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车盈利124亿元:撕掉“造车”标签,分红60亿元

500

传统铁路装备收入占比已降至44.82%,风电、储能、氢能等新产业贡献了三分之一的营收

文| 刘颖 王静仪

编辑|王静仪

当“复兴号”动车组以350公里的时速掠过华北平原,这个“中国速度”的供应商——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601766.SH,下称“中国中车”),坐稳了全球轨道交通装备行业收入头名。

近日发布的财报显示,2024年,中国中车录得2464.57亿元营收,同比增长5.2%;归母净利润123.88亿元,同比增长5.8%;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271.28亿元,同比增长84.3%。

凭借这一成绩,中国中车宣布向股东派发60.03亿元分红,占利润一半。

更重要的是,中车正在经历一场从传统装备制造商向绿色技术与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转型:传统铁路装备收入占比已降至44.82%,风电、储能、氢能等新产业贡献了35.05%的营收。

500

中车的高速电动车组,图源企业官网

在铁路装备主业里,维修比卖车更赚钱。2024年中车维修服务收入达417.83亿元,在总营收的占比首次突破18%。从“造车卖车”到“全生命周期服务”,这家拥有17万人的央企巨头正试图通过技术升级与战略转型,抵御行业周期波动带来的挑战。

新产业则是中车的发展新重点,中车正撕掉单一的“造车”标签,开启业绩双轮驱动模式。财报显示,2024年中国中车的总研发投入为166.86亿元,占营收6.77%,其中60%的研发投入流向风电、储能和氢能等新产业,新产业也贡献了三分之一营收。

500

铁路主业:维修比造车更赚钱

中国中车由原中国南车集团与中国北车集团于2015年战略重组而成。整合双方资源后,中国中车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

从历史净利润变化趋势来看,中国中车的盈利能力逐步增强。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64.6亿元,同比上升5.2%;归母净利润123.9亿元,同比上升5.8%;扣非归母净利润101.4亿元,同比上升11.4%。经营现金流净额为271.28亿元,同比增长84.3%。

铁路装备是中国中车的核心业务,收入占比最高。财报显示,铁路装备、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新产业(机电业务和风电、储能、氢能等新兴产业业务)和现代服务(金融类业务和物流、贸易类等业务)四大业务板块分别占总收入的44.82%、18.43%、35.05%和1.70%。

中国中车2024年铁路装备业务增长显著,主因电力机车替代内燃机车的政策驱动。

根据国家铁路局的《老旧型铁路内燃机车淘汰更新监督管理办法》规定,老旧内燃机车报废年限为30年,2035年底前将基本退出市场,推动装备需求激增。叠加“十四五”规划补偿期(前三年仅完成铁路投资2.24万亿元,低于“十三五”总规模3.99万亿元),预计2024年-2025年铁路投资年均达8750亿元,加速老旧机组更新与装备升级。

铁路行业的迅速发展也是一大助力。2024年,全国铁路客运量达43.1亿人次,同比增长11.9%,较最高点2019年同期增长18.16%。客运需求回升直接拉动动车组新车采购。

财报显示,全年动车组招标金额达1245亿元,同比增长近四成;货运量增长则推动货车及机车更新需求释放,货车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2%。

造车卖车是中国中车的核心收入来源,但或许想象不到,维修的利润率更高,维修可能比造车更赚钱。

高铁跑久了,零件会磨损,技术也会过时。动车组高级修业务属于轨道交通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环节,可以理解为给高铁做全身保养和智能升级,包括更换磨损的零件(比如刹车片、轴承)和修补车体裂缝、加装更先进(提速、更稳和省电等)的控制系统和延长使用寿命等。

相较22.71%的整车制造毛利率,维修业务凭借技术壁垒与客户黏性,成为利润结构优化的关键支点。2024年中车的维修服务收入达417.83亿元,占铁路装备业务总收入的37.8%,在总营收的占比首次突破18%。

2024年国铁集团招标高级修833组,其中五级修(全面检修)509组,创历史新高。财报显示,2024年动车组高级修合同金额同比激增99%。中国中车凭借“检修+改造+数据服务”模式,将单组维修合同价值提升至3400万元,较五年前翻倍。

更重要的是,随着列车存量市场扩大,维修服务有望成为长期增长点,持续提升中车的收益水平。

2024年,中国中车全年综合毛利率达到21.38%,较2023年的20.54%提升0.84个百分点,得益于主业的毛利率大幅提升。财报显示,铁路装备业务(2024年收入占总营收比重达44.82%)的毛利率为24.72%,同比提升1个百分点。

500

新产业贡献三分之一营收

财报显示,中国中车2024年的研发总投入达到166.8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77%,较2023年的6.32%有所提升。

百亿元的研发有两大流向,其一是做好老本行,加速轨道交通装备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其二是60%的研发投入(100.12亿元)都用于拓展清洁能源与新兴产业,在新兴领域加速突破。

先说造车的主业。

2025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车副总裁王锋透露,CR450动车组已完成样车设计并成功下线,目前正在进行型式试验。该动车组运营时速可达400公里,成为全球最快的高速列车。

相比以往车型,CR450动车组在性能上有了显著提升,整车运行阻力降低了22%,重量减轻了10%,车内噪声减少了2分贝,客室服务空间增加了4%。这些改进不仅提升了乘客的乘坐体验,也进一步提高了列车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运营经济性。

更重要的是未来,中国中车将新产业板块(风电、储能和氢能等)视为公司未来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重点布局清洁能源装备(风光储氢)和低碳零碳交通装备领域,致力于构建以“风光储氢”为核心的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并推动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等绿色交通装备的发展。

500

中车的陆上风力发电机组,图源企业官网

财报显示,新产业业务全年营业收入为863.75亿元,同比增长7.13%,约占总营收的三分之一。其驱动因素是清洁能源装备(风电、储能和氢能等)收入显著增加,推动业务增长。

公司副总裁余卫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上表示,中国中车已打造形成了以交通装备和清洁能源装备为核心的双赛道双集群产业发展新格局。

在风电领域,中国中车已经完成从“零部件供应商”到“整机+储能+运维”的系统集成商转型。其20MW漂浮式风电机组年发电量可达1.4亿度,配套的智慧运维系统将故障响应时间缩短至两小时。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的统计,中国中车在全球风电整机商排名位列前15名,中国中车的储能系统出货量跻身行业前三。

氢能布局更显野心。2024年3月,中国中车自主研制的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成功实现时速160公里的全系统性能验证,标志着氢能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重大突破。

2024年公司发布了系列化新能源机车,涵盖1000千瓦到2000千瓦多种功率,展现了其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新产业板块仍处于波动状态。例如,中国中车2024年前三季度新产业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0.4%至501.05亿元。原因在于,当时风电行业招标延期导致交付周期延后,叠加碳酸锂价格波动挤压储能设备毛利率,共同导致了风电和储能设备收入下滑,拖累新产业盈利空间。

同时,氢能业务虽完成时速160公里市域列车全球首次满载运行等技术突破,但商业化推广仍受制于政策补贴退坡压力。

500

新增海外订单车占比15%

中国中车的产品已出口全球六大洲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24年中车的海外业务收入为283亿元,营收占比11.5%,同比增长2.18%。

在新签订单方面,2024年的新签订单合计3222亿元,其中新签海外订单472亿元,占比14.6%,表现出后续市场潜力。

雅万高铁的运营,标志着中国中车从产品出口向技术输出、资本输出和全球化经营的转变。据中国中车官网和新华社介绍,中国中车为雅万高铁提供了11列具备耐高温、高湿、防风沙、抗地震等特点的高速动车组,是全球首个“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出海项目。

同时,匈塞高铁是中国高铁技术首次大规模进入欧洲的标志性项目,塞尔维亚境内段预计2025年率先开通。中国中车采用轻量化铝合金车体、高性能转向架及先进牵引系统,为匈塞高铁提供的定制化列车通过了欧盟TSI认证,打破了欧洲市场对“非欧美技术”的固有认知。

中国中车的地铁也卖到了北美。继2014年中标美国波士顿地铁项目后,中车在2017年3月拿下了洛杉矶地铁车辆采购合同,订单总计282辆车。2024年底,中车制造的HR4000地铁列车在洛杉矶地铁D线上投入使用,此后更多地铁列车也将投入运营。

德国SCIVerkehr咨询公司的《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市场报告》称,中国中车的轨道交通装备业务占全球市场份额超30%,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其总营收、净利润、市场份额均大幅领先国际同行,总营收是第二名西门子交通的2倍以上。其地铁车辆销量占全球市场份额超50%,尤其在亚太、中东欧、非洲等区域占据主导地位,并在逐渐打破欧美企业区域性垄断。

值得留意的是,在2024年海外收入的283亿元中,清洁能源装备(风电装备、光伏与储能、氢能与燃料电池、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等)占比跃升至38%。

中国中车新能源地铁已在全球多个城市实现商业化运营,包括中国国内及新加坡、中东欧等国际市场。

500

中国中车12米三门纯电双层客车,图源企业官网

中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有布局。2024年,中国中车在新加坡新达城亮相的12米三门纯电双层客车,是其在新能源地铁领域的代表性成果。该车采用宁德时代(CATL)新一代磷酸铁锂电池,通过优化电池能量管理系统,单次充电续航能力大幅提升并降低了总体功耗,同时满足城市通勤的低碳环保需求。

当这个拥有17万名员工的巨轮开始转向,其掀起的产业浪潮或将重新定义中国高端制造的全球坐标。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