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的教训!解开小米SU7车祸疑团需公开更多信息

一辆小米SU7发生严重事故致三人死亡,这个悲剧引起极大震动。关键是,汽车是在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工作的情况下出事的,这对公众认识智能驾驶的性质提供了血的案例。小米的SU7是很不错的车型,受到广泛追捧,决不应出了这次事故就否定整个SU7这个车型,更不能对中国电车事业的发展产生怀疑。 

500

▲小米官方回应截图。

我们应当做的是,更加清醒地确认智能驾驶技术发展到目前的成绩,以及不完善和局限性,千万不能把“智能驾驶”这个模糊概念错当成我们通常以为的“自动驾驶”。各个厂家也不应就“智能驾驶”的宣传打擦边球,误导公众以为智能驾驶就是自动驾驶,使得有人驾车时把自己的安全完全托付给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智驾技术。 

从小米公布的SU7事故记录看,它发生在夜晚的高速公路上,最早记录到的车速是116km/h,后来NOA(智能辅助驾驶)提示驾驶员要注意安全,但驾驶员也许没有高度重视,对NOA给予了过高信任,这些都是猜测。直到NOA发出前方有障碍的警告,到驾驶者接管驾驶,再到撞上障碍物,一共只有大约2秒钟。最终的速度记录是97km/h,2秒钟内人类所能做出的反应也就是这样了。这让人怀疑,驾驶者可能把辅助驾驶当成了自动驾驶,而她的误解很可能与各车企长期所做的擦边球宣传有关,否则的话,谁会在100多公里的速度上把手完全离开方向盘,拿自己和同车人的生命安全做赌注呢? 

500

▲车祸现场。(图源:网络)

事实上,汽车驾驶自动化在国际上被区分定义了六个级别,0级是完全不含智能技术,1、2级为辅助驾驶,3-5级分别为有条件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和完全自动驾驶。目前在全世界还没有完全自动驾驶的成熟车型,之前有一些车企在推介时,将辅助驾驶技术或者有条件自动驾驶技术有意当成人们想象的自动驾驶来宣传,老胡本人就看过车企推荐的展示宣传片。在小米SU7事故发生后,老胡相信今后车企对智驾技术的宣传会更加谨慎,公众也会有更多辨别力。 

这场车祸的责任最终需要通过司法渠道厘清,我们今天可以说的是:第一,车企围绕智能辅助驾驶的宣传要更加客观,严防一些人把它与自动驾驶相混淆。国家有关监管机构应当推动对智能驾驶技术的客观宣传,坚决禁止夸大它的功能,同时也不贬低这种技术的发展前景,为它留出应有的空间。而作为驾驶者,要了解智能驾驶的真实情况,当有不清楚的时候,宁肯保守些。

500

▲概念图(图源:网络)

另外,围绕小米SU7的这起车祸,很多人质疑剧烈碰撞发生后,汽车的车门没有打开,这种质疑声很高。老胡认为,小米公司有必要回应这个质疑,提供进一步信息。小米是在信息传播方面很成功的公司,这种时候大家对它的期待尤其高。

总的来说,电车的发展高歌猛进,智驾技术是催化剂之一。世界上所有技术的发展都伴随有事故的发生,认真对待那些事故,同时不因出了一次事故就否定前进的努力,应当是我们社会整体上的唯一选择。 

最后我想说,三名遇难者非常令人同情。我同时相信,电车和智能驾驶技术发展的历史将会记住这个案例,记住她们。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