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与人民大众同频共震!

       中国作协的文学品味,近年来屡屡陷入舆论漩涡。莫言的《丰乳肥臀》被贴上"荒诞"标签,却被奉为高雅文学;贾浅浅的"屎尿屁体"诗歌引发全网群嘲,却获专业认可;《哪吒2》用现代动画演绎传统文化,反被批"低俗"——这些争议背后,究竟是群众不懂艺术,还是某些评判标准早已脱离现实?

      文学从来不是无菌室里的标本。莫言用魔幻笔触解构历史创伤,贾浅浅以"审丑"姿态试探诗歌边界,其作品固然存在争议,但作协推崇的"先锋性",本质上是对文学实验的包容。问题在于,当这种包容演变为对"小众特权"的孤芳自赏时,评判标准就变成了少数人制定的文字游戏。就像用显微镜观察星空,看似专业,实则错失整片银河的壮美。

     《哪吒2》的遭遇更暴露评价体系的割裂。当年轻观众为片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热血沸腾时,某些专家却执着于解构"低俗笑料"。殊不知,文化输出本就是雅俗共赏的舞蹈,既要思想深度,也需传播巧劲。敦煌壁画里飞天与夜叉并存,宋词中"大江东去"与"杨柳岸晓风残月"共生,这才是中国文化的真气象。

      如果评判者的座椅总比观众席高出三尺,注定看不清舞台的全貌。作协作为文学的领航者,既要守护专业高度,更需感知时代温度。当群众的掌声与专家的掌声出现错位,或许该反思:真正的文学品格,不在于故作高深的姿态,而在于能否让文字穿透纸背,抵达人心。毕竟,连李白写诗都要"老妪能解",今天的文学评判,又岂能在象牙塔里自说自话?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