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华是生意,友华是生活

德国大选结束,基民盟的默茨铁定出线,问题是他票数不够,组不了阁。选择党坚决不拉(政治太不正确),拉上自由党不够,自由党都不确定是否到了法定的5%线,不到线都没有资格加入联合政府。默茨需要拉上社民党或者绿党,或者社民党、绿党一起拉。这样的左右联合政府铁定在基本政策上摇摆不定,使得德国继续在内耗中走向沉沦。到下一轮大选的时候,选择党成为第一大党都不一定。不过要是拉不上联合执政的同伴,选择党就面临第一大党但依然无法组阁的困局,那时就是德国的宪政危机了。

就眼下而言,默茨面临的困局是怎么平衡对美关系和对华关系。从感情和大选造势来看,他希望对华强硬,认为降低德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符合德国利益。西方舆论也期待他改变默克尔和朔尔茨的友华政策。但在特朗普火力横扫过来的时候,他实在没法顺着自己和美国的心思祸害中国,来自中国的反噬是不可承受之重。

德国经济由大中小企业构成,大企业主外,中小企业主内。过去大企业在中国吃香喝辣,中小企业在德国和欧洲有“德国科技和德国质量”护城河的保护。现在中国制造冲破“德国科技和德国质量”的护城河,德国制造在中国也丢失了“油纸包”,德国汽车在中国的败绩尤其惨。

德国提出“工业4.0”概念,但中国实现了“工业4.0”。德国从“工业3.0”开始,实际上已经吊车尾了,除了西门子PLC、SAP等聊聊几个孤岛,ICT没有一样拿得出手的。在AI和机器人时代,机器人归了中国名下。实际上不改姓的话,也只剩“机器”,而没多少“人”了。至于AI,德国连门槛都没有摸到。

但德国大企业依然要靠中国市场翻本,不作为摇钱树,也要作为角斗场,争取成为生存的适者,从这里再次冲向世界、大杀四方。

问题是德国中小企业,在颠覆性的时代,强调技术延续性和精益求精显得不合时宜,只有在死胡同里越钻越深。

德国大选有三大议题:

1、能源和去碳化

2、人口老化

3、中国挑战

乌克兰战争结束恐怕也不会重建德国与俄罗斯的能源联系,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了。核电和煤电的复苏政治上争议太大,光电、风电又回到对中国的依赖上了。这事不好办。其实新煤电、新核电没准也需要中国技术,还有谁的超洁净煤电技术比得上中国?低成本、本质安全的新一代核电也是中国领先。

人口老化不能靠移民解决,这对“单一民族”的德国不可接受。技工短缺可能要靠增加加班来补偿,长远就靠AI和机器人了。德国人岁月静好惯了,不喜欢加班,但AI和机器人从哪来?莫非又是中国?

美国AI也发达,但那是聊天用的,不是干活用的。机器人的来源更多,但有谁能和中国机器人的低成本相比?

中国挑战是更加难办的事情。中国到底是挑战,还是机会?

德国现在认为中国是挑战,但曾经认为中国是机会,只是那是居高临下的视点。中国在经济总量上坐二望一,算入含金量可能已经和美国不相上下,甚至超过美国(GDP PPP)。科技方面中国盘大根深,出类拔萃。就经济和科技而言,现在中国正在成为又一个二战后的美国,势大力沉,生机勃勃。中国对德国的机会在于让德国搭车,而不是相反。美国则成为德国的挑战。

到了“反华是生意,友华是生活”的时代了。

其实默克尔和朔尔茨也不是一开始就友华的,只是他们那时中国还只是“房间里的小象”,友华的政治门槛较低而已。

2月22日德国大选开始前夕,默茨在德国慕尼黑一家啤酒馆的集会上对联盟党支持者发表演讲,誓言要从“对抗性的美国政府”手中保护欧洲和德国的利益。默茨宣称,欧洲不能被当成“侏儒”,必须成为国际政治的主要参与者。

他是大西洋主义者,会说流利英语,有长期商界经验,被认为亲美人士。但作为德国总理,他还是要保护德国利益第一。在特朗普的压力和中国的拉力之间,他会选择如何保护德国利益呢?

德国还在纠结中,但默茨的调门已经开始改变,欧洲也因此忧心忡忡,都不反华了,谁来反华?尤其是以为“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以反华为生计的欧洲小国,看到特朗普一句孟加拉的事情“我留给莫迪总理去处理”,心凉到了底,这是彻底无视小国利益的强权政治啊。

不过“慕尼黑”、“啤酒馆”,很容易联想哈。

站务

全部专栏