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救灾成了特朗普“光说不做”的假把式

出处 | 有理儿有面

3月28日,缅甸北部突发7.9级强烈地震,这场21世纪以来东南亚最严重的地质灾难,也意外成为国际政治格局的试金石。

在黄金救援72小时的生死竞速中,中国以闪电般的响应速度彰显大国担当,而特朗普政府却上演了一出“打脸”大戏。

500

尽管特朗普承诺将在震后向缅甸提供援助,但也是在同一天,特朗普已向国会摊牌,负责国际救灾的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的几万名员工一个不留,并关闭该机构,把其剩余职能并入国务院体系。

500

USAID前官员公开爆料:部门早被裁员裁得只剩空壳,现在连派个人去灾区都做不到。

特朗普的表态让全球见证了美国“空洞承诺”的尴尬现实。

《纽约时报》犀利指出:“中国无人机投送药品时,我们的官僚还在等待拨款委员会的橡皮图章。”

这场闹剧要追溯到特朗普的“瘦身计划”。从第二任期上任开始,特朗普就在不断压缩国际援助的预算,砍掉了大量的救援项目。如根据智库全球发展中心(CGD)的一项新报告,美国国际开发署对缅甸的约5200万美元资助已被削减。而原本负责亚太地区救灾的团队从120人缩水到不足30人。

更讽刺的是,当前在任的USAID官员集体保持沉默,反倒是已离职的前救灾主管杰里米·科宁迪克在社交平台揭老底:“现在的USAID连基本灾情评估都完成不了,去年菲律宾台风时我们就只能干瞪眼。”

这些内部人士的爆料也戳破白宫谎言——不是不想救,而是根本没能力救。

500

这种强烈的反差,简直就像一出“左手许诺右手砍钱”的荒诞剧,让人哭笑不得,也让美国引以为豪的国际救援能力“翻车”了。

更可笑的是,特朗普还通过社交媒体宣布:“美利坚合众国即将启动缅甸地震史上最大规模救援行动!”并连续在三条推文中强调,“美国制造的直升机群即将腾空而起,就像当年我们在佛罗里达飓风救灾时那样专业!”

500

另据匿名美国军方人士透露,美军太平洋司令部正在制定代号“飓风救援”的三阶段方案:

第一阶段将空投300吨医疗物资和净水设备;第二阶段派遣海军陆战队工程兵团;第三阶段由NASA提供卫星灾害评估。

值得关注的是,计划书中特别标注“所有救援人员须携带防弹装备”。

 但不愿具名的缅甸救灾指挥部官员向媒体表示:“我们感谢所有善意帮助,但更急需的是帐篷和药品,而不是武装到牙齿的救援队。”

特朗普政府这种”只说不练”、也干不到点上的援助承诺,就像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美国政府决策体系的混乱、国际救援能力的差距,也更让人怀疑:美国的援助承诺到底靠不靠谱?

同时,更撕开了美国政治内斗的遮羞布。

当中国救援队在废墟中抬出第18名幸存者时,美国政坛还忙着互相甩锅,让救灾议题彻底沦为政治工具。

民主党议员痛批特朗普“砍预算砍出人道主义危机”,共和党则反呛“前任政府留下的烂摊子还没收拾完”。

就连《华盛顿邮报》都看不下去,在社评中写道:“当生命在废墟下流逝时,华盛顿的精英们还在计算这场灾难能带来多少选票。”

国际观察家们还注意到:这次面对缅甸灾情,美国连派无人机测绘灾区都拖了三天。

军事专家则分析称,这种效率滑坡可能蔓延到其他领域——如果救灾都如此拖沓,战时动员能力岂不更堪忧?

分析人士指出,东南亚国家正从“看承诺”转向“看行动”,毕竟在滔天洪水和熊熊山火等天灾面前,实实在在的救援直升机比白宫新闻稿更有说服力。

500

值得指出的是,东盟灾害管理委员会3月3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救援力量承担了72%的重灾区搜救任务,而美国主导的“印太应急框架”成员国合计贡献不足15%。

这种悬殊对比,或许预示着全球治理体系正在经历静默但深刻的重构。

国际事务从来不是比谁的口号响亮,而是看谁能在危难时刻真正伸出有力的手。 

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犹如一柄犀利的手术刀,剖开了国际政治中温情脉脉的承诺面纱,现出了真相。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美国轰炸胡塞武装有钱,但救援他国却没钱了。

当某些大国忙着在新闻发布会念稿子时,另一些国家的救援队已经救出了下一位幸存者——这或许就是新时代国际秩序最生动的注脚。

图片源自网络

点击「有理儿有面」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