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KTV里的中文歌MV,怎么都跟我看过的版本不一样?
初次进入日本卡拉OK包厢的中国人,普遍都会经历两波震颤。
第一次是当你尝试输入中国歌手名之时,发现这儿的中文歌库存量,竟然跟你老家十年前开的KTV有得一拼。
第二次是在你点完歌正欲一展歌喉之际,MV里竟出现了几张陌生的脸庞和你从未见过的船新剧情。
在国内与KTV交手这些年,想必你也看过不少盗版韩剧乱剪版本,也听闻东尼大木的剧情大片常常被剪进杰伦儿MV。
但在日本卡拉OK,中文歌的MV与以上几种全然不同。
它们绝非原厂出品却又符合歌曲意境,看得出经过了团队拍摄设计,却又处处都透露着过时与漫不经心。
《半句再见》-孙燕姿
不消多问,这就是山寨。
但究竟为何日本卡拉OK非得给中文歌配上山寨MV,这些玩意儿又是谁拍的?
"山寨MV" alt="500" />
不少人表示在日本唱K真是浑身难受,张不开嘴也跟不上溜,因为山寨MV实在太出戏。
“本来唱挺好,瞅一眼这破MV就嗓子拐弯开始跑调。”
“这《爱人错过》山寨MV,让告五人看了都想告人。”
虽然每部中文歌山寨MV的剧情都有所区别,但它们却都遵循着疑似过时20年的审美。
开头往往是一个外景,缓慢推进蓝天草地,直到主角出镜露出迷之微笑,附加泛滥成灾的叠加特效。
总而言之,要多土有多土。
《千里之外》的原版MV,歌曲佐以战争年代的爱情,弹着吉他的杰伦儿和荡着秋千的女主,想必给很多人都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现在看山寨MV《七里香》拍得像偷情短视频,别说啥他妈爱不爱情,先把这男的特写切远点。
但要说这些片都是瞎拍瞎播吧,你却又能发现里面的剧情、各种该有的道具、布景、居然都挺讲究。很多画面甚至都还能跟歌词一一对应。
比如,《舞女》的红唇大姐穿着紫色无袖旗袍,唱到"谁叫我是一个舞女" alt="500" />
《不能说的秘密》唱到与回忆相关的歌词,男主紧握着旧相片倒也贴合主旨。
场景说随意吧,细看却带着严谨,中文歌肯定不给你配上外国景,让身在他乡的中国人也能产生一些亲切感。
比如,女主坐在一个刻着汉字的大石墩子上翘着脚尖,让你一秒就回到国内景区拍照现场。
又比如,MV的背景素材囊括昆明世博园、天津步行街、上海徐家汇等国内地标,也能让纵情K歌的人感受到他们这活儿干得多认真负责。
更魔幻的是,这些半旧不旧的山寨MV还敢偷摸进化,最新背景已经悄然加上了微信支付宝二维码,试图给中国顾客的代入感再多添几分。
可以说,在日本卡拉OK,最危险的动作不是和妈妈桑挤眉弄眼,而是不小心多看了两眼山寨MV后被彻底吸入。
山寨MV看多了,也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端倪——这些MV的主要角色,似乎都是由同一批人扮演的。
看到几个“老熟人”反复出现在不同歌曲中,扮演雷同的角色和老套的情节,大致可以猜出,它们大概率是同一个团队的手笔。
这样有计划、有规模的山寨,却让人更加费解了,他们到底是什么神秘组织?为什么制作的山寨MV会垄断日本的卡拉OK?
事实上,不只中文歌被这种山寨MV污染,很多非日语歌到了日本卡拉OK也难逃荼毒,KPOP能拍成农家乐。
最后连日本人都忍不住了,频频发出:为什么MV里的人一直在跑?为什么总是重复老套的剧情?为什么拍成这屌样?
为此,日本电视台甚至专门成立了"专案调查小组" alt="500" />
原来这些“山寨MV”其实是日本一种特产,叫做伴唱MV,算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
因为版权或成本问题,卡拉OK公司有时只获得了歌曲的伴奏授权,MV则需要自行制作或使用通用素材库。
日本就此诞生了专门为KTV提供影像内容的从业者或公司,他们的工作就是自制MV,满足KTV点唱对画面的基本需求。
讲究点的会特意到国外录些外景,中国歌曲MV的背景素材就是这么来的。
但问题又来了,伴唱MV的历史少说也有十几二十年了,即便为了省钱,又何至于到现在每部作品都做得如此廉价?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种观感的粗糙和过时感,居然是业界老师傅刻意为之。
刻意烂俗的MV也有匠人精神?
做一份注定成为背景板的工作,是种什么体验?
不用成为游戏里的NPC,成为伴唱MV演员也能给你同样的体验。
为了适配KTV环境,伴唱MV的制作遵循着一套反常规且龟毛的“潜规则”,却让有的日本人高喊一声“sensei赛高!”不愧为卡拉OK产业的匠人精神。
现在我们先来做一道题,小小感受一下伴唱MV的制作逻辑。
请听题:
一对情侣手牵手走在海边,路上,女生蒙上了男友的眼睛,显得俏皮可爱。
这时导演喊了“CUT!”,是以下哪个行为导致的?
A.女主走路蹦蹦跳跳,导致镜头不容易捕捉动作
B.男主双眼被蒙上,没有做出应有的反应
C.两人一路有说有笑,与MV基调不符
答案是ABC全选。
导演蹦出来解释:
“就算约会,你也要摆出性冷淡式的泰然自若,一蹦一跳还蒙眼睛显得太兴奋抢眼了,这是大忌,要是给正在唱歌的人留下了印象那就白拍了。”
伴唱MV在日本自有一套逻辑道理,让人没印象,记不住,看完像失忆了——这种批评才是对伴唱MV的五星好评。
说白了,伴唱MV的主旨就是要有MV,但是又绝不能引起顾客的注意。
院办恍然大悟,原来之前吐槽的老套情节竟是出自伴唱导演的精心编排,以及演员对演艺尺度的拿捏。
重复却模糊的场景,避免使用有高辨识度的地标建筑,这都是为了减少记忆点;
用到包浆的道具——沙漏、漂流瓶、撕开一半的照片——都是为了模糊时间背景,增加通用性,素材复用也不成问题;
演员总是用相同的角度横向走过去,是因为要随着歌词字幕同方向出现不显突兀。
衣服的颜色都要考虑进去,避免红色和歌词颜色相冲。
甚至就连演员,都要精心挑选出一张张“路人脸” ,确保做到过目即忘......
这一切只为了实现伴唱MV的至高境界——若有似无。
如同黑子哲也之于奇迹的世代,他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和大明星大制作MV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目的本质不同。伴唱MV这种“去个性化”的处理,目的是让MV成为真正的背景板。
没印象,就可以让伴唱MV美美隐身,避免过度吸引观众注意力,从而让唱歌者和同行友人能更专注于演唱和KTV的社交氛围。
导演不断强调,伴唱MV最重要的是烘托KTV包厢的氛围。所谓的氛围则是四下昏暗,关注的中心只应在演唱者身上。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人深爱卡拉OK。
甩开社畜的制服外套,终于可以当一回放肆的野兽,在昏暗的包厢,手举麦克风赢得全场关注。
这种魅力,能让走路内八连连鞠躬的日本人,唱到脱裤子都不肯把麦放下。
当四周一抹黑,你的视线集中在那个小小的屏幕上时,MV的存在感相当醒目,画面的有无与好坏都会被放大。
网友们之所以吐槽山寨MV的诸多细节,也是因为对原版MV太有印象,导致二者反差过大。
但或许,经过社交媒体和电视台的曝光,伴唱MV这一行也就成了日本的另一个匠人笑话。
你终究不可能在强调“不存在”这一存在的同时,让人们无视这一存在。
接受采访时,伴唱MV的导演还特意强调了一句:
感谢大家的关注,但希望大家不要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