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投资失速:高溢价并购何以沦为财务黑洞?

500

这是鹿鸣财经第591篇原创文章

作者:金德路


“再造一个蒙牛”计划,不出意外地,将再次落空。

时间回到2020年年底,彼时蒙牛总裁卢敏放放下豪言,要用五年时间“再造一个蒙牛”。按照目标,2025年蒙牛营收规模要达到1500亿元。

如今时间临近,蒙牛离目标,却越来越远。

财报显示,2024年全年,蒙牛实现总营收886.75亿,同比下降10.09%;净利润1.05亿人民币,同比下降97.83%。

营收下滑,主要是产品表现乏力;净利润暴跌,则是蒙牛为过去的盲目投资买单。

数据显示,2024年,蒙牛子公司贝拉米和联营公司现代牧业的商誉减值,分别达39.81亿和8.27亿,直接拖累企业利润。

投资“失败”导致巨额亏损,这一切,要从这家中国奶制品巨头的“焦虑”说起。

“买买买”背后的内在焦虑

卢敏放设定“再造一个蒙牛”目标的那一年;对比中国的两大乳制品巨头,彼时蒙牛,其实已经陷入被动。

财报显示,2020年蒙牛实现营收760.35亿,利润为35.25亿元;对比伊利,同期企业营收为968.86亿,净利润70.99亿。

要说当时蒙牛“差”在哪儿,拆分业务结构便十分明显。

伊利蒙牛两家巨头,主营业务包括液态奶、奶粉、奶制品、冰激凌等。

财报显示,2020年伊利液态奶业务占总营收为78.86%、奶粉及奶制品占比13.35%、冷饮产品占比6.38%;同期,蒙牛液态奶业务占比89.1%、奶粉占比6%、冰淇淋占比3.5%。

显而易见,蒙牛业务过于单一,企业过度依靠液态奶,产品多元化做的也不及伊利。

更重要的是,对于蒙牛而言,过于依赖液态奶业务,并非长久之计

事实上,中国液态奶市场相对成熟,已经进入存量市场。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16年中国液态奶产品为2737.2万吨,此后产量逐年有所下滑;另据头豹研究院数据,2017年起,中国人均液态奶消费量已经出现负增长。

500

这意味着,液态奶市场空间有限,行业天花板将至。

所以,对于当时九成业务都靠液态奶的蒙牛,寻求多元业务的压力可想而知。

于是,蒙牛这边盯上了奶粉与奶酪业务,通过收购加快步伐。

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蒙牛收购澳洲奶粉品牌贝拉米全部股份,交易总金额折合人民币约71亿元。同时,自2020年起,蒙牛逐步加大对妙可蓝多的投资。

就在当年发布“五年发展计划”时,卢敏放也直言:蒙牛明年(2021年)肯定会加速发展奶酪和奶粉业务,未来很有信心成为“市场老大”。

或许,彼时的蒙牛,压力与野心都到达了顶峰。

投资,频频“失手”

结果看,经过四年发展,蒙牛的“第二曲线”发展,显然不及预期。

先从导致2024年蒙牛巨亏的“贝拉米”说起,此次计提商誉减值达39.81亿元。

所谓商誉,是当年蒙牛收并购贝拉米时,所支付的超出其市场估值的部分,属于无形资产。可以将商誉理解为蒙牛对贝拉米的期望值,如今商誉减值,意味着蒙牛期望定高了、买亏了。

事实上,蒙牛收购贝拉米后,其业绩不增反降。

在收购前的2018年,贝拉米营收为3.29亿澳元(约合16亿元人民币);而到了2020年,贝拉米的营收下降到了10.32亿元。从2021年开始,蒙牛乳业不再单独公布贝拉米的营收情况。

除了贝拉米后,在奶粉行业,蒙牛早期对于雅士利的收购,最后的结局也并不完美。

2013年,蒙牛以124.6亿港元收购雅士利,2022年雅士利退市。财报显示,2013年时,雅士利的营收规模便达到39.01亿元,然而至2022年其营收反而减少至37.86亿元,且期间更是多次出现净亏损,10年累计盈利仅3.60亿元,甚至不及收购前单年净利润。

显然,“雅士利+贝拉米”的奶粉矩阵,终究未能如愿。

整体来看,2024年蒙牛奶粉业务实现营收33.2亿元,同比下滑12.68%,占总营收的3.7%;相比于2020年,蒙牛奶粉业务的营收为45.73亿元,占总收入的6%,两项数值都在下降。

500

来源:企业财报

折腾多年,奶粉业务不升反降。再看蒙牛重点布局的奶酪市场。

财报显示,2024年,蒙牛奶酪业务收入为43.57亿元,占总收入的4.9%。

对于奶酪行业,卢敏放曾表示:由于消费者更多从“喝奶”转向“吃奶”,因此包括奶酪在内的乳制品品类在中国市场有很大机遇。

不过,现实情况是,奶酪市场在中国的发展,依旧较为受限。

据尼尔森IQ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奶酪市场规模为128亿元,市场规模较小。行业仍处于行业发展早期,说白了,中国百姓对于奶酪的需求还是比较有限。

与此同时,根据马上赢线下零售监测网络数据显示,奶酪在乳制品类目中的市场份额占比从2022年1月的最高点5.92%,一路滑落至2024年第一季度的3.5%左右,下滑幅度约为40%。

所以,奶酪市场未来的增长空间,依旧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总结起来,蒙牛的数笔巨额投资收购,并未能如预期般快速打开市场,反而拖垮其盈利能力。

何以至此?

急于求变,却收效甚微,蒙牛问题出在哪儿了?

一方面,战略层面,蒙牛为快速扩张市场份额,倾向于高溢价收购非核心业务或国际品牌,但缺乏应对市场需求变化、政策风险,导致标的资产业绩持续低迷,最终被迫减值或剥离。

2013年,蒙牛以124.6亿港元收购雅士利时,溢价为9.4%。

从市场环境看,雅士利主打中端奶粉,但2015年后中国奶粉市场高端化趋势显著(外资品牌市占率超60%),雅士利产品力不足。

2019年,蒙牛收购贝拉米,溢价达到了52%,但蒙牛未充分评估中国政策限制。

事实上,收购完成后的那几年时间里,贝拉米一直没有获得中国的奶粉配方注册,只能通过跨境购或海淘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

从这方面来看,蒙牛的战略还是有些冒进,高溢价并购与市场需求脱节,政策风险预判也存在不足。

另一方面,蒙牛数笔并购都过度依赖资本运作,忽视投后管理体系搭建,导致被收购企业团队流失、渠道冲突、成本失控,并购标的反成财务负担。

渠道层面,蒙牛的常温奶经销商以商超为主,蒙牛收购雅士利,想要补齐奶粉短板;但于此同时,奶粉的打法此时已经悄然发生改变。

据尼尔森数据,从2011年开始,国内母婴渠道逐渐成为奶粉主流渠道。到了2018年,母婴渠道的收入占比已经达到56%,而商超渠道则萎缩至18%。

500

与此同时,2015年雅士利80%以上的销售来源还是这些传统渠道;母婴渠道的快速崛起,让雅士利在渠道层面遭受重创。

此外,2013年8月,雅士利创始人张氏家族退出雅士利董事会,蒙牛时任总裁孙伊萍接任董事会主席;与此同时,雅士利原有团队陆续流失,市场开拓进程放缓等问题接踵而至。

总结起来,在战略层,蒙牛为短期追赶伊利选择高溢价并购,但标的与主业协同性弱(如奶粉与常温奶渠道差异)、抗政策风险能力差(如奶粉注册制、供应链中断)。

执行层来看,投后整合能力不足,未解决文化冲突(雅士利团队流失)、成本失控(现代牧业)、渠道割裂等核心问题。

战略层面与执行层面的诸多不足,让蒙牛越来越重,最终由起初的“买买买”走向了如今的“减减减”,

小结

2025年,蒙牛的核心任务是“重回增长”。

面对需求侧的疲软与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蒙牛接下来的每一步,都需要更谨慎也更“轻”一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