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交割倒计时,怎么阻止李嘉诚?
李嘉诚一次性甩卖43个海外港口,资产交割已经进入倒计时了。4月2日,就是最后的交割日期,算起来就剩4天了。可李嘉诚似乎没有悬崖勒马,主动终止的意思。外媒爆料称,这笔交易仍在按计划进行。李嘉诚这就等于是顶风作案了。
在舆论上,商务部、外交部也都纷纷下场了。商务部下属研究所专家发声,公开反对。外交部则是说,反对大国胁迫,也是不赞成这笔交易。从最初的香港《大公报》发文批评,到港澳办转发点名,再到两任港首李家超、梁振英,相继反对。李家超是现任特首,比较柔和,说的是要依法处理。那依什么法呢?有三个法。一是,香港《公司条例法》。二是,《国安法》。三是,《反垄断法》。
动哪一个法?层次不同,影响也不同。最好是李嘉诚自己,主动终止交易,这样做,就不需要港府出手,也不需要国家出手了。如果李嘉诚自己不终止,那次等选择就是动用香港《公司条例法》。这个级别呢,就还在港府内部解决。要是真动用《国安法》、《反垄断法》,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梁振英已经卸任了,说话就更直白了,直接提出质疑:“商人究竟有没有祖国”?这就是打明牌了。到这一步,中央依然希望港府自己解决,李嘉诚及时收手,悬崖勒马。可随着时间越来越紧迫,商务部、外交部相继表态,就说明这个事的走向,不对劲,不符合预期。留给李嘉诚的时间,就只剩4天了。到底是卖,还是不卖?将直接决定,李嘉诚家族的历史地位。
那如果李嘉诚非要卖?我们能不能阻止他呢?当然是可以的,方法有很多。第一种是,重新招标,把国企也纳入竞标范畴。为什么这一次,李嘉诚卖港口,争议这么大?一个重大原因就是,此前,招商局出价更高,想要买下李嘉诚手里的海外港口。但李嘉诚呢?却不为金钱所动,拒绝出售。可现在呢?贝莱德一出手,价格更低,他却毫不犹豫地出手了。国企重金求购被拒绝,贝莱德打折强买,李嘉诚秒跪,这不但让中央很愤怒,也激起了舆论的反噬。
也就是说,想买这些港口的,不只有贝莱德。为了公平起见,也为了保证李嘉诚家族的利益,应该重新公开招标,而不是搞暗箱操作。在公开招标的情况下,让贝莱德,中远海运,招商局等各大财团,共同竞标。这既能让李嘉诚的家族利益最大化,也符合市场竞争的原则。悄咪咪把海外43个港口,低价卖给贝莱德,这不是市场行为,而是美国行政施压的结果。李嘉诚不能只怕美国,而出卖中国!
第二种是,李嘉诚主动终止合约,与贝莱德重新谈判。不要把43个海外港口,全部卖给贝莱德了,而应该拆分,把埃及、泰国、印尼、中东以及欧盟等第三方中立国家的港口,卖给国企。把墨西哥、英国等,受美国影响比较大的港口,卖给贝莱德。至于巴拿马运河的两个港口?一个卖给贝莱德,另一个卖给国企。这样做,贝莱德可以拿下美国容易控制的港口,中国也能拿到第三方中立港口。巴拿马运河港口,中美各占一个,谁也卡不了谁的脖子。
这个方案,李嘉诚就需要折价出售了。因为拆分出来卖,会降低美国对全球航运的控制权,战略价值有所降低。但李嘉诚不会亏钱,只是少赚一些,中美双方都有所交代。
第三种是,不顾一切地执意交割,争当“卖国贼”。那也执行不下去,港府可以紧急介入,叫停交易,查封相关合同,不仅要审查这笔交易,还要审查和黄公司的其他违法行为。在审查没有结束之前,这个交易不得重启。同时,鼓励华润燃气、中国电信、内地房企等公司,进入香港,正面争夺李嘉诚的生意基本盘。
为什么李嘉诚在香港赚的盆满钵满?因为他垄断了香港的民生商业,如燃气、电信、码头、房地产以及零售商超等。内地企业进入香港,打破这种垄断格局,也能重新激活香港市场。
光《反垄断法》这一张牌,就够李嘉诚喝一大壶了。
站在这个中美博弈的风口浪尖之上,卖还是不卖?都不是李嘉诚一个人说了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