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性别经济学》(2):性别如何影响女性就业及生活方式的选择?
女性在职场的挑战是可见的,
在婚姻里却是模糊的。
在第二章“职场和性别经济学”部分,作者从女性职场建议,到强调机会平等的重要性,再就创业、婚姻两个维度,分析了性别是如何影响个体生活选择。
尤其是女性,如何在性别不友好的处境下突围、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归根结底,不过一句话:不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有救世主的存在,能救你于水火之间的,永远只有你自己。
女性的职场穿搭
职场穿搭很重要,不仅女性注重服装搭配,男性同样如此。
作者随机抽样采访了20位中外职场上的成功男性,发现他们会为不同的商业和文化风尚,而搭配相应风格的领带。
但对职场女性来说,没有“标准”模板。
最开始获得劳动权的女性,在穿着上抹杀了一切女性元素,“要同工同酬,也要穿着一致”。
即,像男性一样活着。这是一种典型的花木兰叙事,而服装匹配只是这种叙事的表现之一。
这是因为职场并没有把机会开放给女性,只是有一部分女性比男性更积极、更主动,乃至于活成了男人的模样,才拥有了参与社会劳动的机会。
第二代女性,不再认可女性“第二性”的地位,试图把自己当成“第一性”。
但也有自己的困境,“在几乎都是男性的职场世界里生存,既要有特色又不能太格格不入,甚至需要显得比男性还厉害”。
因此,她们在穿着方面会增加一点女性元素,尤其是颜色选择上更开放。
第三代女性显然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原来觉得太女性化的元素,现在只要喜欢,只要合适,就可以穿”。
这背后,当然是职场环境的变化。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职场,职场对于女性也有了更多的接受度和包容空间。
正因如此,在刚刚过去的三八妇女节,才要重提“劳动”与认知“妇女”这个词本身的力量,号召更多女性站上更高舞台、参与决策,修正系统性偏见带来的不平等。
即使如此,女性在职场上更容易被忽视和小看,也是一个常态性的境遇。
作者分享了她的经历,本是活动主旨演讲嘉宾,却因为自己年轻女性的身份,而被主办方认为是秘书或是翻译。
但也没有必要非用职场穿搭,来强调自己的身份标识。在作者看来,“实力+努力+自信的笑容,再加上自在的穿着,才是最大的魅力”。
当然,如果你的确困惑于如何做职场穿搭,那么,外交部前副部长傅莹的《大使衣橱》一书或许有帮助。
女性的职场体验
在传统印象当中,男性比女性更愿意跟老板谈涨工资。这在琳达·巴布科克、萨拉·拉斯谢弗《女性不主动要求——谈判和性别不同》一书中有所展现。
但2023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项研究发现,在美国2015-2019年顶级MBA学院的毕业生里,女性其实比男性更频繁去谈判薪资,只是遭到拒绝的频率更高。
换而言之,“女性不主动”是一个伪命题。当把结果归因于个体的不努力,会极大的忽视掉系统性偏见带来的规制。
在作者看来,女性想要谈晋升和薪资,可以先去找男性好友或导师给一定的建议。作者第一次争取晋升和工资涨幅,就是在男友的支持和指点下操作完成的。
这也说明了,男性利益和女性利益并不是天然对立的。性别偏见的确存在,但我们也可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在话语策略和争取方式上做更好的调整。
相比于晋升和涨工资这种规则的隐藏偏见打破,那职场女性如何“正确生气”的文化观念桎梏更难突破。
生气本身是一种权力的表现,“通常是上级或者更高权力的人会对相对低权力的人生气。”
可同为管理者,男性管理者生气,“会被认为更有权力、更果断、更厉害”,女性管理者则被则会被扣上“太感情用事,不懂情绪管理”的帽子。丽贝卡·特雷斯特《好不愤怒:女性愤怒的革命力量》一书就探讨过相关问题。
换而言之,“在职场生气这件事情,女性怎么做都是不对的”。这一现象说明了,争取性别平等的道路依旧道阻且长。
那对女性管理者来说,应该如何面对这种现象呢?作者的答案是,不要因为别人可能会给你扣帽子而改变自己,做好你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守住本心,公道自在人心。
当然,职场对于女性的挑战远远不止于如此。
但相比于曾经,女性要从男性主导的丛林里脱颖而出,“不仅要像男人一样,甚至要超过男人”。今天的女性,已经有了更多的机会来思考怎么做更合适。
这是一种进步,更大的进步是,女性可以正视自己真实沟通的诉求,敢于表达自己的脆弱,用自己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信任和凝聚力。而不是强求把自己变成一个男性,像男人一样去思考,而是成为你自己、做好自己。
实现性别平等第一步
促进女性发展
钱楠筠对我国云南采茶女群体的研究发现,茶区女性的地位不仅相对较高,还会带来社会的福祉的提升。
即“女性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每提高10%,则女婴的存活率会升高1个点,男童和女童的上学时间会延长0.5年。”在种果树地区,男性同理。
从这个意义上,男女比较优势的偏好,或许并不局限于社会观念和自我认同上,而在于女性自身能力和潜力的挖掘,并没有赋能在生产活动当中,以至于男性往往主导了更多的生产活动,进一步稳固了“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与认知局限。
作者提供了三个解决方案:
从政策角度,提高男性产假。“在瑞典,每生育一个孩子,父母有18个月的产假,其中有3个月只能爸爸使用,否则这3个月假期作废。”
在这一政策的引导下,爸爸带孩子普遍,且令瑞典连续多年在女性工作机遇的国际排名中名列第一。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为女性职工投资。
多项研究证实,雇佣大量女性员工和高管的企业平均采取的高风险决策更少。这意味着,企业可以从财务上设立专门的性别预算,促进女性职业发展,从而反哺企业增长。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女性不要给自己设任何限制”。不要因为我是女性,所以就天然地认为我不可以做某事,或者说我就能理所当然地享受他人的付出。
当然,从认知上不给自己设限,和在行动上扎实推进并不相悖。相信你自己可以做到,与你在行动中讲究方法和策略,这是两件事情。
经济下行的婚姻选择
劳动经济学权威机制劳动经济学所(IZA)在2019年发布了一篇文章,《早期劳动力市场和家庭形成》发现了两个问题:
一是再高的失业率,对就业和收入的负面影响都是暂时的。
二是在经济衰退期,相比于男性,女性会容易拥抱“向下的自由”。
为了躲避眼前的困难,仓促下决定——更早进入婚姻、更早生孩子,乃至于降低自己的择偶标准。女性这一选择在数据上显示为:
(毕业时)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
女性结婚和生孩子的年龄会平均提前约5个月;
女性在38岁前离婚的概率会增加11.5%,在同一年纪是单亲妈妈的概率也会提高12.4%;
女性在38岁前离婚的概率会增加11.5%,在同一年纪是单亲妈妈的概率也会提高12.4%;
女性在38岁时接受福利救济的概率会增加28%。
(毕业时)失业率上升3.5个百分点,同年毕业生中在38岁时处于贫困状态的女性人数会翻一倍。
且在经济衰退期毕业的女性,婚育年龄出现健康问题(病假超过14天,其中很大比例是心理健康问题)的概率更大。
可见,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决策。
一如作者所言,“婚姻不是短期内找人分担压力的解脱,而是带着笃定态度的人生的长期重大选择。”
“要知道,再大的经济波动都会过去,就业和收入都会恢复,但婚姻对我们家庭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会长期持续下去。”
当然,这一研究中的男性研究结果或许并不严谨。因为瑞典义务兵役制,男性是可以在18-24岁期间自主选择入伍时间的。
那在经济衰退期间,男性有提前入伍,推迟毕业时间。
但这并不影响女性和男性在婚姻市场上的不同。
女性向前一步的困境更大时,女性的失利也就更被容易接受。这是性别歧视的表现,却也成了女性向下自由生长的温床。
正因如此,波伏娃的《第二性》才如此振聋发聩。
如果你是女性,正处于不知道怎么选的时候,强烈建议翻开《第二性》及其相关解说,再来面对现实的困境,或许会有完全不同的思考。
Deepseek关于《第二性》中
可能涉及的女性向下自由的展现
当我们翻完这一章,就能发现,职场对于女性的确没那么友好,但婚姻绝不是避难所。
或许,个体参与社会劳动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你能够实现经济上的独立,更在于你通过社会面的各项参与,让你得以拓展视野、扩大认知、提升决策力。
这一途径,可以让你更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期待过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以及能够为进入这样的生活,需要做出怎样的努力?
从这个意义上,女性不下牌桌的意义和价值远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强大。而《第二性》之所以被称为“女性圣经”,是因为它如此深刻地展现了女性被型塑的各种思想和理念,如何通过性别因素影响乃至于固化女性自我的认知与发展。
愿你从“拥有一间属于自己房间”的经济独立开始,打破性别桎梏,收获无限可能的人格独立。而这,正是「直面处境 近身格斗」的要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蔚新语”(ID:zhiwei-xinyu),撰稿:化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