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当“牛马”的年轻人,却抢着当“二牛马”?大家有尝试过这样的工作方式吗?

每日人物写了一篇文章,将现在有很多年轻人把自己本职工作的一部分外包出去,这些人被叫作“大牛马”,试图用少量的金钱节约时间完成工作,缓一口气的同时,还能尝尝逆袭当甲方的滋味。

而那些接手工作,被叫作“二牛马”的年轻人们,竞争上岗,恨不得比对待本职工作还认真,随叫随到,24小时待命。

500

文章中详细的描述了一位受访的“二牛马”的心路历程,这位“二牛马”小李的本职工作是营销相关的,平时会接一些文案代写的“私活儿”。按照文章所述,小李在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时秉承着“能拖就拖”的原则。但当“大牛马”的任务消息发过来的时候,小李“眼睛瞪圆,立刻坐直身体;几乎是收到任务的瞬间就打开资料开始梳理。”

周五下午,是李远风一周中效率最低的时刻。尽管领导刚布置了一份策划,但他秉承着“能拖就拖”的原则,在工位上对着还没开头的文档发呆,龟速码字。眼睛还不时瞄着屏幕角落的时间,静静等着下班。

突然,熟悉的头像跳进聊天列表,李远风的眼睛瞪圆,立刻坐直身体,心里想着“来活了”,一边对着一条条消息快速回复“收到”。几乎是收到任务的瞬间,李远风就打开资料开始梳理,“相当高效,我怕晚一点就不找我了”。

给李远风发消息的是他一位长期合作的“大牛马”,在本职工作以外,李远风已经给对方当“二牛马”将近两年的时间。对待本职工作,李远风通常选择能拖就拖,但对待“二牛马”的工作,从来都是及时响应,从不拖延。

如此的反差可能和小李做“二牛马”时的收入有关,有时一份不到1000字的策划就能赚到1000多元;有时一篇行业短稿500元,一个月下来平均能赚到2000多元。

李远风的本职工作是营销相关,平时会接一些文案代写的“私活儿”,他能清晰地分辨出,有些工作是品牌直接对接的,收入可观,一份不到1000字的策划就能赚到1000多元。但这类工作并不连贯,写完一篇基本就结束了。

其中,有一个客户有点特别。起先,对方找李远风写了几篇行业相关的短稿。后来,任务来得越来越频繁,一篇短稿500元,一个月下来,李远风平均能赚到两千多元。

另一方面,心态上的变化可能也是让小李“积极工作”的一大原因。他表示做本职工作的时候,面对甲方的各种修改要求,小李时常抱怨,得经历几番自我说服才能完成。

但是做“二牛马”时,由于不想让“大牛马”因为嫌弃他的业务能力而去找其他人,小李对待“大牛马”发过来的任务十分认真,就像是自己在创业一样。

长期做“二牛马”后,李远风仔细对比了自己作为“大牛马”和“二牛马”的不同,发现哪怕工作内容相似,从态度到效率也完全不同。

做本职工作时,面对甲方的各种修改要求,李远风时常抱怨,得经历几番自我说服才能完成。但做“二牛马”时,“大牛马”会把甲方的要求直接一键转发,本质上,李远风也是直面甲方,但这次却没有任何内耗,对待每个要求全部“收到,好滴”。

这种差异的背后似乎是安全感。一旦工作确定下来,就具有了稳定性,期间领导布置的任务,即便晚点完成,也不会丢了工作;但“二牛马”不同,做“二牛马”仿佛创业,每一单都要谨慎对待,否则客户随时会换人。

当“二牛马”,似乎真的有种自己当老板的错觉。做本职工作时,领导总是跟员工讲,“拿出合伙人的精气神打工”,每次听到此类论调,李远风都会在心里默默反驳:怎么可能,和合伙人拿的钱都不一样。可细细想来,在做“二牛马”的工作时,李远风仿佛变成了老板口中的“合伙人”,尽管拿的钱并没有变多,却对每一个任务投注了百分百的精力,把“干活儿”变成了自己的“创业”。

为了做好这个“创业项目”,李远风还曾尝试过运营个人IP。他开始全平台开放接单,在各个社交平台都打出代写文案的广告。李远风学习其他人的运营模式,定期发布作品和收款截图,“相当于一种背书,也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

文章中提到,在社交平台上,很多人会分享有关“二牛马”的工作经历。还有人发帖高薪寻找长期“二牛马”。并且,这种“招聘”的帖子下面,几乎都跟着上百条的“随时待命”的回复。

500

甚至不止是国内,“二牛马”还有冲出国门,走向国际的趋势,有在国外打工的白领找国内懂英语的“二牛马”,在汇率的加持下,“二牛马”的薪资显得更加划算。

文章认为,从某种角度上看,“二牛马”是一种更加纯粹的工作方式。很多人在尝试后发现,拿掉人际关系和同辈压力后,自己的工作也称得上是“神仙工作”。

而对于“大牛马”来说,“二牛马”不仅解约了自己的工作时间,让自己得以喘息;同时也能过一把甲方的瘾,发泄自己承受的压力。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二牛马”是一种更加纯粹的工作方式,把工作内容和职场环境剥离开来。有些做过“二牛马”的打工人发现,比起工作本身,更让人疲惫的其实是职场的人情世故。那些高喊过“讨厌工作”的人也惊觉:拿掉人际关系和同辈压力后,自己的工作也称得上是“神仙工作”。

“二牛马”这一工种的出现,感到解放的还有打工人。把一部分工作交给“二牛马”,不光能让打工人从过于繁重的工作中得到解脱,喘一口气。更重要的是,打工人还能暂时感受到身份切换带来的快乐——乙方做得太累,去“二牛马”那里做会儿甲方;领导的要求太多,情绪受挫,就分给“二牛马”,让“二牛马”来替自己痛苦。

不过,如今的环境似乎对于“二牛马”来说似乎并不友好。

一方面,像Deepseek这样的人工智能出现后,原先的很多外包出去的工作很多都可以由Deepseek来完成,外包给“二牛马”的任务如今已经几乎没有了。

这几个月,找李远风写文案的人变得越来越少,如今已经几乎没有了,原本稳定的“大牛马”也不再找他。他按照每个月的订单量一点点往前寻找原因,发现订单量减少的时间段刚好是DeepSeek出现的时候。李远风记得,刚做“二牛马”时,他和“大牛马”打探,发现对方找了很多“二牛马”,李远风凭借着高效优质完成任务才得以长期合作,“没想到如今要被AI取代了”。

另一方面,由于“大牛马”本身的工作也十分繁忙,这导致一些想靠做“二牛马”来向“大牛马”学点东西的大学生,发现其实也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

那些抱着学习想法的大学生也发现,做“二牛马”很难学到东西。王雨薇做“二牛马”时,每次接到任务都很好奇她手头的工作最终指向什么结果,她写的总结话语中,有些话为什么会被采用,有些又为什么被舍弃,“赚钱是次要的,主要想学到点真东西”。

王雨薇每次都会提问,可问了几次,最终“大牛马”直接回复:不用问这些,让你怎么做就怎么做——“大牛马”的工作实在是太忙了。王雨薇也发现对方很难抽空教自己,默默决定,“以后再也不做‘二牛马’了”。

原文章我放在这里,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500

相关链接:《不想当牛马的年轻人,抢着当“二牛马”

不知道社区里的小伙伴们,有没有人尝试过这样的工作方式?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