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而不死”到《三个老枪手》,当我老了会不会也沦落为贼

    《论语》中有句话:“老而不死是为贼”。因为这让后世多了两个骂人的俚语:“老不死”和“老贼”。要是原创者孔夫子泉下有知,将会作何感想。

    孔子说“老而不死是为贼”,到底是为何来着?其实,《论语》中的记载清楚明白。

500

    孔子有一位同乡好友,叫原壤。孔原两家关系好到什么程度,通过一件私事可见一斑。据载,原壤的母亲去世,孔子闻讯马上赶到原家。原壤一看既然靠谱的孔兄来了,大可放心,于是一股脑儿地把丧葬之事全推给了孔子,自己则乐得快活,到一边唱歌去了。

    要知道,那丧葬事务在儒家而言是何其隆重而繁复,可不要多添些人手才好,于是孔子的多名学生被火速抽调而来。认真的学生忙得累死累活,听闻原壤的歌唱声,当场犯嘀咕,说原壤咋能这样啊,在母亲的丧礼上唱歌,太不像话!可是,孔子却一心维护着兄弟,替原壤找了个理由,说他唱歌正是丧母之痛导致的,并非有失孝道。

    这个解释充分显示了孔圣人非凡的气度和超人的智慧。因为庄子就曾如此,庄妻去世时,他竟欢天喜地敲盆击碟,唱得很high,似乎是在热烈欢送庄妻荣升天堂,坐享万世逍遥。

    丧葬之事办得妥妥的,隔了一阵子,孔子又去原壤家探望。圣人的慈悲心肠、兄弟义气、周到考虑,真是没得说。

    孔子推门而入,只见原壤岔开两腿,见好友来访,依旧“葛优瘫”坐着,一动不动。原壤有没有再配以翻白眼之举,未见有记载,推理想来,恐怕是有的。

    孔子见状,左右没有闲杂外人。于是,孔子放心大胆地说了这句苦口婆心之语:老而不死是为贼。联系前后之事,大致意思是,原壤啊,你不照我儒家之法,好好办理老母的丧葬就算了,我可以当你是年轻不懂事。可是,你毕竟老大不小了,现在还这么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来迎接我,你是想做社会的害虫吗?说罢,孔子随手举起拐杖,打了两下原壤那死相横呈的大腿。

    我以为,说出“老而不死是为贼”这样的话,最大的可能是孔子对好友的一番玩笑话。要知道,圣人是去关爱人的,又不是上门找茬的,也不大可能是趁机说教的。再说了,圣人的修为有那么肤浅,一点即自燃,一激就暴跳吗?

    智者都有极高的幽默涵养,孔子很有自嘲精神。记得有一次,孔子教书育人做乏了,出去换换新鲜空气,差不多类似学校给放了“五一”小长假。他老人家顺道做了一次政治游说,碰碰运气。没想到,又是遇上一个泯顽不灵的主儿。孔子只得灰溜而返,走到城门口被一个没文化的路人讥为“丧家之犬”。从此,他老人家毫不避讳地以“丧家之犬”自称。

    圣人不会轻易开玩笑。开玩笑,保不齐是因材施教开展道德宣教的有力手段。但是,“老而不死”之语,内含的劝进意味绝对是要大于骂人功能。改成大白话就是,为老不尊,如何为后辈树个好榜样呢。

    说到人老,都说个头会萎缩,但身体里有几样东西会变大,比方说胆子。没有熬到老员工前,有胆在单位混日子么;没有混到退休那一天,有胆说真话么;要不是没有领到养老金,就算是在美国有胆去抢银行么。这可不是一件开玩笑的事。

    然而,无巧不成此篇章,最近一年有看过这样的三部电影和一段由中国中央电视台编播的专题新闻,说的差不多是同一件事:老了,去当贼。俗话说,狗被逼急了,也会生出“咬人”或“跳墙”的胆。

    先说说这三部电影,一部是好莱坞著名编剧改编自真人真事的《老人和枪》,一部是山姆大叔的喜剧犯罪片《三个老枪手》,还有是日本一位新生代导演的力作《小偷家族》。

500

                         (电影《三个老枪手》剧照)

    看电影译名大概可以猜得出,《老人和枪》和《三个老枪手》剧情会有些相似,老人持枪,总不会是逗孙子玩,而是讲老人持真枪干抢银行的绿林真事。两部电影上映的时间极为接近,分别在2018年的上半年和下半年。

    我比较喜欢《三个老枪手》,此次饰演三位抢银行的老人分别是三位奥斯卡影帝级别的老戏骨。

    说重点的,三位老家伙是被什么逼急了、胆儿肥了,非要去抢银行。

    影片故事发生在一个退休工人聚集的纽约社区。由艾伦·阿金饰演老人亚尔担忧自己的积蓄不足以养老之用,于是选择在银行做些投资的理财,结果被银行经理坑了,也有可能是被在华尔街泛滥的金融危机吞了。正当他和银行经理争论时,一伙训练有素的劫匪推门而入抢劫了这家银行,劫匪不仅没有伤害亚尔,还出于道义,帮他教训了可恶的银行经理。亚尔对劫匪顿时心生敬佩,壮胆效仿估计从此开始。

    就在亚尔面临债务危机时,他的两位老友——威利(摩根·弗里曼饰演)和乔(迈克尔·凯恩饰演)也纷纷陷入困境,他们工作了一辈子的公司抛弃了他们,将养老金变成一纸空话。威利身染重病,而乔在人生夕阳之境意外遇见让他倾心的红颜知己,但失去养老金的保障之后,他无力向人求婚。

    眼瞅着晚年生活跌入了凄凉,再找工作,没有企业会雇佣他们,等待社会救济金,也是让他们望眼欲穿。于是,三个七老八十、走路都会喘大气的老家伙一合计,决定铤而走险也去抢银行。再也没有比抢银行来钱更快的法子了,成本低廉,只不过是风险稍微高了些。

    三人先是找了一家超市“实习”打劫,结果失败。三人再接再厉,找到专业的年轻劫匪虚心讨教一番,再经过准专业的练习之后,他们再度出马,终于成功地在那家坑害亚尔的曼哈顿银行抢劫到了两百多万美金。

    影片围绕着三位老人抢银行的故事主线,编排有许多小故事,比如三位老人在生活中互相帮扶,在被劫银行现场的目击者给予他们无声的支持等等,让人观后感概万千。影片带着喜剧玩笑的口吻,揭了揭当今西方社会一个丑陋的伤疤——养老难题。

500

    这部影片深入地刻画出,在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西方社会,政府、银行和企业在对待老人和养老问题上,态度是多么的冷酷无情。而那个抢劫银行的劫匪,却坚持赡养老人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真正符合大众观念的话竟出自一个劫匪之口,讽刺意味不言而喻。

    2018年上映的这部《三个老枪手》,是一部翻拍电影,原版早在1979年以《走路的风度》为名曾经红极一时。《波士顿全球报》做了这样的一段评论,“与1979年那版相比,原版相对更加随意也更黑暗,而新版主要是起安慰剂效果,这些专业戏骨给角色打上自己特色,功不可没。”

    看来,养老在美国早就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了,似乎与美国社会的老龄化程度没有太大的关系。解决养老生计,美国人是靠抢,而深受东方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人动作则温和许多,是靠偷。

    电影《小偷家族》则以一种近似黑色幽默的东方叙事视角,同样讲述了发达的日本社会存在的严重失业和艰难的养老养小等诸多问题。一家三代,老的,大的,小的,个个是惯偷。

    偷是为生活所迫,但偷也有讲底线道德的时候。那就是大偷教育小偷的一句话,“不要把超市偷倒闭了”。

    偷窃者还有人性光辉的一面。比如,在洗衣工厂做出裁员决定时,女大偷主动自裁,把工作机会让给了同伴,或许,她觉得同伴的家庭经济更为拮据,更加需要这份工作,哪怕工资收入微薄;又或许,她觉得让这位性格偏于内向的同伴去偷东西过日子可能会更难。

500

                       (电影《小偷家族》海报)

    电影毕竟是电影,它对严酷的现实多少做了艺术的装修,而新闻就直白写真得多。

    正当我将上述三部电影一一看完,CCTV-4的一档新闻节目在前不久做了一期专题,主题是老龄化阴影下的日本社会面临的困境,其中有一大段专门报道了养老问题。

    日本社会少子化和老龄化并行,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而CCTV-4的编辑们在新闻的选材和报道的视角方面显然是特别用了心,角度新颖,很有看点,且对当下的中国而言,颇有他山之石、前车之鉴的意味。

    新闻中有一段特别讲到了,近年来,日本许多老人缺乏应有的照料,不论是社会的,还是家庭的,这些本应该有的照料都十分稀缺,老人们不得不忍受孤苦寂寞,晚景凄凉。因此,一些老人不想自己老死在家而无人知,便萌生了“要去犯罪”的念头。一旦犯了罪,被抓进了监狱,老人们缺乏照料的问题就得到解决,他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需要也有了稳定的保障,而且年龄相仿的老人们聚在牢房,还有说不完的话。

    言外之意,日本老人一旦遇上老无所养的时候,去犯罪坐牢,便是极好的个人解决之道。唉,这些美日的“老不死”的“老贼”!

    昨晚写到这里已搁笔。无奈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想,冷不丁想起一部日本历史古籍《楢山节考》,书中描述过这样一种风俗,每逢闹灾荒的年份,粮食不够吃,青壮年就会将自家的老人背到深山老林放着,然后任其在荒山野地里自生自灭。

    在日本经济腾飞的20世纪60年代,一位日本导演将这古书中的事搬上了大银幕。此后,电影摄制技术突飞猛进,又有日本导演做了翻拍。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那些日本导演真是看透了人类社会的兴衰规律。

    如此看来,在美日,老人迫不得已抢银行,当小偷或者想法子去犯罪,还是一种自我拯救和社会进步咯!二三十后,当我老了,该会怎样呢?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