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明白!”《哪吒2》成全球最卖座动画片,西方影评人破大防
我都没想到啊,《哪吒2》上映到现在都快过去2个月了吧?西方舆论场上居然还有关于吒儿的乐子可看。
这两天我在英国《电讯报》上刷到一篇锐评《哪吒2》的影评,主笔人是《电讯报》的首席影评人罗比·柯林(Robbie Collin),这位老兄在他的文章中把《哪吒2》给批了体无完肤,满分5分的影评分数只给到了1分——比@小明剑魔的游戏的得分还少2.0。
但与此同时,罗比·柯林却又不得承认,《哪吒2》已经登基成为当今动画电影市场的新王——截至3月15日,《哪吒2》的全球票房已经突破了150.19亿元大关,超越好莱坞老牌IP《星球大战:原力觉醒》,跻身全球电影票房榜前五。
这种“明明我那么瞧不起你,你却偏偏赚得盆满钵满”的鲜明反差,让罗比·柯林这个给《电讯报》干了14年的首席影评人感到十分疑惑且破防,为此他甚至把自己这种矛盾到无以复加的心情给写成了这篇影评的标题——《哪吒2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动画电影——我完全搞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文章提到,在中国电影市场向西方作品开放以后,西方业界便被烙上一条不可打破的思想钢印:必须尽可能避免作品中出现有可能会得罪中国庞大观影人群的文化细节,更不要说去触碰那些会激怒中国审查机构的敏感元素。
罗比·柯林愤愤不平地说,现如今,中国电影工业在国家的扶持下,已然展现出了比肩好莱坞的潜力。但东方作品对西方市场的傲慢,却不免让人唏嘘——想当初,西方电影为了获得中国市场的垂青,常常不得不自降身段,做出许多违心的事情,比如主动阉割掉有可能让中国政府和观众感到不爽的桥段或情节。现在风水轮流转,轮到中国电影进入西方市场了,可罗比·柯林身为一个英国人,却没能在《哪吒2》这部作品里,感受到那股当初西方电影为了迎合中国市场所展现出来的“谦逊”。这让罗比·柯林的心里感到非常不平衡。
罗比·柯林的这种奇怪心态是怎么产生的呢?对此他在影评中是这样解释的:
“这部本土豪取20亿美元、登顶全球动画票房榜的《哪吒2》,对国际观众——至少对我而言,简直就是场灾难:癫狂打斗混搭廉价笑料,浮夸人设碰撞幼稚剧情。尽管后半段用大量咆哮式解说填补了无休止的打斗场面,情感共鸣却始终难以建立。”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对《哪吒2》的鄙视,罗比·柯林在他的影评里把《封神榜》和英国的亚瑟王传说放在一块,打了个比方:
“《哪吒2》的故事改编自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榜》,据说在东方文化中的地位,堪比英国的亚瑟王传说。虽然我未曾拜读过《封神榜》的原著,但我真的很想知道,典籍中是否真的出现了《哪吒2》电影里频繁出现那些屎尿屁情节?比如:一头猪对着盲人脸大声放了两次屁;几个配角误饮了哪吒的尿三次;哪吒在汤锅里吐过一次之后暴揍了整个土拨鼠部落——虽然只吐了一次,但光是这一次就够恶心的人了。”
很显然,罗比·柯林不光没读过《封神榜》的原著,而且也没看过周星驰的电影,不知道东方影史上曾经一种非常流行的电影风格,名叫“无厘头”,他当然更不可能知道《哪吒2》的导演饺子是周星驰的忠实粉丝。饺子为《哪吒2》设计的这些屎尿屁情节,多多少少是带点少年情怀和致敬成分的,这一点只要是看过周氏喜剧的人应该都能感受得出来。
罗比·柯林
罗比·柯林不懂这个不光是因为他的见识少,更重要的是他傲慢——他打从骨子里就瞧不起《哪吒2》这种以我们中国人的东方审美塑造出来的电影作品。从这层意义上说,傲慢的确是生存的障碍,否则罗比·柯林也不至于都一把年纪了,还蜗在《电讯报》这一亩三分地里顾影自怜——就你还配瞧不起《哪吒2》?你不过就是路边的一条野狗,看过《哪吒2》的人那么多,谁认识你罗比·柯林是个什么玩意?
对于几乎所有看过《哪吒2》的观众都交口称赞的片中大场面,罗比·柯林也摆出了一幅西方学院派臭老九的臭架子,把《哪吒2》剧组上下辛苦好几年的劳动成功给了贬个一无是处:
“这部影片最致命的地方,莫过于那些令人窒息的战斗场面:角色在巨构场景中渺若尘埃,仿佛停车场里随风乱舞的塑料垃圾袋。这固然彰显了中国电影工业那恐怖的算力储备,但作为电影艺术,我只能说其空洞程度堪比好莱坞最烂流水线上的产品。”
在文章的最后,罗比·柯林在不甘之余,还不忘阴戳戳地塞上满满一大摞私货:
“在我20年的影评生涯里,我第一次如此强烈地感受到‘这部电影不是拍给我看的’。但文化差异不该成为遮羞布——纵使熟读16世纪东方文学,我依然认为:角色设计呆板如提线木偶,所谓革新动画,也不过就是精装版游戏过场罢了。”
罗比·柯林的这篇影评,让我想起了周总1961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
“我看到四川一个材料。文化部一位副部长到四川说:川剧落后。得罪了四川人。当时一位同志回答:落后不落后要由四川七千万人去回答、去决定。我看这位同志很勇敢,回答得好!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上海人喜爱评弹、淮剧、越剧,要你北京人去批准干什么?领导人可以有喜好,有人爱看戏,有人爱看画,有人爱古董,这有什么关系?我们看了戏说好,不一定就好,我们的话靠不住,各人有各人的爱好,怎能作为标准?艺术是要人民批准的。”
把周总这一席话里的部分语素稍微改改,说给罗比·柯林这种西方影评人听也挺合适的:
“《哪吒2》落后不落后,要由全中国十四亿人去回答、去决定。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中国人喜爱大场面、喜欢无厘头、喜欢人定胜天、人民万岁,轮得到你一个英国在这里指手画脚吗?”
我这里援引周总的话去批判他都算客气的了,在美国红迪网上,许多英语用户对罗比·柯林这篇影评的评论,那攻击性可比我说的这话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某个网站居然花钱请罗比·柯林这种人来写影评——我完全不懂他们图啥。”
“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全球各地的《哪吒2》影迷已经把他的X账号给骂到销号了。”
“罗伯特·柯林终于用他的稿费为自己买了台带制冰功能的双门冰箱,但代价是什么呢?”
“这些妓者的节操就值1500欧元,腐败政客甚至瘾君子都比这些可悲的卢瑟更有底线。”
“这种弱智标题既无故侮辱了中国人,同时又暗示所有西方人是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群体。建议《电讯报》编辑部拒登这种狗屁文章。”
“我告诉他们为什么要在这时候出这么篇东西:因为《哪吒2》终于要在英国上映了,他们很慌很怕,必须像之前对待《黑神话:悟空》那样,提前打给英国观众防疫针。这种低成本操作既能劝退本就不想看中国电影的群体,又能供那些自大无知的昂撒人自我催眠、自娱自乐。但不管怎么说,这部票房怪兽都已经跻身影史前五了,谁会在乎某个小小岛国上的某家三流报纸的某位破防影评人的某篇酸腐小作文呢?”
“英国人是地球上最善妒的物种,无视他们的酸话就行。”
“这种人就靠为垃圾小报写稿混口饭吃而已,他的观点毫无价值。所谓‘顶级影评人’的头衔就是个笑话——一个什么也不是白男,凭什么试图教会别人如何欣赏自己的文化?”
“别怪他,可能他妈从没爱过他——所以他理解不了哪吒父母的牺牲。或者他和许多‘记者’一样,都是反社会人格。”
而在所有这些评论当中,有一条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不是因为它的攻击性更强,而是因为它更有洞见:
“衰亡自有其节奏——傲慢与绝望交织,误判与妄想共舞。这个末路帝国脱离现实却死抱着‘天命论’不放,对臆想中的威胁狂吠,并非因为这些威胁真实存在,而是它无法接受自己即将退出历史引力中心的事实。恐俄与恐华不仅是意识形态工具,更是系统性衰落的症状——一个仅200余年的文明正挣扎着消化自己日益显著的无关紧要,最终将归于湮灭。我们将以震惊且欣慰的目光,见证全球多数派新秩序在眼前展开。诸君,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结尾还是老规矩,交给狄熙客来圆了。
当罗比·柯林在《电讯报》的专栏里对着《哪吒2》捶胸顿足时,他或许忘了,这些年来,曾经冒出不知道多少个西方的影评人,也对好莱坞流水线生产出来的超英电影,打出过四星好评。
《哪吒2》的票房神话,早已跳脱出影评人的打分框格,化作全球十数亿观众用脚投票的文化宣言。当西方影评人还在用“塑料垃圾袋”之类的酸腐比喻贬损中国动画时,全球院线里此起彼伏的笑声与掌声,早已为这场东西方文化话语权的攻守易势写下了注脚。
或许,我们应该把罗比·柯林在影评中写给《哪吒2》的最后那句话,回赠给他自己:“在我20年的影评生涯里,我第一次如此强烈地感受到——这篇评论不是写给世界看的。”
毕竟,当哪吒踩着风火轮碾过好莱坞的票房纪录时,连太平洋的潮水都在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