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元与人民币国际化

美元国际化分两阶段,一是贸易结算阶段;二是债务驱动阶段。债务扩张自然带来金融扩张,债务扩张为里,金融扩张为表,而金融扩张造成去工业化,反过来又因为财政稳定需要而加剧债务扩张。所谓美元霸权需要与贸易逆差并存不是必然的,而是人为选择的结果。货币本身也是商品,是用于商品计价的商品,美国的贸易逆差一大部分对应的是货币出口顺差,如果美元仍与黄金挂钩,则毫无逆差一说,因为出口美元等于出口黄金。同样,人民币国际化并不一定非要以贸易逆差为代价,美元国际化在贸易结算阶段恰恰是基于大量顺差,但需要避免和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债务过度扩张,二是金融扩张造成去工业化。金融扩张导致去工业化的前提条件是金融业利润大大高于工业收入,所以需要对金融业利润作合理控制,这也是提出金融为实体服务这一口号的原因。与此同时,合理的货币化分配也是维持经济和工业长期稳定的重要因素。经济就是生产和分配,分配则分为货币化分配和商品分配两阶段,分别对应工资收入和消费。货币化分配的参与对象包括资方和劳方,在市场竞争强者恒强的规律下,货币必然倾向于向资方聚集,经济越成长,劳方在货币化分配中所占份额反而越小,反过来抑制经济成长最后进入衰退。而为了平衡货币化分配以避免衰退,政府要么提高对资方的税收,代价是会压低投资利润,导致社会投资下降,又会抑制经济成长和带来就业下降;要么就是政府举债,但这也是权宜之计,指标不治本,最终改变不了货币向资方聚集的趋势。在这个货币化分配的游戏中,社会主义国家的优势在于拥有国有资本,于是参与游戏的对象变成了三个:国有资方、民营资方和劳方。国有资方作为替全民代持的角社,在其中起到平衡另两方的作用,当货币化分配的天枰向一方倾斜时,则去补偿另一方。比如我国人均货币收入远低于美国,但在商品分配上却与其相当,原因在于公共服务这一块是国有资方作了货币补偿。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