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增写的日军杭州湾金山卫登陆有那些错误?◆刘本新

500

500

500

500

军旅作家王树增写的日军杭州湾金山卫登陆有那些错误?◆刘本新

【摘录王树增2015年第一版的《抗日战争》4900字】

十月三十日,日军第十六师团在上海西南方向的金山卫登陆,这使日军在上海地区投入的兵力达到了三十万以上。(这段文字是错误的,后面的文字是对的。)

大场失守后,日军抵达苏州河北岸,战场态势也令中国军队的将领们处在焦灼之中。早在一九三七年上半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前,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即对华东防御作出了相关部署:长江下游地区之国军,于开战之初,应首先用全力占领上海,无论如何,必须扑灭在上海之敌军,以为全部作战之核心,而后直接沿海岸阻击敌之上陆,并对登陆成功之敌决行攻击而歼灭之。不得已时。逐次后退占领预设阵地,最后须确保乍浦—嘉兴—无锡—江阴之线,以拱卫首都。目前,中国军队在上海的作战,基本上是照此预案实施的。

为了突破中国守军的苏州河防线,彻底切断北新泾镇地区的中国军队与南翔地区中国军队之间的联系,松井石根命令原本负责掩护侧翼安全的第十一师团投入到攻击江桥镇的作战中。在苏州河一线,日军孤注一掷的作战致使战局恶化得十分迅速。蒋介石“严申命令,有敢擅自撤退的军法从事”。位于前线的中国军队指挥官们“谁也不敢以真情实况报告。电话垂询,多诳报士气旺盛,倘直陈实际情形,即遭申斥”。

突然,一个更加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了:日军已从杭州湾登陆。

(最贴切的好记好懂的表达是:日军杭州湾金山卫登陆,有人用金山卫登陆,也有杭州湾登陆,各有不同含义。这里的“金山卫”是古代金山卫这个军事机构的防区,大约是东北到西南沿海是150公里。日军的表达是杭州湾登陆,金山卫城东西两面海岸登陆。从军事上看,日军的第二个表达更准确,这一区域有32公里宽)

在杭州湾登陆的日军,是以第十八师团、第一一四师团、野战重炮兵第六旅团、独立山炮兵第二联队等部队组建的第十军,司令官柳川平助中将。同时,日军大本营又将位于华北战场的第六师团调出,命其在长江的白茆口登陆,加入到第十军的作战序列。

日本海军也把原来的第三舰队,分编成第三、第四两个舰队,增加了“足栖号”巡洋舰为第四舰队旗舰,以全力协助第十军的登陆作战。日军第十军的作战部署的第一期作战目的是:十一月二日“断然进行登陆”。之后,“以精锐的一部作为先遗队,神速地进入松江以南地区,掩护军主力渡过黄浦江”。第二期作战目的是:“尽速以一个兵团通过水路,向苏州挺进”,切断中国军队回撤南京的退路。“主力在松江西南面地区整顿后开始前进”,“进入苏州河北面地区”,策应上海派遣军消灭中国军队主力。

这是一个极其凶险的作战计划。

如果日军成功登陆,并依上述作战计划占领沪浙交界处的松江地区,即可切断沪杭甬(上海至杭州至宁波)铁路,然后从南向北发动攻势,与从北向南打向苏州河的上海派遣军协同,对上海战场上的中国军队形成包围之势。

日军选择的登陆地点,位于上海南侧杭州湾的北岸。这里近岸水深十米以上,且海岸平直,便于大型舰只靠近和重兵展开。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地区公路和铁路发达,不仅可以通往上海和杭州,也是通向南京的要道。早在两百多年前的明嘉靖年间,日本人进犯上海时就是从杭州湾金山卫登陆的——中国人或许忘记了,但日本人牢记心中——

(讨论:1-近岸,是一个模糊词,这个海域有三座山岛,6公里外的大金山岛、小金山岛之间有海槽,海槽向西北金山卫城延伸,1990年代离金山卫城还有3公里远,海槽水深10—30米,就四五十公里宽的杭州湾,的确是近岸;2-明朝是倭寇进攻,倭寇不全部是日本人)

国民政府陆军大学聘任过的日本教官,曾公开对中国的军校学员说:金山卫“是登陆的好地方”。可见杭州湾登陆点早已在日本人的窥视下:“关于杭州湾沿岸,平时已在进行侦察,也收集了相当数量的地质资料。”但中国军队的将领们认为,金山卫海水浅滩涂深,海岸纵深又多是水网地带,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登陆地点。——日本军人与中国军人对同一军事问题的认知相距甚远。

【商榷】

(1-作家写道:金山卫海水浅。说金山卫城东西海滩上潮时水浅,比较好。首先,金山卫在这里可能指的是金山卫城。金山卫,“卫”是明朝的军事机关,构筑了军事城堡,称呼金山卫城。作家前一段说“海水深10米以上”,这里又说“海水浅”,作家没有厘清金山卫城与金山卫的关系。)

(2-金山卫城外海滩,滩涂从海堤向南面海里延伸,纵深约有2500米,海潮上来了,海滩上的水从岸边几十厘米深到二三米深,大面积的滩涂上海水在2以下。)

(3-滩涂深,滩涂就是烂稀泥,滩涂上有几一些树和芦苇。但是要注意,这里滩涂上有盐场,产盐量不小。为何有盐场,因为这里的滩涂有一种地貌,叫铁板沙,也叫搓板沙,很硬,可以跑汽车拖拉机。稀泥滩涂的烂泥很深,一般深30厘米以上。)

淞沪会战初期,蒋介石接到过日军可能要在杭州湾登陆的情报,为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专门作出部署,将第八集团军的四个师加一个旅布防于杭州湾北岸。但是,随着淞沪会战的进行,杭州湾北岸部队不断地被抽调至上海战场,最后竟只剩下第六十二师的一部和少量的地方武装。中国军队统帅部似乎已完全陷于应对上海的惨烈苦战,遗忘了或是忽视了位于上海战场背后(是侧后。)的杭州湾空虚的后方如遭遇突袭,必会使腹背同时受敌的危境降临。这是基本的军事常识,而置身于战场的第三战区指挥官们竟然毫无防范。

日军开始攻击苏州河南岸的时候,在海军的护卫下,集结于八口浦(至今还没有找到这个地方,但绝对在韩国西南角)和五岛列岛的日军第六师团(天津大沽而来,停泊地不在五岛)和第十八师团,乘坐军舰(运输船多)在济州岛附近的海面上会合。然后,百余艘战舰(军舰护航,数量比运输船少)经过距上海东南约一百公里的马鞍群岛,于十一月四日晚潜入杭州湾。五日挑晓,日本海军第四舰队的三十多艘战舰(太少了),突然向杭州湾沿岸的奉贤(没有攻击这个县城)、金山卫(城)、乍浦等城镇开炮轰击,并派出军舰向镇海方向实施佯攻。接着,在空军的掩护下,日军第六师团及配属该师团指挥的步兵第九旅团在金山卫西侧、第十八师团在金山卫东侧同时强行登陆。

第十军在日本本土还未启程的时候,参谋本部次长多田骏与第十军参谋长田边盛武少将进行了一次“恳切的谈话”:军的任务和作战要领等一如先已给予的指示,没有什么必须补充的。而军在作战上的各种条件并非有利,可以想象作战将是极端困难的,其艰辛程度是可以充分体会到的。但是为了打开目前时局,在上海附近夺取一个大战果乃是迫切的和绝对必要的。因此望能克服一切困难以完成这一作战目的,在全世界注视的战场上发扬我军威武。日军担忧的“极端困难”没有出现。

在杭州湾北岸,中国守军仅有的防御部队,无法抵挡日军的强大突击,日军先头部队很快击溃中国守军,开辟出登陆场。正在徐家汇指挥作战的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张发奎和副总司令黄琪翔,急调尚未整休完毕就奉命重回战场的第七十八师前往阻击,同时命令位于青浦方向的第六十七军向松江急进。但是,中国军队各部尚未抵达,日军已从金山卫向东(亭林镇在金山卫城东北方,角度10°,直线距离18公里)推进至亭林镇、松隐镇一线(松隐在金山卫城西北,角度355°,距离20公里),其步兵第九旅团已经进入金山县城(此乃国崎支队,没有进金山县城朱泾镇,而是在县城东侧,向北攻击松江),第六师团主力正向沪杭铁路急进(没有,而是先进攻了朱泾镇,然后从松江县城西侧北上江苏昆山,当时金山县也属于江苏。第六师团在松江西侧的石湖荡等地是在铁路上作战的)。

获悉消息的蒋介石在电话里征询陈诚的意见,陈诚建议“为尔后长期抗战计”,苏州河一带的中国军队应迅速后撤,转入武进(扼守着沪宁铁路的腰部以及南运河的南岸)一线的国防工事重新部署防御阵地。蒋介石“经半个小时之考虑”,同意了陈诚的建议。但之后不久,因为仍寄希望于正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的国联大会,为以正国际视听,蒋介石又命上海战场再坚持三天。没有任何理由能够支撑这一命令的合理性。

而这一命令对于上海战场上的中国军队是致命的。

(以下请阅读此帖的朋友分析其错误所在)

六日,日军向松江方向急速推进, 与中国军队第六十三师的一个团和第六十二师的一个营发生战斗,日军迅速将当面中国军队打散。七日,中国军队第六十二师和第七十九师曾向金山县城实施反击,但未能成功。松江是一个咽喉要点。松江中国守军第四十三军和松江保安队得到的命令是死守三天,以掩护上海战场已经开始的大规模撤退。第四十三军原本只有一个师和一个旅,之前在上海战场的苦战中损失惨重, 全军现在只有五六百人,而保安队如何能对抗凶狠的日军正规作战师团由金山卫西侧登陆的日军第六师团和步兵第九旅团如入无人之境。

从华北战场移至淞沪战场的第六十七军奉命增援。第六十七军官兵服从命令,死打硬拼,但终究势单力薄,难以支撑,残部于八日夜晚实行突围。此战,军长吴克仁、军参谋长吴桐岗、师参谋长邓玉琢、三二一旅旅长朱之荣、三二二旅旅长刘启文先后阵亡,三一九旅旅长吴骞身角重伤——第六十七军付出了几乎全军覆没的代价仍是未能阻止日军向松江的推进。与此同时,从金山卫东侧登陆的日军第十八师团突破了迎面赶来的中国军队的阻击,开始向纵深推进。

七日,为了统一指挥上海战场的日军,日军参谋本部下达命令,编组华中方面军,以松井石根为司令官,统一指挥上海派遣军和第十军作战。上海派遣军司令官一职,由日本皇族陆军少将朝香鸠彦担任。

十日,日军后续登陆部队第一 一四师团于乍浦登陆完毕,从华北战场调来的第十六师团也在白茆口成功登陆。至此,数路日军从北、西北、西南、南四个方向朝上海战场蜂拥而来,呈现出最后决战的态势。中国军队除了全线撤退,已没有任何选择余地。

(这里的话是对的,但与本帖开头的那就话来看,那句话错了)

淞沪战场前敌总指挥陈诚回忆:十一月初,敌后续部队又复增加,我苏州河南岸阵地危如累卵。即于此时,敌第六、第十八师团登陆杭州湾。我为保障侧背安全,派队迎头堵击。但因敌空军侦炸甚烈,我军行动迟缓,敌遂长驱直入。十一月九日,松江、枫泾同时被陷,我淞沪阵地至此乃全陷入敌之大包围圈中,苏州河南岸之颓势亦未能挽回。为尔后长期抗战计,唯有迅速转移,重行部署,于是乃作全线之撤退。的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九日,蒋介石终于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

蒋介石对忽视了日军从杭州湾登陆的可能,十分懊恼,并承担了责任:“上海开战以来,我忠勇战士在淞沪阵地正与敌人以绝大的打击的时候,敌人以计不得逞,遂趁虚在杭州湾金山卫登陆,这是由(于)我们对侧背的疏忽,且太轻视敌军,所以将该方面布防部队全面抽调到正面来,以致整个计划受了打击,国家受了很大的损失,这是我统帅应负最大的责任,实在对不起国家。”

撤退命令由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顾祝同签署下达。总的原则是:上海战场的部队分别向南京、杭州两个方向撤退,退至其间国民政府已经修筑完毕的国防工事一线。但是,一切都为时已晚。在日军从各个方向发起的冲击下, 中国军队数十万人马已不可能做到有序撤退,这导致了中国抗战史上最大规模的混乱。

由于撤退的时机过晚,下达命令的手段又十分落后,各部队接到撤退命令的时间不一。有的部队还没有接到撤退命令,只是看到友军撤了也就跟着撤了。撤退命令规定按照秩序撤退,并逐次掩护逐步布防阵地,但于匆忙混乱的撤退中已经没人遵守命令。更严重的是,撤退命

令并没有规定各部队的撤退时间、顺序和路线,只是笼统地划定了撤退方向,而上海战场的许多部队都是紧急从全国各地调来的,官兵根本无从知晓上海周边的地理方位,这种情况往往导致十几万的部队拥挤在一条狭窄的公路上,成为日军飞机扫射轰炸的靶子。

贾亦斌,中国军队第一军第一师第二旅四团一营营长——十一月一日,日军从我友邻部队阵地附近强渡苏州河。五日,日军又在杭州湾北金山卫登陆。我军侧背受到严重威胁,于十二日开始从上海全线撤退。刘楚人团长向我们传达了李铁军师长的命令,要我们营到黄渡附近的一个村庄集合,我们找了一夜也没找到这个村子。天快亮了,才赶到虹桥附近上海到青浦的公路上。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和难民挤在这条路上,潮水般向前涌流……

天刚亮,一架日军飞机飞到我们头上狂轰滥炸。离我不远的一个孕妇,身上背着一个孩子,怀里抱着一个孩子,而且挑着一副担子,一头还装着一个孩子,非常吃力地向前奔逃着。一架飞机向她及周围的一堆人俯冲下来,我连忙喊她赶紧趴下,话音未落,一颗炸弹已在她身边爆炸,她和她的四个孩子都被炸死,她的腹部被炸开,腹腔里的胎儿还在不停地蠕动,血流满地,真是惨不忍睹。

在上海以西的方家窑附近,贾亦斌营长奉命停下掩护大部队撤退。这里有一条河,河上的桥是撤退的必经之路,中国军队的工兵通过后为防日军追击埋设了大量的地雷。而贾营长知道,别说是大部队,就是他自己的团还有官兵尚未过河。正心急如焚中,夜晚,炮兵第十四团撤退至此,这是中国军队唯一拥有十五厘米口径重炮的部队,清一色的大炮都是从德国买来的。炮团团长彭孟缉听说桥上埋设了地雷,不禁“失声痛哭”,他对贾亦斌营长说:“中国就只有这一个像样的炮团,怎么办呀?”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办,大炮过不了河又不能留给敌人,只能“忍痛全推到河里去”。之后,当炮兵们“小心翼翼地走到桥上时,刚走

不远就踏上了地雷,很多人都被炸死了”。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二日,上海沦陷。

日军各师团立即对撤退中的中国军队开始了猛烈追击。松井石根下达的追击命令是:“方面军决定占领常熟、苏州、嘉兴一线,准备而后作战;上海派遣军占领福山、常熟、苏州一线,以约两个师团在昆山、太仓附近集结,作为直辖部队;第十军占领平望、嘉兴、海盐一线。”

中国第三战区在日军抢占安亭并向昆山进逼的情况下,发现日军有切断中国军队撤退路线的意图,遂决定改变在昆山一带占领预设阵地的计划,开始全线向吴福线国防工事撤退,企图利用预设的国防工事遏制日军的追击。但是,此时中国方面的任何命令都不起作用了。在

日军飞机的疯狂轰炸和步兵的急速追击下,拥挤在公路上的中国军队编制已被打乱,部队失去控制,部队之间也失去了联络,将领们甚至连自己部队的具体位置也不知道。

500

2025年3月1日星期六

于上海龙华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