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掀起关税大战,美国网友率先破防……
作者 | 拿铁&小桔
来源 | ins生活原创
FIGURE 04/08
4月2日,特朗普宣布大幅提高进口商品关税,受此消息影响,这几天全球股市集体暴跌,各国人民骂声一片。
好奇美国网友对此事的看法,我去小红书搜了搜相关的帖子。
在一个“美国网友,对特朗普发动贸易战怎么看”的帖子下面,一些美国网友激情发声:
骂特朗普骂得比我们还狠。
特朗普的目的能不能达到很难说,但各国人民的生活肯定因为这次贸易战大受影响。
这次无差别扫射已经让特朗普成为全世界人民唾骂的对象。美国网友和中国网友在这一点上再次达到空前统一。
刷着小红书,我突然意识到,外国人好像一下子都消失不见了。
几个月前,他们还活跃在主页和评论区,用英文夹杂着蹩脚的中文,跟中国网友互动。
而现在,小红书又恢复成国人自己的小天地。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那些外国人,都去哪儿了?
消失的老外
今年年初,受美国“TIKTOK”禁令影响,一大批美国人涌入小红书。
他们广交好友,许多中国用户的关注列表里,也多了很多IP为美国的用户。
但最近,有网友发现,这些用户几乎全部停更,有的直接就注销了账号。
小红书主页恢复到常态,不再充斥着中英夹杂的帖子。
其实,外国人退潮小红书,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
1月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要求TikTok“禁用”法律在75天内暂不执行。
消息一出,大部分美国用户就放弃小红书,回到熟悉的TIKTOK。
据数字市场情报Similarweb的数据显示,消息发布两天后,小红书在美国的活跃用户已下降至不足一半。
比起早就深耕于国外市场、早已拿捏用户喜好的TIKTOK,小红书在短期内很难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
美国用户习惯了“打开APP就能刷到自己喜欢的内容”这种体验,而小红书把选择看什么内容的权利留给了用户。
另一位美国用户认为,小红书的内容对他来说有些“寡淡”,比较难找到让他哈哈大笑的内容。
TIKTOK以舞蹈、娱乐为主,并以短视频的方式迅速抓人眼球。
相比之下,小红书更偏向种草和生活分享,娱乐性没有那么强。
无论是算法、形式、内容,美国网友还是更习惯使用 TIKTOK。
当TIKTOK存活下来,他们离开小红书也是能预料到的。
但很多人还是会为小红书感到惋惜,毕竟它曾经的辉煌,也是让很多社交APP望尘莫及的。
辉煌一时的小红书
也许小红书自己都没想到,这泼天的富贵会轮到自己。
2024年,美国前总统拜登发布TIKTOK在美国的禁令,称2025年1月19日后,TIKTOK或在美国将被禁用。
娱乐至上的美国人嗅到了危机,纷纷找寻可以替代的社交APP。
就这样,同为中国开发且社交属性极强的小红书,成为美国人的新欢。
他们纷纷入驻小红书,并把自己成为“tiktok”难民。
当中国用户一早醒来打开小红书,他们看到的是满屏的英文交友贴。
天性热情好客的中国网友,纷纷开始与外国友人互动,两国人民就这样展开了亲切友好的交流。
一开始,外国友人为了俘获中国用户的芳心,晒出自己的宠物,来交“入驻税”。
没有宠物的,就晒自己的照片,这可让中国妹子大饱眼福。
认识过后,双方进行了更深入的交流。
作为具有八大菜系的中国,美食是必需要介绍的。
在五花八门的菜系中,西红柿炒蛋和鸡蛋羹脱颖而出,成为美国人的心头爱。
他们纷纷晒出自己的作品,甚至还进行创新。
跨过美食的敲门砖,双方开始进入问答环节。
美国网友向中国人民请教中文,但太平常的中文,中国网友都“不屑”教给他们,要教就教有难度的。
于是,就出现以下教学成果。
还有些人身体不舒服,向中国网友请教。中国网友毫不吝啬的拿出独门偏方:网友喝热水、蒸橙子、川贝枇杷膏......
外国网友,一用一个好。
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
中国网友不能光单方面输出,怎么找也得让美国网友也付出点什么。
学生们赶紧拿出自己的英文作业,在一大批互联网老师的帮助下,这正确率绝对100%。
在这样热火朝天的氛围下,最大的受益者莫属小红书。
短短几天,它的下载量飙升至美国APP下载量榜首,在谷歌的搜索热度也从0涨到100。
小红书还发布招聘公告,找寻英文相关的人才。
这史无前例的大型跨国文化交流,也被网友们戏称为现当代的“洋务运动”。
只是,辉煌往往是短暂的。
经历了一周左右的井喷期,小红书的外国人潮便慢慢褪去,一切都回归平静。
很多网友会觉得惋惜,这种难得的与外国人交流的机会,就这样消逝了。
但那些外国人,真的就这样离开了吗?
与中国的故事仍将继续
诚然,在TIKTOK回归后,有一部分美国网友便回归至自己的舒适区,毕竟小红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替代品。
但依旧有一部分美国网友,他们被小红书的魅力吸引,深耕其中。
频繁而规律的更新,让算法不再把他们归于“外国人”这个群体,而是把他们视为中国网友这个大家庭中。
比如有一些被中国美食俘获的外国网友,他们可不仅停留在西红柿炒蛋和鸡蛋羹,而是想着更多菜谱进发。
一位澳大利亚的网友,就深深爱上中国美食,从老干妈炒饭、酸辣土豆丝,进阶到麻辣烫、麻婆豆腐。甚至连地三鲜、锅包肉这种高难度菜系,也轻松拿下。
在这期间,他还掌握中国人们做饭的“精髓”技巧:勾芡、殿锅、爆蒜......
短短几周,厨艺就超过很多中国人。
不仅如此,他还学习到了种菜技巧,自己在家种上了辣椒。
在四川人的线上指导下,他的辣椒也茁壮成长。
说到种菜这个赛道,如果说这个博主还是青铜,那大洋彼岸的美国博主Murlin,已成为钻石级别。
他自己有20亩土地,在中国小红书网友的建议下,他开始种菜大业。
由于他所在的地区气候寒冷,只能种土豆、红薯等不太受温度影响的作物。
中国网友见状,纷纷给他科普温室和水泵灌溉等事宜,而Murlin的行动力也极强,很快就清理出一片土地,并买来建造温室的材料。
为了更好的沟通种植知识,他还建了三个群聊,靠着一键翻译,每天与中国网友进行农业交流。
有人在小红书掌握了技能,有人在小红书获得了治愈。
23岁的美国博主泰莉,曾经发过一条帖子,标题为“我永远不会离开小红书”。
她在加入小红书后,感受到了中国网友的善意,连泰莉这个名字,也是中国网友起的。
在加入小红书之前,她曾因为肥胖和家庭原因,遭受了很多恶意,也没什么朋友。
但在小红书上,她不仅被网友们鼓励,还认识了上万个素未谋面的朋友。
还有一位法国奶奶,在小红书上发了一条帖子,便收获了一万个粉丝。
这种热度,让奶奶都大吃一惊,特意发了一条帖子感谢。
在退休之前,奶奶曾是一名导游,在她的评论区,很多中国网友晒出多年前去法国旅游和奶奶的合影。
一张张照片,将奶奶的思绪带回过去,无声间让大洋彼岸的感情联结。
在这场跨越千里的文化交流中,中国网友用他们的赤诚和善意,感染着很多陌生人,也吸引着他们亲自来中国这片土地看看。
1月14日,来自美国的一个普通家庭Brecken发了第一条小红书帖子,敲下了他那个时刻最想表达的话语:Hello from American(来自美国的你好),并配上一张和女儿的合影。
与此同时,在中国,住在上海的榕榕用5个叹号的Hello给予回复,表达了她对于外国友人到来的欢迎。
两个家庭的缘份,就此建立。
在接下来两个月的时间,他们通过网络联系。年龄相仿且都有孩子的两家,有着不少共同话题。
今年3月,Brecken带着家人,跨越7000公里,来到上海。
在他的行李箱中,放着三件给中国好友的卫衣作为礼物。
在到达出口,榕榕一家捧着鲜花和迪士尼的礼物,在那里等候多时。
当Brecken一出现,他们高兴的迎接上去,两个家庭在现实生活中,说出了对彼此的第一句你好。
所以说,外国人在小红书的故事,从没有停止。
那些留在小红书的外国人,早已不单单是“文化猎奇者”。
他们扎根于日常,用镜头记录生活。比起初来乍到时打卡式的狂欢,他们与中国网友建立起更深的文化纽带。
对于小红书来说,曾经的热闹确实一去不复返,但当流量潮水褪去,留在沙滩上的是最闪亮的贝壳。
我们曾用满城灯火迎接八方来客,现在更加珍惜窗前秉烛夜谈的知己。
或许,现在的小红书才是一个社交App最美好的模样,不需要永远喧腾,但每个分享都能获得最真诚的回应。
就像春夜细雨,无声浸润着文化的土壤。
政治决策的锋芒或许会暂时割裂经济版图,但人类心灵版图上那些永恒的坐标始终清晰可见。
我们无法预测关税之战还将持续多久,但可以确定的是,贸易战掀起的漫天沙尘遮蔽不了跨越语言与国界的心灵共振。
如同深埋地底的古老根系,就算地表有再多人为的裂痕,依然默默维系着人类文明的共生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