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关之后就算完成了物质的征服,但人心的征服仍然是以百年计的

【本文由“特离谱必败”推荐,来自《“赢学”世界才刚刚开始》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guan_16727575182488
  • 如果努尔哈赤总想着黑土地很大很宽广,完全容得下后金和大明一起发展。总想着大明天威仍在。总想着把问题留给更有智慧的皇太极。那还入个屁的关。自然也就没有大儒站队。

大清入关后,虽然有大儒投靠,但问题是有清一代,汉民族主义在民间结社中趋于成熟和组织化,二百多年都没能让汉人心服口服,以至于今天仍然有明粉和清粉的争论,这种意识形态暗流涌动的情况比元朝灭宋以后似乎更为强烈。我认为雍正的《大义觉迷录》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它试图以一种雄辩的姿态将中国正统定位在大一统的建立、而非民族身份认同上,要求的是合满汉及蒙藏为一家,初步触及了中华民族大共同体意识。但它在历史上也只是达到了毁誉参半的效果,远远谈不上入脑入心,而且也只适用于中国文化背景。

今天中国也面临类似的情况,入关之后就算完成了物质的征服,但人心的征服仍然是以百年计的,在西方种族主义和种姓制度的意识残留之下会长期存在“不服”的现象。入关学解决不了这一问题,赢学也只是开了个思考的头。

中国对世界的规划肯定不是种姓等级制的,所以中国不可能自立为“一等人”,强迫外国人都来膜拜,再慢慢培养他们的顺民意识。相反,我们以平等待他们,换来的很可能是不解、不安和不屑——“你都赢了还不肯统治我,那你一定是瞧不起我。既然如此,你肯定是不自信,你肯定是自甘卑贱,你肯定是来服侍老子的。搞了半天就是个暴发户,还是原来的主子内心高贵。”

这种情况是中国人始料未及的,中国在面对一个种姓主义的世界时,难免进退失据、手足无措。我们在短时间内教化不了蛮夷,而有效的教化一定是“师道尊严”的,是要维持长幼尊卑的地位落差的。因此,我们大概还是要回到祖宗“天朝上国”的老路上去。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所有人各安其位的“共赢”的世界。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