臆测《生息之地》又是靠“黑中国”取悦西方评委获奖,老胡反对这样做

故事片《生息之地》获柏林国际电影节导演银熊奖,应当祝贺80后导演霍猛。这部片子在国内还未上映,老胡看了它3分钟预告片,是讲上世纪90年代中国农村生活的,我看到中国电影圈内对它的一些评论都很不错,我相信圈内的眼光,也愿意相信这部电影能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导演最高奖,首先是该片所展现的人类共同价值引起了共鸣。在多数时候,中国人与欧洲人的喜怒哀乐是彼此相通,而非格格不入的。

看到一些人像老胡一样没看过完整的电影,却断然臆测这部片子又是靠“黑中国”取悦西方评委获奖,老胡反对这样做,反对这种把中国社会价值观与外部价值观做根本对立的思维惯性。多发现、支持人类共同价值,这很重要。另外,我们应该支持中国电影以各种形式向外走,无论是占领外部票房,还是在一些通常展示小众艺术片的电影节上保持我们的存在。

电影语言是在全世界最容易互通的艺术语言之一。意识形态摩擦经常被一些外部势力出于地缘政治目的进行强化,西方会有人也将它植入到电影语言的世界中来,我们应该反对这样做,尽量减少中西之间这一沟通渠道被污染。

电影对生活的展现形式应当是多元、丰富的,我们可以喜欢这种题材,不喜欢那种题材,可以喜欢商业大片,或者喜欢艺术片,但是轻易不能给自己不喜欢、但得到了主流电影界支持的电影扣“黑中国”这样吓人的帽子。

我们需要有《哪吒2》、《长津湖》、《流浪地球》、《你好,李焕英》的成功,同时也应欢迎从《红高粱》到《生息之地》这样的作品。艺术展现越丰富,我们的电影市场将会越繁荣。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