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心》中的反派杜梁,一个户部郎中,为何能成为巨贪?
剧照
最近热播的女主组团复仇记《掌心》不论是剧情还是服化道,都值得称赞。女主们复仇是因为杜梁等人制造了御史案。剧中,杜梁以从五品上户部郎中的身份登场,户部筹银8.5万两,他当即私吞5000两。案发后,元少城更是查出他累计贪墨十数万两。五品官并非高官,但他的权势之大,令人咂舌,究其原因在于郎官这个特殊群体在唐代发挥了特殊作用。
一、三省六部制下的政治制度
隋唐时期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拟诏,门下省封驳,尚书省下设六部执行。六部分别下设四司,共二十四司。这些司是制定具体政策并颁布实行的单位。司的长官称郎中,一般为从五品上,副长官为员外郎,一般为从六品上,这两种官一般称为郎官。此外,个别部门设有主事,官阶一般为从八品上到从九品上之间。司中具体办事员称为令史、书令史、掌故等。郎中、员外郎属于官;令史等人是没品阶的吏,因事情冗杂,也为人不喜。以《掌心》中海延平掌管的吏部为例,吏部下设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司。杜梁的官职是户部郎中,便是户部一司之长官。
杜梁
二、杜梁的升官路径
《掌心》中,杜梁在县尉任上就能制造惊天冤狱,并危害一方,然后调入中央,不断晋升。一般人都认为地方县官是七品芝麻官,更不要说毫无存在感的县尉了。县尉放在今天,相当于公安局局长,掌管抓捕盗贼之事。后世的县尉出路不大,尤其是到了科举制发展到鼎盛时期的明清两朝,县尉已经沦为了小透明。但唐代的县尉仍然为人所重视,而且是实权官职。韩愈曾负责撰写《顺宗实录》,他曾上奏“臣与修撰左拾遗沈传师、直馆京兆府咸阳县尉宇文籍等共加采访,并寻检诏敕”,可见某些时候京师的县尉甚至能参与编纂史书。
杜梁的升官历程十分符合历史。他以恩荫入仕,以县尉起家,最后成为六部郎中。这在唐代是正常情况。许多历史名人都有此经历。比如裴垍是德宗朝科举贤良极谏科第一,中举后便被授予美原县尉。藩镇、州府争相征辟,他都推辞不就。宪宗时期的名臣窦易以科举入仕,担任蓝田县尉,“累历右司、兵部、吏部三郎中”。书法家沈传师科举入仕,担任鄠县尉,“迁司门员外郎、知制诰,召充翰林学士。历司勋、兵部郎中,迁中书舍人”。《开元谱》记载韦述在717年进士及第,授栎阳尉,转右补阙,迁起居舍人。由此可知,县尉在唐代是很常见的起家官,是官员升迁的正常途径。
唐朝宫廷
三、兼任知制诰
编剧将五品官杜梁当作前期的大BOSS,并设定他能贪墨十数万两的巨款,其原因可能在于户部总管天下财政,户部尚书名义上是户部总负责人,具体政策的制定当由各司完成。因此,这个中层官僚实际掌握了全国的财政制定和执行权,所以他能大量贪墨钱款。而实际在武则天时期,郎中的权限更大,原因就在于唐代多以郎官兼任知制诰!
唐代的知制诰是什么呢,是官职还是权力?在《唐六典》《唐书》中都没有记载。因此学界认为这是一种隐蔽的“使职”。何为使职呢?唐史专家赖瑞和说:“举凡没有官品的实职官位,都是使职。”因为官位已经在本职中得到体现,所以朝廷令其以本官位行使某一项特权。
唐初,知制诰一般由中书省中书舍人担任,负责起草诏书。唐太宗时期的温大雅、魏徵,唐高宗时期的许敬宗、上官仪,盛唐时期的张说、苏颋等人,都有担任知制诰、书写四六体制书的经历。知制诰负责诏命的撰写,权力极大,为各方大佬所觊觎,因此,知制诰不能被无势力的寒门官僚分润。
唐朝宰辅
但高宗以后,高官、贵胄垄断知制诰的情况得到改善,最重要的体现就是郎官兼任知制诰,且成为此后唐朝五代的惯例、潮流。
《旧唐书》记载,张茂枢以礼部祠部司郎中的身份为知制诰,杜晓以礼部膳部司员外郎的身份任知制诰,白居易以礼部主客司郎中的身份知制诰,元稹以祠部郎中的身份知制诰。其他部门的郎官,如工部水部郎中、工部郎中、兵部郎中都有任职知制诰的记载。礼部的祠部主管祭祀、宗教之事,工部的水部负责水利之事,在二十四司中属于清冷部门,但出现了副长官员外郎任知制诰的事情,可见省司的郎官任知制诰是司空见惯的。
赖瑞和在《唐代中层文官·员外郎与郎中》中说:以郎官知制诰成了唐朝的一种定制。除此之外,郎官还多兼任史馆修撰、翰林学士等职。目前所知唐代最早以郎官身份兼任知制诰的,便是武则天时期的礼部郎中崔融!
武则天
四、郎官的转任
五品郎中究竟算不算高官?历代的评价标准不同,唐代文官是九品三十阶,前三品,分正从,总计六阶。后六品分正上下、从上下,总计二十四阶。郎中为从五品上,为三十阶中第十三阶,属于中等偏高的官僚。因此唐代的郎中是中级官向高级官僚晋升的节点。如果能跨过五品,便属于高官序列。
《掌心》中的杜梁,除了贪墨之外,心心念念的就是将来的出路。唐代的郎官一大特点是不会在本职上久任。正常情况下,郎官出路有四种,一为升迁,郎官转入台阁(三省本省、六部本部)。
二为平调,郎官转郎官,当然因为各部之间地位不同,各司之间地位也不同,即便平调也有高低之分。一般认为六部之中吏部最高,工部最低。同部的四司中,吏部司、户部司、礼部司、兵部司、刑部司则高于同部其他三司。但这种平调还在中央内部,尚能为人接受。
唐朝官僚
三为外放刺史,唐代州分上中下三等,官阶是从三品、正四品上、正四品下,看似官阶上提升了,但因为是外放,所以为人所不喜。比如《旧唐书》记载穆宗时期,“贬员外郎独孤朗韶州刺史,起居舍人温造朗州刺史,司勋员外郎李肇澧州刺史,刑部员外郎王镒郢州刺史”。唐敬宗时期“贬翰林学士、驾部郎中、知制诰庞严为信州刺史,翰林学士、司封员外郎、知制诰蒋防为汀州刺史”。
四则是更严重的贬谪,贬为县令、州长史、司马等。穆宗时期“中散大夫、比部郎中、知制诰、柱国、赐紫金鱼袋杨知至为琼州司马”,“朝议大夫、行兵部员外郎、判度支案、柱国张颜为播州司户”。宣宗时期,库部员外郎、史馆修撰李涣为长安令等,都是惨遭贬谪的例子。
唐朝官僚
当然正常情况下,郎中不会轻易被贬官,上述被放到外地的官员,多是因为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一般情况下,郎官多为平调或升入台阁,如果得遇机缘,甚至有可能成为宰辅。郎中升宰辅在唐代并非个例。比如元稹、裴垍、段文昌、杜元颖、李绛、王涯等,他们的经历大致相同,初为员外郎,然后任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由此推断,凭借杜梁的敛财能力和依附的党派,如果他不是意外被主角揭发,接下来他的仕途将无比通畅。
文史君说
唐代郎官是一个很特殊的过渡性群体,是官僚进身之阶。我们通过厘清唐代郎官的基本概况,能够大致窥伺杜梁从县尉作恶开始,到成为郎中能巨额贪墨的基本原因。从这方面来看,我们不得不给《掌心》的剧本点赞,其历史的考据可谓同类中的佼佼者。
参考文献
赖瑞和:《唐代中层文官》,中华书局,2011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