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宫修文物的那个人,走了
一位在故宫修文物的大师,去世了。
他叫沈伟,是个低调的人。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他只出镜了30多分钟。
图:沈伟
1983年初入故宫,1986年拜师,33年来沈伟留给我们的,只有一万多枚印。
比如国家一级文物《韩熙载夜宴图》的摹本上,沈伟的贡献,只有小小的几寸。
这几寸功夫,全故宫也只此一家。
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工作室内,沈伟是驾驭金石的大师;出了工作室,他就成了侍弄小院的猫奴。
图:沈伟
他在故宫小院里种起西红柿和茄子,搭起遮荫的瓜藤。
沈伟的办公桌上,净是小葫芦、小盆栽。
每天上班浇完小院的花,他就开始伺候御猫。
有了沈伟,宫宠御猫中的两小只也有了姓名——“花子”和“灰子”。
图:御猫“鳌拜”
故宫啊,哪是什么冷冰冰的紫禁城,这是沈伟的家。
只可惜,那个开朗幽默爱撸猫的摹印传人,在55岁时离开,再也回不来了。
图:沈伟的办公桌
一位大师低调地走了,他身后的讨论,不及某某明星离婚的十分之一。
有《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片子,沈伟的知名度比99%的文物工作者更高。
比沈伟更不幸的人儿,他们的故事又有谁能听见呢?
蛋蛋姐不甘心。每一位故去的文物大师,都值得被尊重。
这是一群风华绝代的人的故事——一入红墙深似海,从此名利是路人。
1
沈伟的师父刘玉,是一个“怪老头”。
从拜师到出师,刘玉让他花了整整五年。
图:刘玉
收徒之前,刘玉悄咪咪地观察了沈伟很久。
后来沈伟提到:
“我师父特别不爱说话,他选择我作为故宫摹印的第三代传人,当时我还有些吃惊。他说观察我很久了,觉得我能干这个,他不会看错人的。”
沉默寡言的人,内心往往更富感情。刘玉这辈子,没再收过第二个徒弟。
但是当时沈伟还察觉不出师父的心思。
拜师第一年,刘玉让沈伟从磨石头、磨锯、磨刀学起。
之后的两年,沈伟练的是写篆字。
再之后两年,沈伟才摸到石头,学习篆刻。
年岁太过久远,我们无从得知刘玉奇怪的动机。也许他想给徒弟夯实基础,也许他想磨炼徒弟的心性,也许他还在观察,这个徒弟是不是值得托付一生。
27岁那年,刘玉把沈伟叫到跟前,交给他一方印石。
他终于通过了师父的考验,出师了。
图:沈伟和他摹的印
如果说五年的打磨,是刘玉故意送给徒弟的逆境,那刘玉的一生无处不是逆境。
刘玉是农家子弟,中学辍学。
几经辗转,1956年他来到故宫,担任太和殿解说。
在故宫呆了七年光景,他已经是三十多岁的中年人——那一年,故宫摹画室的一位老师傅相中了他。
拜师后刘玉才发现,自己的师傅,竟然是新中国故宫博物院摹印的开创者——“南陈北金”中的金禹民老先生。
图:1964年,故宫修复厂部分员工合影,后排左三为刘玉
刘玉很惶恐。他只是一个匠人,粗通文化,篆字都不认识。
为了不给师父拖后腿,他开始自虐式恶补。
《篆刻入门》《古玺文字徵》他通通借来,囫囵吞枣地背下去。
篆字很复杂,他只能靠死记硬背,整宿整宿琢磨篆字的构型。
除了吃睡,刘玉手中不是刻刀就是毛笔。
在学习吴昌硕大师的《缶庐印存》时,刘玉更是把整本书的印仔细临摹了下来,装订成册以供学习,保存至今。
图:吴昌硕《缶庐印存》
一年后,刘玉出师了,但是“文革”也来了。
他被下放干校,跟着工程队盖房子。捏篆刀的手,扛起了木料和大锤。
直到1971年,刘玉才再次回到故宫。
那时的他,已经四十岁了。
刘玉为了学篆刻积累的30多本笔记,早就丢失在这场风暴里了。
他只能抄大字报,不准写篆字,连练习用的巴林石和毛边纸,都只能偷偷地找。
当时遭到“批斗”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吴仲超,还托人给刘玉带去了《印章概述》和《怎样治印》,鼓励他好好学习。
1972年,命运的转机来了。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一批脆弱的西汉彩绘帛画,被送到故宫”抢救“。
图: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
安排复制帛画任务时,不起眼的穗子成了最大的难题。北京好几家针织厂的老师傅,看了都直摇头。
这项任务,最终落在了刘玉的身上。
帛画的穗子看着很蓬松,但刘玉仔细一研究发现,光是编织手法上的精巧,就已经让人眼花缭乱了。
穗子是文物,碰不得、更拆不得,刘玉每天只能拿着放大镜观察穗子的纹路走向。
经过不断的模拟编织后,刘玉才敢确定,帛画上的穗子是几十根细丝线(每根线如头发粗细),用编苇席或编辫子的方法,斜式走向分成两大股,每两大股之间又拧入一条斜线。
确定编织方法之后,刘玉又自己动手,设计并制作了一架特殊的织机。
图:刘玉制作的织机
刘玉花了2天,才用这架织机织出了1寸符合标准的穗子。4个完整的穗子,花了整整1个月。
这份复制完成的帛画在日本展出后,被故宫博物院收藏,可是刘玉复制的4个穗子,却在展出时不慎丢失。
帛画的复制仅仅是个开始,故宫又开始重拾古画临摹的“旧业”,其中就包括中华第一神品《清明上河图》的临摹。
《清明上河图》中有100多方印,刘玉需要对每一方印进行分析、刻制:原作中的印有没有“锛儿(缺损痕迹)”?用的是什么刀法?印的位置、角度、着色程度如何?
刻制和钤印,全由刘玉一人完成。
钤印完成后,徐邦达、刘九庵等文物专家评价刘玉摹的印和《清明上河图》摹本整体达到了“神形兼备”。
图:《清明上河图》中的部分印
100多方印,从未失手。
刘玉不敢失手,也绝对不能失手。这幅技艺和真迹别无二致的《清明上河图》摹本,倾尽了古画描摹大师冯忠莲20年的心血。
刘玉先生一生的磨难已经够多了,但是比起冯忠莲,他已经是个幸运儿了。
这个被称为“辅仁女状元”的冯忠莲,被命运的大手无情地捉弄。本该平坦顺利的一生,布满了千疮百孔的沟壑。
2
冯忠莲是中国美术家协会最早的会员之一,曾在1953年作《春江图》来为毛主席祝寿,作品《山水》更是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贵宾。
可是明明有研习国画的坦途可以走,冯忠莲却偏偏决定从事默默无闻的临摹工作。
图:冯忠莲
我国古代书画,多为绢本或纸本。
纸寿千年,绢寿八百。这些脆弱的画卷,就算逃过了烽火岁月,最多也只能“活”八百年。
我们现在看到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名作,都是后人临摹的作品,真迹早就成为历史谜团。
临摹意味着,为画在纸上的民族史“续命”。
当时北京荣宝斋已经创造性地发展了书画木版水印复制技术,达到了乱真的效果,奈何缺少技艺高超的临摹画师。
在个人发展和国家文化传承上,冯忠莲选择了后者。
1954年,她随荣宝斋古画临摹组前往东北博物馆(现在的辽宁省博物馆),负责古画《虢国夫人游春图卷》的临摹工作。
惊才绝艳的冯忠莲,仅仅用了2个月就完成了任务。
图:冯忠莲在临摹《虢国夫人游春图卷》
如果说人生有四季,那么冯忠莲四十岁之前都是春天。
1960年,41岁的冯忠莲开始临摹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
工作要求临摹要在1年内完成, 因为该作品将作为1961年“七一”建党40周年的献礼。
但是当时规定,故宫的文物不能出宫,冯忠莲每天只能隔着玻璃、用放大镜仔细看这幅顶级文物,再贴着照相师傅所拍的黑白照片构图,反复比对原件和照片,一点一点复制临摹。
初期,临摹工作十分紧张,冯忠莲每天5点就起床,第一个到故宫开始摹画。
一周7天她都不能休息,作为4个孩子的母亲,冯忠莲十分愧疚。
1960年3月9日,冯忠莲在给长子陈长年的书信中写到:
“我现(在)临摹的是宋代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过于工细,明年七一作为献礼。长一丈六尺五,这是世界闻名的作品,而且大家都在期望我能复制出来。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时间紧。因此每天一分钟都不停地在工作,实在感到疲倦,回家就很想躺下了。有时你们回家我也很不耐烦,原因就是太累了,胸口出不来气,总想大声喊几下才好,可能还是心脏病。不管它,明年七一以后我再好好医治一下身体吧!我们星期天也加班,星期六也回来很晚,所以也很难见到你们。”
1960年5月19日,冯忠莲给长子陈长年的书信:
“从‘五一节’到现在每天早晨头晕,有时还头疼,他们劝我去检查。昨天检查结果血压170,高30。”
图:冯忠莲和陈长年的书信
可是,想在1年之内就临摹出长约5米、高24.8厘米,并且内容丰富精巧的《清明上河图》,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连“一束发丝”都要反复进行修改的冯忠莲,没能够完成建党40周年的献礼。
但《清明上河图》的临摹工作仍在继续,临摹期间冯忠莲还曾偶遇摹画室的小学徒刘玉——十几年后,就是这个“小学徒”,独自完成了《清明上河图》摹本上的100多方印。
1966年,“文革”爆发,临摹工作被迫暂停。
到1976年拨乱反正之后,冯忠莲才又开始了暂停10年的临摹工作。
10年过去,冯忠莲已年近花甲,青丝变白发,高血压、眼底血管硬化更是雪上加霜,手臂力量也不复从前。
图:冯忠莲在临摹《清明上河图》
身体上的折磨,冯忠莲咬牙克服,但最令她头疼的,是颜色的调配。
10年前的颜料已经吃进了绢里,而新临摹的部分,颜色还浮在表层。
每每把颜色调配得接近,一画在绢上,却总是失败。冯忠莲只得不停地改变画法,以使颜色相同。
1980年,一幅艺术效果足以以假乱真的《清明上河图》摹本灿然问世,并且摹本前后一致,丝毫看不出时间的断层。
图:冯忠莲临摹《清明上河图》局部
图: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该摹本已经被故宫列为一级文物。国家古代书画鉴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刘九庵在澄观堂题语中说:
“······余所临本又多从仇氏出,每况愈下矣。现代摹本首推冯忠莲,她是故宫博物院藏张择端真迹对照摹制,毫发不异,可谓不下真迹一等。”
200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80岁生日时,《清明上河图》的真迹在特制的高科技展柜内向世人全卷展出。和真迹一同展出的,有6件仿本和1件临摹本。
这唯一的一件临摹本,就是冯忠莲的作品。
3
30年与印相伴,从未失误。
20年摹一张画,耗尽心血。
对于故宫修文物的大师们,这些也只是平常,他们每天都在书写这些“不可能”的故事。
匠人匠心,择一业终一生。
再来看看现在这些“惨遭破坏性修复”的文物们呢?
这是四川乐山大佛,庄严大佛秒变美颜滤镜小鲜肉。
图:四川乐山大佛修复前
图:四川乐山大佛修复后
这是四川安岳石窟造像,瞅瞅这柳叶眉、大红唇……蛋蛋姐的化妆技术都没有这么高超。
图:四川安岳石窟造像修复前
图:四川安岳石窟造像修复后
这是辽宁朝阳清代壁画,浓浓的现代影楼气息呼人一嘴巴子。
图:辽宁朝阳清代壁画修复前
图:辽宁朝阳清代壁画修复后
何苦那么浮躁?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有4万多名年轻人报考故宫,想去故宫修文物。
虽然沈伟也苦恼过收徒的问题,但是他并不确定:因为纪录片而来的狂热粉,是否能够耐得住宫墙内的寂寞?
“外界的诱惑这么多,除非是特别喜欢,痴迷这个,要不一般人真熬不住。”
外界看来,沈伟可以随时撸撸猫、在小院内种种菜、摆弄一些小玩意;谁又关心过,他因为常年坐在桌前研究,腰椎病、脊椎病缠身。
刘玉大师因为过度用眼,患有严重的眼疾。
冯忠莲大师患有高血压、眼底血管硬化等疾病,于2001年病逝。
故宫的文物不需要现代社会的功利心和焦躁症。
踏进了这个门,就是一生的承诺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