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释的以军被俘士兵亲吻哈马斯抵抗战士额头——这镜头应该得普利策奖
如果这只是偶然现象,我们还可以说他是被胁迫的(但笑容怎么看都不像被胁迫的),或者说他是得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但是,这不是偶然现象。图三是2023年11月双方第一次交换被扣押人员时哈马斯战士送别以方人员的照片。看看那个以色列小伙子和旁边年轻女性的表情,没有恐惧,没有惊慌。
我们看不到抵抗战士的表情,但他可能也在微笑。他们可能想对彼此说:有空来找我玩。本来就是同龄人罢了。
有人从一开始就说,巴勒斯坦不应该抓非现役人员来加沙,否则以色列就不会狂轰滥炸了。这种说法不太准确。以色列以往照样狂轰滥炸,只是规模小一点。这次之所以疯狂屠杀,就是因为十月七号丢人丢得太大,而他们的国家形象需要小霸王和受害者并存——但他们也深知,不是小霸王的受害者在欧美精英的概念里就是笑话——所以不惜一切代价去屠杀巴勒斯坦人,不惜一切代价去突破底线。
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把救出被扣押人员当成目标,对他们有一点真实了解的人都明白这一点。他们需要做高自己的“股价”,什么保护国民?不正常的国家哪有真国民啊。当局把全世界犹太人当字面意义和比喻义的人盾,而定居者普遍也是遇到问题能走人就走人的投机分子。
所以该不该抓非现役拓殖人员去加沙?应该。这是对以色列人的教育。这个教育,他们在隔离墙的另一侧一辈子也接受不到。
教育内容很简单:巴勒斯坦人不是野兽,是人,是和他们一样有思想、有梦想、有爱好、有家庭的人。他们不能简简单单地像人一样生活,就是因为邪恶的定居殖民主义。
这一条基本的准则,是绝大多数以色列人,特别是极右翼抬头后这二十年的以色列年轻人,一生也学不到的。
耶路撒冷的那位可敬的犹太历史老师,仅仅因为在社交媒体上暗示巴勒斯坦人也有生活,也过日子,也是人,就被捕了。他走出学校时,被一群十几岁的以色列年轻男女围攻、咒骂,那段视频我印象深刻。
假如这些孩子都能在加沙看清楚这个世界的真实一面,善莫大焉。
总之,抵抗组织抓了以方非现役人员,绝不是战略失误。以军过往的残忍是已经确认了的,而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冒险解救任何人——换句话说,狂轰滥炸是一定的,因为十月七日丢脸,也因为他们只会这件事。
在此前提下,抓“平民”以及士兵,与他们相处,教育他们,让他们从人性的大学毕业,这是给以色列人上了一堂人性教育和真正的国民教育课。
哪怕他们回到隔离墙的另一边之后迫于压力改口,他们留下的笑容不会骗人,他们听到的无数次轰炸,他们可能看到过的无数的残肢断臂,不会消逝。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兴许二十年后,和平与人性就是从这些人开始扩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