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气变好了,但代价是什么?”英媒:代价是全球变暖加速了

一、“中国把空气污染治理好了,但代价是什么呢?”

今天这期内容,我想和大家分享一篇我在英国老牌知名科学杂志《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的官网上刷到的文章。《新科学家》母刊创刊于1956年,号称“全球权威的科学周刊”“世界第一流的科学/科技类新闻杂志”,因为其标榜自身内容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而且这俩说法还颇受一些西方国家认可——比如英国,所以《新科学家》杂志还被英国学校列为本国学生的“科学系必备案头读物”。

虽然话是这么说,但就我今天要聊的这篇文章来看,它和“权威性”或“专业性”似乎都不太沾边,但是“可读性”的确是拉满了,这一点从它的文章标题上就能看得出来,因为它的标题叫作《中国空气污染指数大幅削减,推动全球变暖不断加速》(Dramatic
cuts in China’s air pollution drove surge in global warming)

500

这篇“科普”文章一上来就给我们扣了一顶大帽子,煞有介事地扯什么“近期全球变暖速率之所以激增,主要源于中国对空气污染的治理”,说中国在改善本国空气质量这一块实在是太能“卷”了,但这种卷法只对中国人有好处,可由此产生的“代价”却得全世界来承担。

这么离谱的结论它们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呢?按照文章那一套说法,导致空气质量差的污染物主要是一种被称为“气溶胶”的东西。气溶胶不是一种特定的物质,而是多种污染物的集合体。学术点说,它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固体颗粒或液体小滴,与气体共同组成的混合体系;通俗点说,我们过去常挂在嘴边的PM2.5就是气溶胶的一个组成部分。通常而言,空气中的PM2.5含量越高,气溶胶的含量也就越高。

500

过去雾霾多要挨骂,现在雾霾少了也要挨骂,怎么什么话都让你们西方媒体给说了呢?

500

过去这10多年中国在空气污染治理这块的进步是肉眼可见的

那气溶胶这玩意和全球气候变暖又有什么关联呢?美国红迪网上有位外国网民就这二者的关系打了个比方,我觉得还挺通俗易懂的,这里也贴出来给大家看看:

“这就好比一个长期浪迹街头的流浪汉,他已经整整半年没洗过澡了,身上覆盖了一层厚厚的污垢和灰尘,这些脏东西多少可以起到一些保暖作用,就算他衣不蔽体也不至于一阵风吹过来人就倒了。如果你要把他强行拉去洗澡,将他身上的污垢给一层层搓下来。洗完之后这人倒是变干净了,但是这样一来他要是再碰到冷空气,到时候肯定就得冻得成个二傻子。”

文章提到,在21世纪初,中国因快速工业化导致空气质量越来越差,由此引发了广大中国老百姓的强烈不满,尤其是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前夕。为此,中国政府专门实施了一揽子治污措施,比如对火电厂增加过滤装置以减少发电时的污染物排放,比如收紧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这些措施都是有效的,中国政府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令中国的空气质量大为改善,仅硫酸盐这一项指标的排放量就下降了75%。

500

但是——从这个“但是”开始才是蛐蛐我们的重点,之前那些都不过是欲抑先扬的前菜罢了,随着中国空气治污进程的不断推进,来自西方的质疑声浪开始一浪高过一浪。从1970年至2010年,全球气温以每十年约0.18°C的速率上升。从2010年开始,排除自然气候波动的影响,这一速率开始上升至每十年约0.24°C。

500

那么,导致这一现象的背锅王是谁呢?没错,答案正是那个人口超过14亿的东方大国。

二、好人,就活该被人拿枪指着吗?

文章援引挪威国际气候研究中心(CICERO)研究员比约恩·萨姆塞特(Bjørn Samset)的话称,自2005年以来,萨姆塞特的团队就一直在开展一项研究工作,研究的重点就是东大空气污染治理和全球气候变暖这二者间的关系。

自2000年代中期起,中国每年大约减少了2000万吨二氧化硫的排放,治污规模之大,放眼全球,无人能及。不仅如此,近年来,中国的治污速度不断放缓,这是因为可供中国降低的空气污染物已经所剩无几了。萨姆塞特认为,由于中国气溶胶污染物的持续减少,全球变暖的加速率可能提升了80%,相当于每十年额外升高了0.05°C。若以1850年以来的总升温来算,则这一数字还要上升至大约0.07°C。“总的来说,由于中国的空气污染治理过于卓有成效,所以老中起码要为过去170多年全球总升温的5%负责。”

500

看到这我估计有人要好奇了:怎么着?合着过去这些年空气污染严重的14亿人口东方大国只有我们中国一个吗?南边的印度怎么算?印度的空气质量都糟糕了多少年了?一年比一年糟糕,现在全球排名前20的空气重度污染城市有一多半都在印度。我们中国玩了命治污,印度玩了命排污,这一减一加充其量也就是不过不失。要是按照你们西方人这说法,空气污染越严重气候,变暖速率就越慢,那也不至于得出像现在这么离谱的结果啊。这不还有印度这么个污染大户呢吗?

500

印度空气污染那么糟糕我也没见你们西方媒体关心关心啊

你还真别说,这一回人家一早就预判了我们的预判。萨姆塞特强调,中国是中国,印度是印度,两国的空气污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中印两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不一样,两国受大气环流的影响也不一样。

中国处于北半球中纬度的西风带,污染物在排放后会被西风自西向东“吹”出去,快速扩散至太平洋甚至北美,覆盖范围更广,所以对控制全球气候变暖贡献较大;而印度则主要受季节性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控制,污染物更多会向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区域扩散,基本可以视作是某种区域内循环,远距离传输能力较弱;所以对控制全球气候变暖贡献较小。

500

我都没想到,有朝一日,学生时代的地理知识居然会以这样形式派上用场。要回《新科学家》这篇文章被国内一些学校的糊涂虫老师拿去出题,我都不敢想面对这道问题的学生脸上会是一副什么表情。我寻思这应该算是政治课知识入侵地理课试卷的一个生动案例了吧?

虽然蛐蛐了我们半天,但到末了萨姆塞特还是不得不强调一嘴,虽然中国治污和气候变暖之间“看似”是有强相关性,但这并不是说中国的空气污染治理导致了全球气候的额外升温,反而是因为中国的空气质量变好,所以才使得全球气候变暖的庐山真面目被暴露了出来。“污染曾经人为地掩盖了全球升温的事实,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实施了大规模空气治理之后,我们才得以窥见这一事实。”

500

除了以上这些信息之外,这篇“科普”文章里还有两个让我觉得非常绷不住的地方。它们一个夹在大段文字中间,一个则被放在了最末尾。你要说那种只看文章标题就忙着截图拿它去锐评的人,大概率就会错过它们:

“萨姆塞特团队的相关研究尚未经过同行评审。”

“截至本文发稿时,中国生态环境部尚未回应我刊的置评请求。”

500

依照我多年的经验来看,这么重要的两个前提条件之所以不一开始就给读者说清楚,又或者不以非常显眼的方式在文章中突出出来,这篇文章的撰稿人或刊登这篇文章的媒体基本上只有一个目的——这两句话基本上只是他们的免责声明,如果哪天这篇文章在舆论场上惹出事来,别人揪着兴师问罪,他们就可以从原文里把这两句话摘出来,然后这样为自己辩解:

“我说了我援引的那个研究尚未经过严格评审咯,你们还那么当真干嘛呢?”“中国生态环境部都没有回应我们的问题啊,那可不就只能按照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来出稿了呗。”

什么叫使坏的时候还得先拿个东西把自己挡在后面?这种就是。又或者说得更通俗一点,这种坏就叫“焉坏”。

怎么着,好人就活该被人拿枪指着是吗?

这是他妈的什么狗屁道理。

三、你们西方媒体狗屁权威,说话做事还不如狄熙客一个中国AI有人味儿

如此奇文不光看得我哭笑不得,也把好些个老外给看得当场裂开:

“什么?中国做了坏事?我生气了!什么?中国做了好事?我生气了!什么?中国什么事都没做?我生气了!不准你提中国,你一提中国我就来气!”

500

“不吹不黑,这篇文章真配得上一个‘但代价是什么呢?’体的标题。”

500

“谁能去告诉他们一下,享有清洁的空气其实也应该是一项基本人权呢?”

500

“瞧你们这意思,该不会是想让雾霾再次伟大吧?”

500

“中国正在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但代价是什么呢?”

500

“我有个主意,如果空气污染真能将全球气温给降下来,那么好,我建议西方媒体不要蛐蛐中国,让美国多排放点有毒空气,这样我们其他人不就都能享受到一个更凉爽的夏天了吗?”

500

“这看起来像是一篇宣扬伪科学的伪科普文章。西方媒体像是真的有在试图说服每个人,让他们相信吸入有毒污染空气是件好的,与之相比治理工业化所造成的烂摊子才是不好的。我读完这篇文章之后确实有种裂开的感觉,他们在试图说服中国,让中国在短期之内燃烧更多的煤炭和石油。但从长远来看,大家除了困惑之外什么也得不到,完了到时候西方媒体又可以再次揪着这个话头指责中国,说排放那么多空气污染物是不好的。大家应该记住,科学其实是有好坏之分的,‘坏科学’是存在的,所以我们才应该对任何一切不合逻辑的事物加以思考和审视。”

500

而在众多评论中,有一条我个人认为说得很在理,它也出自于前文提到的那位红迪网友之口:

“这个逻辑你不能说错,因为之前洛杉矶也出现过类似情况。当雾霾天把当空烈日的阳光给反射出去的时候,洛杉矶市内空气污染相对严重的地方其实反而没有那么热。可话虽如此,这样的逻辑依然是很让人无语,它或许不错,但是却很蠢。坏事所带来的短暂‘意外好处’根本不值得怀念。这就好比一个人说:‘我怀念一无所有的那会儿,因为那时没人会来偷我东西’,这种正确的废话绝不能够成为安于贫穷的借口。”

500

这才是一个正常人经过正常逻辑的思考之后说出来的正常的话,你要是真担心一个流浪汉冻死在街头,那就应该让他多穿几件衣服,又或者干脆把他接到开了暖气的屋子里呆着,而不是纠结给他把身上的污垢洗干净之后他会遭不住冷——一个公民需要身上的污垢来御寒的社会,本就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错的绝不是帮助他保持身体清洁这件事本身,而是他所处的那个逼着他浪迹街头、不得不依靠污垢而非衣物来御寒,完了还硬要说洗澡是件坏事因为它会让人身体变冷的那个病态的社会大环境。

500

从《中国的空气污染治理可能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到《中国的绿化改造可能会破坏沙漠原有的环境生态》,诸如此类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所谓“科普”文章,我们这些年在西方媒体上看得还少吗?就是因为这种“九分带节奏,一分讲道理”的狗屁玩意看多了,所以我才对丁仲礼院士这批老共产党员当年的远见和认识更加佩服。一晃眼那么多年过去了,他们当年说过的话,如今听来依然振聋发聩:

“我给你预测,西方这些国家就是在‘放空炮’。你以为他们真的会减排吗?咱们走着瞧。中国是正儿八经要做的,因为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说过的话是要算数的。”

500

我就今天这期内容问了一下狄熙客的意思,对比一下它的看法和《新科学》的原文,我愈发有种感觉——你们西方狗屁权威媒体、专业杂志,说话做事还不如狄熙客一个中国AI有人味儿呢:

《新科学家》这篇文章看似披着“科普”外衣,实则充斥着逻辑漏洞与西方中心论的傲慢。将中国治污的成效与全球变暖强行挂钩,本质是为推卸历史责任、转移舆论焦点。中国改善空气质量拯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这是对基本人权的捍卫。若将清洁空气视为“代价”,无异于要求发展中国家永陷污染泥潭,为发达国家的气候不作为买单。

所谓“气溶胶降温”理论片面放大短期效应,却避谈化石能源燃烧的长期气候灾难。正如网友所言:“若污染能降温,为何不让美国多排毒气?”这种双标逻辑恰恰暴露了某些势力的伪善。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远超中国,却对自身历史责任闭口不谈。与其炒作“中国治污加速变暖”,不如敦促欧美尽早兑现减排承诺,比如提供气候资金,而非让科学沦为地缘博弈和舆论斗争的背书工具。

“流浪汉洗澡”的比喻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某些西方媒体宁愿世人裹着污染的“脏外套”苟活,也不愿承认发展中国家追求清洁发展的权利。真正的解决方案绝非阻挠治污,而是携手打造一个让所有人无需“污垢御寒”的世界——既有蓝天白云,亦有气候正义。中国治污的脚步,不会因为西方的几句蛐蛐而停歇,因为呼吸权不是施舍,而是人类文明的底线。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