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不止是你:山东大学!
近日来,山东大学摊上了事儿。由给留学生招募“学伴”引发的一系列关于“留学生问题”在媒体的不断翻炒下愈演愈烈,愈炒愈臭。
某社交媒体上的舆论更是把这种问题引向了“保护女学生”、“抵制外国留学生”、“黑人问题”、“民族自尊”等一系列奇怪的话题上。
本人就不愿讨论所谓的“道德问题”或者“民族自尊心问题”。也不愿去挖掘山东大学的“黑历史”,更不愿意跟风攻击留学生制度或者为山东大学洗白。
本篇文章,就国内高校教育产业解析一下关于“山东大学事件”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以及关于留学生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
造成山大搞出所谓“学伴”的“首恶”是什么?是国际高校排名体系!
该体系有一条不可或缺的条件便是“外国留学生比例”。
由于目前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以及国内高校教育质量的原因,造成发达国家留学生选择中国高校的比例极低。
所以,势必会导致国内高校为了这个排名体系吸收第三世界国家的留学生来华。
造成山大搞出所谓“学伴”的“首恶”是什么?是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中国全球化战略!
这个战略本身没什么错,但是到了高校教育体系就出问题了。
所以,教育部关于留学生的扩招问题到了各大高校就成了不择手段的四处招揽留学生。
造成山大搞出所谓“学伴”的“首恶”是什么?是国内高校常年累月的政绩驱动型办学“经验”。
在教育部制定的高校教育战略推到各大高校时,各高校教条式战术执行方案同样就出问题了。
所以,各高校为了最快速完成政绩,就必然会使用非常规的办学的手段。
于是,在回过头来看山东大学的这一系列事件。
首先,“学伴制度”有没有问题?当然有!什么问题呢?当然不是这个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执行这个制度的宣传,审核以及执行效果上出了问题!
(山大“学伴制度”宣传用图片)
这个制度,或许在制定时是没有问题的。初衷或许就是为了“增进交流”以及“相互学习语言”。
但不论是网上曝光的报名表,还是山大自己的宣传页文章,亦或者是山大公众号的宣传文案。无不充斥着强烈的性暗示。
这才是这次“山东大学留学生事件”的最激起民愤的原因所在。
再来看山东大学的回应文案,无不充斥着该校领导层的无知与傲慢。
在他们看来,我们明明是本着“人文关怀”和“为学生”着想的目的才推出的制度。怎么到了你们这些“网络暴民”的眼里就成了罪过了呢?
这不是道歉,而是推卸责任(俗称甩锅)。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山大领导们的思维跳脱,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网民们指责他们的错究竟错在何处!
所以,才会出现这种荒诞不经的所谓“道歉”文案。
当然,本人在此并不是说山大的领导们不会办学,不会搞教育。即便它的教育再好,依旧掩盖不了该校领导们“依旧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事实。
再来看后来的二十五陪一事件。山大回复依旧是“我行我素”。与社会关注的焦点丝毫不在一条线上。
至此,基本上分析完了山大留学生事件。那么,接下来要说的就是这个事情或者这类型事件有没有可行的解决方案?
显而易见是有的!
首先,远的不谈。撇开“学伴制度”在执行上的一系列错误,仅仅就这个学伴制度本身而言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个人愚见,在目前的国内高校留学生制度下。短期内这种学伴制度的存在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具体原因下文分析)。
但是,这种制度本不应该办成山东大学这样的结果。
山东大学“学伴制度”最根本的症结:免费招募!
有这么一句话“免费的才是最贵的”。客观的来讲,就国内高校整体环境而言搞这种免费的“志愿者模式”,作为潜在志愿者能够选择的“标准”说一句实话恐怕也只有性别、外貌、乃至“新鲜感”或“好奇心”。
这是人性使然,招募方既然没有给出准则,那潜在志愿者就只能自己寻找标准。由于各种原因最后导致“异性学伴”居多几乎可以说是必然的结果。
个人认为,这套制度短期内可以存在。但是前提是必须高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化规则”出来。
比如说,由校方与留学生达成协议出资(或纯粹由校方出资)搞一个“学伴基金”出来运营这个“学伴制度”,再制定一套责权利明晰的执行标准。然后再校内公开招募有偿学伴业务,达成意向签订“学伴合同”。
或许有人不同意这样的“改制”。但我要说的是,金钱面前人人平等,把模糊的所谓“相互学习”合同化、商业化。才是这套制度目前唯一的出路,至少不会出现大比例的异性“学伴”大规模出现的情况,当然也就不会搞出这么多是是非非。
因为这样改的本质实质上就是“语言助教”的简易版本,我相信绝大部分中国学生并不需要所谓的“相互学习”。
而回过头反观山大“学伴制度”制定者,他们想要的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想不花钱就把事儿给解决了。这样的情况下,它不出事儿才是小概率事件!
实话实说,现在国内高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没有能力在全球范围内招收到优质的留学生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所大学想要提高国际留学生的比例就必然会招收到大量第三世界的留学生。
这是一个客观的现实问题。就如同当年我们的学生去外面留学首选发达国家一样,大量第三世界国家在选择留学的时候必然会在高学费高质量的发达国家高校和廉价的比较高质量的中国高校之间权衡。未来,第三世界国家来华留学生不会更少,只会越来越多。
这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代价。我们国人也不必太过敏感,只要搞好制度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就要说一说解决这个留学生问题的长期方案了。
首先,制度的指定必须要明晰的第一原则就是不能搞区别对待。毕竟留学生来华就只是留学,搞区别对待是不可能制定出合理(不一定非要公平)的制度。
如何做呢?“学伴制度”长期化是不可能的。这种“中国特色”只可能解决短期问题,但是一直特色下去就是畸形。
既然要和国际接轨,那第一就是语言。高校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中国学生不会有多大比例去学习留学生所在国的语言。而是来华留学生是必须要解决自己的语言问题的,因为他们要在这里生活。
“学伴制度”解决语言问题,充其量只能是权宜之计。因为它既不专业,也有风险(哪怕是合理制度化的商业模式)。
如此,各高校就必须建立对口留学生的语言学校(或语言班),或者由国家资本与社会资本成立独立的语言学校。用专业的方法解决来华留学生的语言问题。当然,这也不是最长远的方案。
最优解是什么?当然是建立全球标准的汉语考核标准,进而在有来华留学需求的国家推广这套考核标准。各大国内高校按照统一分数标准执行即可!
就目前来看,最优解上不可能。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尽快完成“学伴制度”的过渡性,由高校联盟或者高校自己搞对口的专业级语言教育系统。
接下来,就是留学生的审查机制了。中国需要留学生吗?当然需要!然而,即便你有一万个迫切的需要留学生的理由,高校不加区别的从世界各国“搜罗”留学生都是绝对脑残的行为。
这也就是国内留学生问题不断爆发的最主要原因。
归根到底,还是各高校传统的“政绩”逻辑使然。此之谓高校一切恶的原罪!这个,本人无力解决,只期望各大高校领导们睁眼看看这个世界!
看看现在的中国!你们如此搞“政绩”难道不怕有一天督察监察小组空降你们办公室吗?!
最后的最后,说说山东大学这场闹剧的未来吧。或许不远的将来,山东大学的校长或者一批领导辞职或者被查办,接着各高校叫停各种形式的“学伴”制度。更甚者各大高校自查自清或被查被清,甚至落马一大批校长校领导。
社会舆论随之拍手称快!
但是,这是最好的结果吗?本人认为不是!
最好的结果应当是整个高校办学思维的转变以及办学制度朝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高校教育,任重道远。本人不希望这次山东大学事件的结果是国内高校体系的大踏步退缩。遇到问题的首先,应当是解决问题而不应该一刀切!
留学生不是肿瘤,高校发展各自的教学模式也不必讳疾忌医。这不仅仅是一个山东大学的问题,也不是解决一个山东大学就能解决的问题。愿各大高校引以为戒,继往开来!
以上,仅此。
本文版权归属:bilibili、风闻社区@玄英闲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