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是轻骑兵,大厂是重步兵
赛格特约作者 熊志
DeepSeek点燃的人工智能之火,在“两会”会场里继续熊熊燃烧。
全国人大会议发言人娄勤俭点赞开源的DeepSeek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政府工作报告积极支持大模型赋能千行百业。
稍早前,DeepSeek首次公开盈利数据,V3/R1推理系统理论,日利润高达346万元人民币,成本利润率达到545%。
从各行各业纷纷接入,鼓励政策持续推出,再到这组炸裂的账本,大模型的商业化场景似乎近在眼前,中美科技竞赛的转折点也已逼近?
DeepSeek是一支轻骑兵
科技巨头们的集体策略是堆显卡、拼算力,以抢占AI军备竞赛制高点时,但谁也没料到,金融量化领域的天才梁文锋,带领着仅百余人的研发团队,以提升推理能力及性价比的方式,冲破OpenAI构筑的铜墙铁壁,硬生生在AI战场上撕开一道口子。
创新的不可预测性,从未像今天这般淋漓尽致地展现。
DeepSeek的出现,因其选择开源技术路线,令国内AI行业选择摒弃“百模大战”中的孤立竞争态势,大厂转而主动接入DeepSeek,利用自身积累的用户规模和应用优势,将AI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实现大规模的技术扩散。
例如,春节后率先接入DeepSeek的腾讯,其旗下的元宝APP一度登顶中国区苹果应用商店免费App下载排行榜,阿里、百度乃至字节旗下众多产品也不甘落后。
中国区苹果应用商店免费App下载排行榜截图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DeepSeek在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和市场策略上建立的领先优势,不宜被过度放大为国产AI的全面胜利。
DeepSeek出其不意的突围恰恰说明,大模型领域的竞争并无绝对的护城河,站在中美竞争的高度,也不存在“速胜”一说,在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壁垒形成之前,创新只是一种相对领先状态。
毕竟,底层技术的持续创新,以及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仍充满不确定性。DeepSeek所取得的技术创新突破,唯有通过快速扩散和广泛应用,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才能真正转化为产业层面的竞争优势。
而产业生态的形成,既需要DeepSeek轻骑兵尖刀式的突围,也离不开大大小小科技企业在开源生态下的竞合共生,尤其是BAT等互联网科技企业——这些被DeepSeek超越的“重步兵”,将在AI产业生态的构建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创新生态需要黑土地
无论是技术的持续演进,还是商业价值的充分释放,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国产AI的突围之路,从来不是某一家企业或单一技术突破能够独立完成的使命。
ChatGPT横空出世的背后,是谷歌等科技巨头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长达数年的技术积淀与经验积累。同样,没有BAT等大厂主导的“百模大战”所奠定的竞争生态与创新基础,DeepSeek或许也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突围。
某种意义上,从BAT大厂到千百家中小企业在AI领域的探索,甚至是试错,本身就是创新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王坚院士有言:没有成千上万的企业“死”在产业黑土地上,变成肥料,就不会有明星企业的成功。
这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协同效应,降低了后来者的试错成本,它正是创新得以持续涌现的关键。
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突破,必须走出实验室,实现商业化落地,才能真正释放其产业价值。这恰恰需要更多像BAT这样的“重步兵”参与进来,通过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扩展使用人群和丰富应用场景,将技术创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在接入DeepSeek之后,腾讯元宝、微信、ima、腾讯文档、QQ浏览器、QQ音乐等多款腾讯产品的用户,都能够体验生成式AI的便利和强大。而如果我们打开百度搜索,用户不再需要在不同链接间跳转,智能化的答案输出,让搜索更加便捷……
在教育、医疗领域,抑或日常的写作、翻译甚至制作PPT上,互联网大厂成为重要的生态枢纽——前端深度整合DeepSeek等创新企业的底层技术能力,在末端则通过丰富的产品矩阵连接亿万用户,实现技术平权。
竞争核心是生态竞争
基于上述分析,声称大厂纷纷接入DeepSeek是在“摘桃子”,纯属对创新的一种误解。
硅谷人工智能的强大,远不止于谷歌或者OpenAI等明星企业强大,更是创新生态、产业生态的强大。当下,全球人工智能的军备竞赛,早已超越技术层面的单一竞争,演变成生态系统的竞赛。
在这个意义上,审视国产AI的突围之路,我们需要有全局思维,少一些“速胜论”、“赢麻了”的盲目自大,也要避免对不同科技企业的无谓拉踩。
技术创新、产业应用的长周期特征决定了,这是一场生态协同发力的持久战,轻骑兵锐意突围,重步兵协同发力,形成技术扩散和应用的规模效应,才能夯实创新土壤,主导下一阶段的AI竞争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