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际劳动妇女节”,重新认知“妇女”这个词

500

2025年3月8日,是第115个国际劳动妇女节。

 

在此,「知蔚」试图追溯“国际劳动妇女节”历史背景与我国纪念妇女节的媒体呈现历程,来回应命名中的“劳动”“妇女”与其节日设立意义的关联,节日设定在3月8日的用意与个体如何参与的建议,重新认知“妇女”这个词语意味着什么。

01

“国际劳动妇女节”节日名称

为什么要出现“劳动”字样?

因为妇女节缘起于国际社会主义女权运动,是为了争取女性的选举权和平等劳动权而产生的。

换而言之,妇女节的设立,开始于女性的劳动斗争和争取平等权利的行动。它关注女性劳动权益,强调女性在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领域当中的各种贡献。

用“劳动”这一词语来标注这一节日,不仅仅是对女性劳动权益的纪念,也是对女性在社会各个领域贡献的肯定。

500

500

AI生成:妇女节,为何会出现“劳动”二字?

在我国,妇女节的发端与纪念,明显区别于女权运动“自下而上”的社会运动。

事实上,“三八”妇女节自1924年首次公开纪念以来,就是自上而下的话语策略,“是中国有组织开展妇女解放运动的开端,肩负着解放妇女与社会变革的双重使命。”

纪念“妇女节”这一活动,承担的不仅是妇女解放的思想变革,更是中国共产党践行政治动员的重要平台。

回顾我国纪念妇女节的媒体呈现,可以发现:

新中国成立之初,媒体报道强调妇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集体精神,号召女性积极参与国家建设。

文化大革命期间,聚焦于伟大而光荣的女性领袖和先锋人物;改革开放时期,关注妇女的多元化角色和职业发展。21世纪的今天,更关注女性的性别平等和权益维护。

从我国的妇女解放思想历程来看,号召女性参与社会生活是主基调,“劳动”内涵贯彻其中——个体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往往是通过劳动来实现的。

500

500

AI生成:从我国媒体呈现角度理解“妇女”含义

事实上,“劳动”的符号印记,绝不仅仅在于劳动权益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号召,更重要的是通过庆祝妇女节,去表彰女性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旗帜鲜明地表达,“她是人民,她是创造者,她是女性,是这个人类世代的二分之一片天空”。

02

“国际劳动妇女节”名称

为何用“妇女”,而不用“女性“?

这源于国际劳动妇女节的发端、倡导与探索,相比于从生理属性来描述性别特征的“女性”,“妇女”往往是与成年、社会角色强相关的词语。

作为一个保障女性群体权益和成就的节日,它并不强调女性的生理性别特征,而是凸显女性后天形成、自主努力所获得的社会角色与成就。

而这,正是消费主义将三八妇女节描述为“女神节”与“女王节”并不适宜的真正原因。当语言上的虚假繁荣来替代行动上的成就提升时,会令人忽视“妇女能顶半边天”这一价值倡导真正的内涵和洞见。

500

500

AI生成:从社会变迁角度理解“妇女”含义

从语言学的视角来说,无论是从我国甲骨文当中把“妇”的含义定位在持家职能这一性别分工上,还是在我国社会认知里,相比于女性,“妇女”这一话语符号更能体现,“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生成的”社会建构。

一如AI总结的,“妇女”这一个词语,作为承载三千余年性别观的符号系统,既是父权制的产物,也是女性主体性觉醒的战场。

500

500

AI生成:从语言角度理解“妇女”含义

年轻女性从拒绝使用“妇女节”来表达主体性,到推进语言系统的性别正义,最终回归“妇女节”争取女性话语权的浪潮中来。

这是女性自我探索的过程,也是这一节日设立的真正价值——追溯、见证与实现女性群体性利益的行动,从而真正补足女性叙事的历史性缺口,获得性别正义。

03

“国际劳动妇女节”节日

为何选在3月8日这一天?

一是纪念1908年的纽约女工罢工,二是妇女代表大会决议的历史沿袭,三是便于记忆传播及其象征意义。

500

AI生成:妇女节为何选在每年3月8日庆祝?

事实上,妇女节的普遍性与包容性的历史、社会根基在于,性别不平等绝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问题,而是全人类、国际性的争取平等权利的历程和需要。

这种期待从历史事件中来,从先辈们砥砺前行中去,也从此时此刻,我们共同庆祝妇女节沿袭,共同期许:

“性别不是梦想的门槛,偏见不是质疑的理由。让每一朵活着的花,都有千万种开法。”保护女性的想象力,需要多一点行动。

500

图源网络

 

从头看看女性,不是以窥探的目光从胸部看起,不是以扫视的目光从脚部看起,不是带着某某人的亲属的前缀,不是截取某一刻断章取义的评判。

 

请从头看起,从她在几千年的性别歧视下的呱呱坠地开始,到她拼尽全力获得的每一份荣誉,写在日记里的每一句梦想,去欣赏她阔挺的肩膀与素面朝天的笑容,去感受那份骨架下蕴含的力量与可能。

从这意义上,我们在每年3月8日庆祝妇女节,是互助共建女性叙事的开始,是带着“让女性也成为‘第一性’”的渴望出发,在自我探索与社会共建中“改善女性处境”,消除性别不平等现象,迎来性别正义的美好明天。

500

AI生成的新媒体选题

那具体到个人,我们可以怎么去做?一如AI生成的新媒体选题当中所展现的方向:

一是通过女性榜样与身边的她,看见“她”力量。通过那份思想感召与坚韧品质的体验,将个人生活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努力“上桌”、“在桌上吃饱饭”。

当女性不再为自己发声的那一刻,女性叙事的“他者化”就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因此,践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以自我的完善来推动女性话语权的多点开花,是每个女性都可以且应该参与的社会性活动。

二是积极参与社会议题的探讨。无论是在职场性别平等上的努力,还是在女性健康方面的关注,都是帮助女性自身及群体性利益实现的途径。

再微小的力量,也可以带来巨大的能量。当我们真正理解“妇女”这个词语背后,是一种政治性的话语,是一种女性独立承担能力的印记。

我们就应该意识到,关心政治,就是一种对自身权益和权利维护的开始。一如全国妇女联合会的章程所言,“中国妇女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500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官网

当每一个女性都自觉且有意识地站在伟大事业、文明风尚、敢于追梦的道路上,女性得以站在决策层参与社会生活,社会系统服务于女性群体性利益的可能性,才会大大提升。

只有真正拉平女性在社会面的生态位,女性所承担的结构性压迫才有可能彻底消解,性别不平等现象才有可能真正消除。

这一愿景,决不是某一个群体、某一单一力量可以实现的,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尤其是女性自身。

其三,参与到文化传承当中来。3000余年的“女主内、男主外”性别观,这一文化惯性,远比我们想象得要顽固。

昂扬的口号表达、美好的价值倡导,需要有多元的文化实践、社会参与才能支撑。

在传统技艺复兴当中,重新挖掘女性历史性贡献是一种可能;反思女性文学,探讨女性意识,传播女性声音,解构原有叙事、重建平等新叙事,也是一种可能。

正如「知蔚」所倡导的,理解,从看见开始。

只停留在纸面上、口头上的话语无法真正改善女性处境,迎来美好明天。我们只有躬身入局、直面处境,才能在下一个年度以及往后的每一个妇女节,看见行动的意义和价值。

值此第115个国际劳动妇女节之际,「知蔚」祝姐妹们节日快乐!

让我们努力成为生产者、而非单一的消费者,保持思考、也积极行动:在社会托举、视野扩大的时代机遇面前,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可以引导更多女性站上更高的舞台,共同书写新时代“历史创造者”的巾帼篇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蔚新语”(ID:zhiwei-xinyu),撰稿:化橙。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