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事实、讲道理,说说为啥 “消费低迷”

我就想争鸣一下“消费低迷”问题。我还是希望允许观点争鸣,不应该怕比较嘛。

有人问: 明明货币发行在增加、民众的福利也在提高,为什么还会“消费低迷”?难道消费低迷真的是因为“利润绑架”?或者是因为“物价涨价幅度大于人们货币收入的增幅”?

我觉得,讨论问题之前,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这里的“消费低迷〞是指什么?

“消费低迷〞可以理解成社会消费绝对量减少,这是一种“消费低迷”。但有没有另外一种“消费低迷”?比如,居民消费的绝对量其实并没有减少,甚至还在增长,只是增长速度较前降低了,而同时消费供给能力却仍在较快增长,这样一比较,相对于较快扩张的供给能力,较慢增长的消费呈现出“低迷”,东西比以前更不好卖家竞争反而更卷了。

那么中国目前的“消费低迷”是那一种类型呢?我个人觉得总体上是后一种“低迷”。即我们的消费绝对量仍在增长,但增速放缓了,而同时供给量却仍在较快扩张,所以东西不好卖了、卖方竞争更激烈更内卷了。不信你可以查查各种统计数据。

那么,为什么居民消费量增速会下降呢?我觉得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居民收入增长放慢了。基数大了,收入增速会逐步放缓,这不难理解。收入增长不是那么突飞猛进了,人们花钱自然会放慢,但同时生产能力的扩张仍在经较快速度持续

第二,老百姓对传统消费品的需求基本饱和了。你家每个房间都有了电视机、你已经有三台手机了,你家有两辆车了,而且这些东西都还是七八成新。你再有钱,也不必每个月都换电视手机和汽车吧?你家每天晚饭都是八个菜了,龙虾大闸蟹都上了,再有钱,你也不能一天吃一百公斤大米吃一吨肉,你也不必每天都买新电视新冰箱换新车新房吧?人自然的需求就那么大,这叫消费饱和。

第三,社会收入结构分配结构有缺陷。有“理论家”质问:  “消费低迷”难道是“老百姓手里的货币不足吗”?我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显然,这位“理论家”是相信老百姓手里的“货币”是很多很足的。那么请聚集在观察者网的各位“老百姓”来说说,你们手里的“货币”足吗?反正我觉得,也许马云刘强东雷军们手里的货币是很足的,但中国城市相当一部分中下阶层居民以及农村大部分农民手里的货币是严重不足。市面上的货币总量是不少,但有些人钱多得不知道该怎么花,有些人消费水平很低他们也迫切想增加消费但却没有钱甚至连基本的生活开支都很难。比如,我堂叔堂婶都七十多了,他们生活在安徽农村,离合肥很近,不算穷地方。但他们俩每月杂七杂八加起来总共只能从政府领到四百来元钱。在我看来,他们住的农村小楼里里外外早就破旧不堪,早该彻底翻新重做并换上更多更好的居住设施如现代供电厨房卫浴供暖降温设备;他们的生活家具电器生活用品衣服啥的在我看来早该扔了,那些东西卖给收破烂的或送给叫花子人家都不会要,早该换新的了;他们特别喜欢住在县城的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进城时总想给孩子们买点好吃的好玩的;他们身体还不错,一辈子在农田里辛苦劳作,现在他们老了,何尝不想趁着还能动到外面看看玩玩?但老两口一个月总共四百元的养老金,够干啥呢?老头老太太七十多了,现在还得下地种粮种菜养鸡养鸭,儿女时不时还得给他们点,否则基本的生活都不够!真不够!他们是连基本的生活消费都远没有得到满足的人,他们其实是有强烈的增加消费的愿望的,但他们真没钱。有人说,给这样的农村老人发钱增加养老金会让他们“更穷”!真TM不是东西!

第四,大环境变了,炒房不赚钱了,房地产熄火了。

第五,我觉得有这方面的因素,以前中国百姓的消费绝对量和相对量其实更低,但那时中国的世界经济增长的高地,赚钱容易,全世界的钱都涌进中国投资,内外投资产生的需求补上了消费不足的窟窿从而扩大了总需求。这几年环境变化,中国经济增速下降,做生意赚钱难了,算下来资本净流出,总需求进一步被拉低。

如何解决消费低迷?

我觉得,还是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面对问题来解决问题。第一还是要坚持高质量发展是第一要务,大力促增长,继续把“蛋糕”做大做好。中国老百姓还远谈不上富裕,人均财富还远不足够多,促发展促增长,增加老百姓的就业和收入是第一位的。第二,改革完善分配机制。消费低迷的重要原因是我们的收入分配结构有问题,穷人还是太多。共同富裕不能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市场经济一次分配解决不了的问题,二次分配三次分配要跟上。分配改革要真正动起来,更多地向中低收入者倾斜,给底层给穷人更多的帮助。给消费水平很低的穷人发钱,这是立竿见影能马上增加消费总量。你给马云刘强东每月多发500元不会有任何意义,但你给我堂叔那样的老农民每月多发几百元,他会立即去买几件他早就想买的东西。第三,像抓生产抓供给侧改革那样抓需求抓消费,让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改变生产方式改变和丰富老百姓的生活,提供更好更新更多更物美价廉的消费品和消费方式,促进消费提质升级,扩展消费的广度和深度。另外,应该考虑取消一切阻碍消费的老规矩,比如,北京上海限制市民购车的规矩,是不是可以考虑改一改?第四,我赞成这样的意见,大力发展低密度住宅,让中国老百姓住上独门独院的好房子大房子,为房地产发展提供新机会。

本文第二部分我想说说“官科”与“民科”。

在我看来,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也应该欢迎争论,但是,不管你是什么“科”——“官科”或者“民科”——任何严肃的有价值的理论研究都应当遵循基本的科学研究规范。在人文和社会学术研究领域,“官科”并不见得事事高明所有看法都对,事实上“官科”的预言经常出错,但“官科”至少主张研究要遵循科学规范,而“民科”则完全无视规范。所以,“官科”至少可以参考,而“民科”就如那些民间地震预言家,完全不靠谱完全没有价值完全不值得认真对待。

科学的研究规范至少应当包括这样几条原则:

第一,你的研究基础前提或者说出发点必须是正确的坚实的。比如,有“理论家”声称他发现了“财富的本质是能量”这么个“伟大真理”,并将之做为全部研究的“理论基石”,甚至还自豪地宣布他关于财富本质的“伟大发现”让他超越了马克思恩格斯;他还声称,“人类行为只有两个目标——提升效率和扩大丰富性”。相信正常的人看了都会觉得这样的“伟大发现”有点扯有点可笑。财富的本质凭什么就必须是能量而不能是别的什么东西呢?比如,为什么不可以是人或人的认知呢——难道离开了人的存在或人的意识财富还能是财富吗?至于人类的行为目标,为什么不可以是生存繁衍以及追求幸福和自由?真的,我不想说太难听的话,我只能说,能轻松做出这些个“伟大发现”的理论家,他的脑子肯定跟常人不太一样。这样的“伟大发现”过于荒谬可笑,完全不值一驳,以此做理论研究的基石,不可能有正确的结果。

其次,科学的研究规范要求,提出论点必须提供可靠的证据予以可信的证明,不能张口就来你说啥就是啥。比如,说“消费低迷”的原因是滥发货币发福利导致物价水平比老百姓的收入水平涨得快,所以发钱发福利是让老百姓“更穷了”。你肯定吗?你研究过,四十年来或者二十年来十年五年来,中国的物价水平上涨幅度真的“大于人们货币收入的增幅”所以中国老百姓现在比以前更穷了所以不消费了?你提出这么惊人的论点,难道不应该对若干年来老百姓收入及消费物价变动情况做个全面的分析对比拿出详实的数据来证明这一点吗?你总得证明一下吧?但理论家就是张口就来,从不提供任何证据,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他就是真理,无需证明。

第三,理论研究对重大的论断必须非常严谨反复论证慎重得出结论不可草率。比如,理论家说,中国社会现实的分配原则是资本主导。我觉得做出这样重大的论断得谨慎。现实是,中国不是资本主导一切的国家,资本也主导不了中国社会分配机制,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在中国,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有规模庞大的国有企业和体制内单位、中国农业主要是农民个体经营和合作经营,中国还有大量的集体和个体经营单位,这些都不是资本能控制的,在这些地方资本不可能说了算,资本怎么可能主导中国社会分配的所有方面?理论家还说,在经济周期下行“利润趋零”的大前提下,资本与劳动者是“零和博弈”,输家一定是“非资方”劳动者。这也是个非常大的论断,中国的市场经济是“零和博弈”吗?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全体中国人民都受益,老左们也承认自己的生活水平比50年前高许多,这怎么会是“零和博弈”呢?敌对势力和恨国党才会这么抹黑造谣。我觉得这个自称“深思的蓝”的“理论家”最大毛病是喜欢想都不想张口就来信口雌黄,从宇宙的产生到人类的目标到财富的本质再到企业分配他都能轻松一句话搞定。所以,他真跟普通人不一样。

第四,科学的研究必须遵循严格的逻辑进行推理,不能自相矛盾。比如,你说经济不好、利润归零,所以资本家对利润的追求会更多更疯狂地抢占劳动者的份额。但从逻辑上讲,你都说经济不好利润归零都亏损了,理论上讲利润归零就没剥削了,资本连本儿都没了,怎么会反而出现“拿更大的份额”?我无意为资本家辩护,这里我只讲逻辑。从逻辑和道理上讲,一方面你理论家承认经济不好利润趋零,并把这个论断做为你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你却说他拿的更多了剥削更狠了,呼吁资本家向劳动者让利给劳动者更大份额,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深思的蓝先生?他都没利润了都亏损了本儿都拿不回来但他还在坚持经营还在给工人发工资,你说说他还该怎么让利呢理论家先生?他搞经营投入巨资遇到经济低迷亏损累累,怎么反成了你口中“零和博弈”的“赢家”呢?这不合逻辑啊?还有,你一方面断言因为资本的存在以及资本对利润的追求造成劳动者贫困和消费低下所以罪大恶极,那么人家不干了人家撤资人家跑国外去办厂去剥削外国劳动者让你中国劳动者从此不受资本剥削,这总可以了吧?但你文章里又把资本撤资和外流列为罪加一等十恶不赦。这里我不是讲资本好或不好,也不讲资本该不该追求利润,更不讲资本外流对不对,我只讲,你说的这些完全是自相矛盾完全是没有逻辑完全是不讲道理:剥削有罪、不剥削更有罪,那人家到底是该剥削还是不剥削呢?

第五,经济理论研究必须从事实出发、必须尊重事实,不能臆想臆造。理论家以及许多左派将消费低迷归罪于资本对劳动者的剥削。这里我不为资本家辩护,我只指出事实。在当前的中国,哪些人收入最少消费最低?如果你看一看城乡的数据对比,你会发现,跟城市居民相比,几亿农民的收入和消费呈现“断涯式”的低下,而农民恰恰是个体经营或合作经营,他们不为资本家打工。比如我的堂叔堂婶,他们的俩一辈子都是在自己的土地上为自己干活儿,他们是比较穷,但他们的穷真赖不上资本剥削,因为他们从来没进过资本家的厂从来没给资本家干过活从没机会受资本剥削。城市里也是如此,感兴趣者不妨研究一下城市居民的收入和消费分布情况,你会发现城市里收入最少消费最低的人群不是那些在民企或外企打工受中国或外国资本剥削的人,城市里最穷消费最低的人是那些根本没资格受资本剥削的人。我只陈述事实:把“消费低迷”的罪责全推到资本头上并不公平,因为中国的大部分劳动者并不在资本家的厂里干活,他们收入少恐怕不能怪罪到资本家头上。把这个做为消费低迷的病因去吃药也肯定治不好病,因为药不对症。

再比如,“理论家”断言,中国经济是“为利润生产”所以导致无数罪恶。但在现实中真如此吗?至少在宏观层面,党领导人民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科技事业不是为了利润,而是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且中国还有大量国企呢,我自己就当过国企负责人,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国企经营并不全是以利润为目的,我们承担很多社会责任。微观层面,资本家办民企的目的确实是想赚钱,但民企的生产恐怕也不是什么时候都是以赚钱为目标。比如说经济萧条或者说现在打贸易战,对美出口企业销售受阻经营困难时,保本就不错了,哪还敢追求什么利润?这时候很多企业的生产就不是为了利润,而是为了生存。经济困难时,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经营的直接目的就是生存。

许多人喜欢用倒牛奶的事来谴责资本的罪恶,以前我也用这个例子来谴责资本的罪恶。但现在我有了点新认识:虽然在过去的美国和现在的中国都确实发生过商家宁愿把牛奶倒掉也不送给穷人喝的事,但总体看,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生产出来的牛奶绝大多数最终还是给人喝了,过期了倒掉的牛奶占比并不多。现在我觉得,市场经济偶尔倒一回牛奶所造成的损失,无论如何也比那种曾存在过的让95%以上的老百姓一辈子都喝不上牛奶的经济模式强太多。

“理论家”先生关于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以及政府的收入支出等等的说法完全是不懂装胡说八道,表明他没有最起码的经济学常识,甚至没有起码生活常识。我真不知道这是一个处于什么样生活状况以及什么样精神状态的人?他怎么能做到这样一本正经毫不脸红地谈自己完全不懂的东西?且不说政府收入和开支主要的并不靠借债——税收就是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不需要还;而且,即使借债,谁说正确地使用债务不可能增加财富和福利?读点书、学点常识,比如去了解一下借贷在现代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你没房子住,你需要房子,但你钱不够,你向银行借钱买房,这不仅增加了你个人现实的生活福利,不也括大的了现实的住房需求,增加的现实的住房销售吗?至少借的债务,好好工作慢慢还就是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