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民意,聚民心,议出美好家园
梧桐苑小区门口的健身广场上,张大姐正和邻居们商量着给新装的儿童滑梯加装遮阳棚。这个曾因争夺广场舞场地引发矛盾的公共空间,如今成了居民共商共议的"露天议事厅"。从健身器材选址到绿植养护责任划分,从垃圾分类督导到宠物粪便箱设置,三年来48场"梧桐夜话"让这个老旧小区焕发新生。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治理实践,印证着"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的朴素真理。
一、打开"民意收纳盒",让诉求有处安放
在紫藤社区,"楼栋议事角"的挂牌让居民吐槽有了去处。墙上的留言板记录着居民需求:三号楼王阿姨反映楼道照明损坏,五单元李叔建议增加充电桩点位。社区每月召开"吐槽大会",将零散诉求归纳为"环境提升""便民服务"等六大类。去年通过"民生微实事"投票,居民自主选定晾衣架改造、楼道文化墙等5个项目,85%的改造方案由居民设计团队完成。当意见征集从"填表格"变成"拉家常",基层治理便有了源头活水。
二、编织"民心黏合剂",让共识自然生长
金桂园社区的"共享工具屋"藏着治理智慧。最初只是几位热心居民自发收集闲置工具,如今发展成拥有200多件物品、30名轮值志愿者的互助平台。党员杨师傅的维修队每周义务服务,带动更多居民加入"邻里帮"队伍。社区通过"微心愿"认领活动,让会摄影的帮拍全家福,懂园艺的教绿植养护,形成"需求清单"和"技能清单"的精准对接。这种用温情黏合分歧的方式,让原本"见面点头笑,有事各自忙"的邻居变成了共建家园的伙伴。
三、搭建"协商操作台",让方案落地生根
面对老旧车棚改造难题,春晖社区没有选择"政府包办",而是组织三轮协商会。居民代表提出"既要停车位也要活动区"的矛盾需求,设计师现场调整方案,最终形成可升降晾衣架、折叠活动桌椅的复合空间。施工过程中,退休电工老周主动监督电路改造,教师赵女士牵头制定车棚使用公约。这种"居民设计师+专业顾问团"的模式,让改造后的车棚既有颜值更具温度。当协商从会议室延伸到工地现场,纸上蓝图便成了触手可及的美好。
从楼前屋后的"微更新",到社区公约的"再升级";从"银发巡逻队"守护平安,到"小候鸟课堂"传递温暖,基层治理的密码就藏在街谈巷议的烟火气里。当每个声音都被倾听,每份智慧都被珍视,千家万户的"小确幸"就能汇聚成美好家园的"大图景"。正如紫藤社区文化墙上那句居民自创的标语:"商量办的事不扯皮,齐心干的活最漂亮。"这或许就是中国式基层治理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