber股价没几天就跌了15%,虽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也反映了一定的市场预期。

这一方面说明,对资本市场来说,无人驾驶不仅是个新鲜的故事,也是有可能全面落地的解决方案,跟进有可能会放弃短期的利润水平,不跟进可能就会被时代所抛弃

另一方面,做无人车能力更强的车企亲自下场做出行软件,对老玩家们的冲击也不小。

作为老大的滴滴,也许是早早的看到了行业趋势,在这条路上已经走了很远了,天眼查APP显示,滴滴旗下的上海滴滴沃芽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完成了C轮融资2.98亿美元。

500

站在十字路口的曹操出行们该如何抉择?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返回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