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0) Opennovo猜测印度的心理
中印的矛盾,短时间弥补不了,印度对华嫉妒与恨是历史悠久的。
我在DeepSeek观网问了几个问题:
问:印度历史上被几次外敌入侵?
DeepSeek的回答中提到了“中亚大月氏(Tocharians)公元1世纪入侵,首次连接中国-罗马-印度的丝绸之路贸易网”。
问:我听说“欧洲人是因为想跳过中东贸易中间商,在寻找中国的过程中,找了印度”,是这样的吗?
DeepSeek:
是的,这种说法反映了15—16世纪欧洲殖民扩张的关键逻辑之一。欧洲人(尤其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探索东方的直接动机,确实是为了绕过阿拉伯和意大利中间商对亚欧贸易的垄断,直接获取亚洲商品(尤其是中国丝绸、瓷器,印度香料)。但在这个过程中,印度因其地理和资源禀赋,意外成为欧洲殖民者的"退而求其次"甚至"意外之喜"。
问:中亚大月氏 在入侵印度的时候,有没有先入侵中国,与中国交战?
DeepSeek 回答节选:
直接军事冲突:
大月氏在河西走廊时期被匈奴击败(属中国北方游牧势力间的战争),但未与中原王朝(汉朝)直接交战。
其分支贵霜帝国后来与东汉发生短暂战争,但规模有限。
入侵印度的路径:
大月氏→被匈奴驱逐→西迁中亚→南下灭大夏→建立贵霜→入侵印度西北部,全程未再东进中国。
地缘格局差异:
中国汉朝通过河西走廊和西域都护府形成屏障。
印度西北部(开伯尔山口)始终暴露于游牧民族南下通道。
问:那么请回顾一下印度历次受到的入侵前后,是否入侵者都与中国发动过军事冲突?
DeepSeek的回答认为“雅利安人没跟中国发生军事冲突”(但我了解到“妇好烹了雅利安人的首领,使得雅利安人继续南下入侵了印度”)。
DeepSeek关于“马其顿亚历山大(公元前326年入侵印度)”时,附了一句“传说:希腊史料称亚历山大听闻东方有"赛里斯"(丝国,指中国),但未证实”。那这是一个早于英国的,被中国吸引而来的入侵者。
DeepSeek最后的总结:
地缘规律揭示
1.中亚通道的连锁反应:
游牧民族(匈奴、突厥等)若被中国王朝击败,常西迁冲击印度(如大月氏→贵霜)。
2.伊斯兰扩张的双向性:
阿拉伯/突厥势力同时向东西扩张(西进欧洲,东攻印度/中国)。
3.海权时代的错位:
欧洲从海路入侵印度后,才具备东侵中国的跳板(如英国以印度为基地发动鸦片战争)。
印度与中国的"入侵关联性",本质上是欧亚大陆地缘博弈的投影——当某个强权在东方(中国)或西方(波斯/欧洲)受挫时,印度往往成为压力的宣泄出口。(我不认可“使宣泄出口”)
问:在这么多的入侵中,我发现:马其顿和欧洲殖民者是因为想找中国才使印度间接受害的,是这样吗?
DeepSeek:确实可以这样理解,但需要更精确地分层分析——马其顿亚历山大和欧洲殖民者的东方扩张,本质上是“寻找中国”这一目标驱动的地缘连锁反应,而印度因其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成为这一过程中的“次级目标”或“意外替代品”。
以下是DeepSeek的论证节选:
关键区别:主动替代 vs 被动波及
维度 马其顿亚历山大 欧洲殖民者
对中国认知 模糊传说(无具体坐标) 明确目标(《马可·波罗游记》记载)
印度角色 地理误判的终点 贸易链上的最优替代品
历史结果 短暂军事破坏后撤离 系统性殖民统治200年
更深层的地缘规律
“中国幻想”的驱动力:
中世纪欧洲对中国的想象(如“黄金屋顶的汗八里”)成为航海冒险的精神燃料,而印度是燃料耗尽前的“中途加油站”。
印度的地理宿命:
位于欧亚大陆海陆交通十字路口,无论东来(亚历山大)还是西来(欧洲)的势力,都将其作为必经之地。
结论
马其顿:因地理无知将印度当作“东方终点”,属于被动误伤。
欧洲:因贸易需求将印度作为“中国替代品”,属于主动降级选择。
共同点:印度因“靠近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自身富庶,成为地缘博弈中的“缓冲垫”——当东方目标(中国)不可即时,印度便成为泄洪区。这一规律至今仍影响印太战略(如美国“印太经济框架”中的印度角色)。(这也是我的想法)
--------------------------------------------与DeepSeek的问答结束------------------------------------------------
从这个角度,再来看印度今天“苏杰生直言,印度不如中国,是因为西方长期‘抬华抑印’”就好理解多了。
如果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弱者,在历史长河中面临那么多次的入侵苦难,而其中几次痛苦的入侵苦难是因为自己有个“诸多追求者”的邻居招来的,大家想想看,换作你们,你们会不会满心怨气?在印度这种“打不过,就修心,通过改变内心、改变视角来适应外部环境”的修心哲学(如:种姓制度、‘这辈子苦是因为上辈子的罪’)的(心理按摩)长期磨砺下,他们的“社牛”和内心无比(幻想)强大,已经修炼到了何种程度,这从宝莱坞近乎奇幻的动作片中可看出几分。就是一种“扭曲,压缩,再扭曲,再压缩,无限扭曲,无限压缩”的过程。
中国人无法理解,毛主席无法理解(中印战争后,教员不是没想通吗?),那是因为在座就没被压缩过;大象怎么能体会蚂蚁眼中的世界?在座各位能理解“水熊虫的世界观吗?”。外敌入侵中国,把中国拖入半殖民地的境地,这只是扭曲了一下中国人;日本入侵中国,是对中国人民的一种压缩;问题就在于:中国人民的压缩零界点太低,没压缩多少,就想着如何复原,这就开始抗战了。印度种姓下的人心,这压缩比率真的太无限了;每一次被入侵,被压迫,印度土著就被向下压缩一级,这种忍耐心可以套用“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印度这个“人上人”的参照系,不是社会地位,而是心理承受能力。“苦”来源于各种应用场景,比如我是工2代(父母是工人),主业网管,业余炒股的时候,我就要去理解和学习社科、金融、经济等知识,这个学习与攻克的过程是一种苦。中国军工的“苦”来源于西方军事断供,中国芯片/AI的“苦”开源于美国的卡脖子;攻克这些“苦”都会得到丰厚的回报。那么“印度种姓中的底层人,在吃‘苦’后的阳奉阴违和人性变通”就是印度人的回报,所以我们习惯说“印度外交的柔软身段和左右逢源”。
由此:印度在入侵的千锤百炼下,人性变得非常容易变通、身段极为柔软,软的就跟嚼完的口香糖一样,各种姿势;但中国人的压缩性弱,复原性强,使得欧美一榔头砸下来,钢板没砸弯,但榔头弹回去了,因为历史上来来回回实战经验丰富。眼瞅着这波关税战,印度从一开始想从中取栗,到现在甲亢姐高呼“中国赢麻了”;这中间的原因,印度不会理解,它内部就不具备中国的世界观。不具备中国世界观的国家,不止印度和中东;现在理解的比较好的,也就是几个发达国家。我们看起来美国的计谋不是中国的对手,但好歹美国是会一定程度上活学活用中国兵法的,只是玩得不那么6。
中国历史发展中,各条线的科技发展来源于“我们更乐于改变外界环境,而不太压缩内心”,虽然我们国内有信仰佛教的信徒,但我看很多是在挫折时“心理按摩”自己的;但潜意识还是“先想办法改变外界”,比如:梯田、稻花鱼复合养殖。今早想到我们对美国的评价是“地广人稀”,心想“那为什么我们就不是地广人稀?”。可能在古代,中国也属于地广人稀,毕竟种植技术没那么发达,养不活这么多人口;但我们的历史书都教过“每次外敌入侵,北方就往南方逃”,久而久之就压缩了南方的人口密度,当人口密度增加,要么提升农业技术,要么想办法打回去,因为中国的南方是有水域(地理)边界的,这等于到了容器的边界(虽然水域相当于一个可以渗透的容器壁,但渗漏率并不高)。(先写这些吧!没想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